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冲突与融合——现代家庭伦理教育之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现代化进程中,中国家庭伦理教育出现了功利化倾向、代际关系错位等问题。这些问题与中国正处于家庭伦理从传统走向现代的特殊时期相关;也是代际伦理日益显露的结果;并且更与家长自身的素养息息相关。作为家长,转变观念、提高自身素质、营造平等民主的家庭氛围有助于使家庭伦理教育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
刘青 《文教资料》2009,(21):124-126
和谐社会中的家庭建设,要重视以人为本的现代家庭伦理.本文从以人为本的夫妻伦理建设、以人为本的亲子伦理建设和以人为本的家庭伦理教育等三个方面阐述了对现代家庭伦理建设的思考,希望能够为和谐社会中的家庭问题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3.
现代家庭伦理与传统亲子、夫妻伦理的现代价值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是否应当以及如何继承、发扬传统的家庭美德,这是当代中国家庭伦理建设所必须回答和解决的一大课题。本文以现代家庭伦理成因的“源原之辨”立论,认为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家庭伦理,应立足于家庭关系变革的现实(“原”),扬弃历史地形成的家庭伦理传统(“源”),根据“原”的要求对传统家庭伦理进行“现代价值”再创造,从而实现“原”“源”的现代整合。并就“代际”关系危机和婚姻关系情、理失调的现状,具体阐释了传统亲子伦理和传统夫妻伦理在建设现代家庭伦理中的现代价值。  相似文献   

4.
中国传统的家庭伦理以"孝"治家,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家庭伦理遭到一定程度上的破坏,影响着家庭和社会的安宁祥和。随着家庭结构、家庭功能、家庭关系的变迁,家庭伦理也发生急剧的变化。一般而言,个人生活得幸福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是否拥有一个和睦、温馨的家庭氛围;家庭这一细胞对社会的正常运行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当前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有必要解决好家庭伦理问题,使其良性发展,促进社会主义的和谐构建。  相似文献   

5.
家庭作为中国社会结构的最基本单元,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发挥着重要作用。调查发现,隔代抚养已成为目前中国家庭代际关系的主要特点,它的实质是家庭内的一种代际分工。这种现象的出现并不是偶然,它是基于中国几千年"孝慈"文化的产物,而在城市化急速发展的今天又有了新的生命力:市场意义。本文重点讨论了农村家庭关系在面对市场经济,尤其是打工经济时所做出的适应性反应,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家庭伦理与经济发展的互动关系,这对于研究当前的城市化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6.
对马克思主义伦理学要以与时俱进的精神加以发展,就必须以现实提出的问题为对象,研究前人没有研究过的新领域和新问题。代际伦理这一在现实生活中已经突出的问题就是这样的新领域和新问题。它主要包括:可持续发展的代际伦理支持问题、道德价值观的代际及其代际沟通问题、代际公平和代际正义问题、家庭代际伦理问题、现代科技所带来的代际伦理问题等。这些问题都是当今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必须关注和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穆秀丽 《文教资料》2007,(27):58-60
近年来,韩剧充斥着中国家庭的电视荧屏,其中的家庭剧更是让人在冗长中体味着家庭和谐和亲情可贵。韩国文化与中国文化同属于东亚文化圈,有着相似的文化接受心理机制。其中韩剧中展现的儒文化中的家庭伦理更是引起了中国观众的共鸣,最大限度地实现了观众的心理渴求。其中重视对家庭婚姻的守护、孝悌和睦家庭的亲情伦理,仍然是我们传统文化的精髓,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当代中国有着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8.
家庭是最重要的生产和消费的运作单位,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在家庭形成与发展过程中,家庭伦理对于家庭成员关系维护、家庭组织的维持、个体的工作生活状态、精神风貌、道德素养与社会的和谐稳定等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习近平同志始终高度重视中国传统道德包括家庭伦理的建设,在担任党总书记后更是多次强调要弘扬优秀的家教、家风、家训,要注重家庭建设,通过家庭美德建设促进全社会伦理道德的进步。本文通过介绍习近平总书记的"家国情怀"思想,结合我国当代家庭伦理存在的问题,从中窥探建设中国新型家庭伦理的建设途径,从而进一步丰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弘扬中华优秀优秀传统文化,助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9.
在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家庭也由传统走向现代。我国传统的以父子关系为主轴,以“孝”为棱心的传统家庭伦理发生深刻变化,取而代之的是平等的夫妻关系为中心的现代家庭伦理。在现代家庭伦理建设中,既要发掘蕴含于传统家庭伦理中优良的人文资源,更要与时俱进,对之进行现代价值的再创造,实现传统与现代的结合,重构现代父子伦理和现代夫妻伦理。  相似文献   

10.
普遍伦理应全球化的要求已成为思考伦理问题的有效背景。家庭伦理因此又获得了一种新的理解.也许这种理解就是一条通向真理的道路。在此道路上,我们就有可能把握其存在、厘定其范式以及应和其召唤。从而,获得家庭伦理规范与人的存在的相互圆融与相互宽宥。  相似文献   

11.
《袁氏世范》在中国家训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中包含丰富的家庭伦理教化和社会教化思想,尤其在阐述主要家庭成员问的伦理关系,以及居处治家、持家兴业所应遵循的伦理规范等方面均有精辟的论述,它将中国古代家庭伦理教化和训俗的内容与方法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袁氏世范》的家庭伦理教化思想,对当今的家庭教育及社会道德教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传统社会伦理与家庭伦理具有同构性。在社会转型之际,社会伦理应再造,家庭伦理也应重新定位,它们各有自己的特质。  相似文献   

13.
普遍伦理应全球化的要求已成为思考伦理问题的有效背景。家庭伦理因此又获得了一种新的理解,也许这种理解就是一条道路。只有在此道路上,我们才有可能把捉其存在,厘定其范式,应和其召唤。从而,获得家庭伦理与人的相互圆融,相互宽宥。  相似文献   

14.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的形成是人类社会进入文明状态的标志。个体对家庭的依赖程度以及依赖时间之长短会因进入文明社会时所面临的历史背景之不同而有所区别。因此维持中国传统家庭和西方家庭关系的伦理规范和秩序就有所差异。但家庭伦理的基本构成却都包括这样一些方面:家庭与国家和社会的关系;缔结婚姻的目的、意义;以及家庭各成员之间的关系等。  相似文献   

15.
在社会转型期,重建平衡互惠的养老代际"责任伦理"是解决农村养老问题的重要条件。晋陕两村举办群众活动与全村性节日庆典的实践,显示出农村社会重构养老代际"责任伦理"的探索与创造。新的养老代际"责任伦理"较好地契合了农民日常生活世界中的养老代际互动需求,成为一种易于实践的责任伦理,也使农村家庭养老中的代际关系更趋均衡互惠。村域社会内部紧密的良性社会互动,是养老代际"责任伦理"生产与重建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16.
随着中国社会变革,传统的家庭伦理受到冲击和挑战,现代家庭伦理呈现出一些新的趋势:家庭伦理价值观由家庭本位向个人本位转变;家庭伦理原则由家长专制向民主平等转变;夫妻伦理由重理轻情向重情轻理转变;家庭生活由亲子关系为中心向夫妻关系为中心转变;家庭伦理规范体系由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  相似文献   

17.
在现代学术语境中,宋代封赠制度往往被视为孝道原则的一种实践,但在那个时代所承载的意义,实际上已远远超出"光宗耀祖"的范畴,体现着宋代立法者从理顺个体家庭内部关系入手,重建社会基本道德伦理秩序的制度性思考和尝试。宋代封赠制度诸多原则的变化与确定,都源于宋儒对制度背后起支撑作用的家庭伦理规范的认识的深化,源于"新儒学"对于家庭伦理的更深层次的思辨。借助制度的运行,这种理论上的思考被推广到社会实践中,用于构建宋儒理想化的家庭秩序。因此,通过对宋代封赠制度中体现的家庭伦理的考察,庶几得以从制度史研究的角度,展现"新儒学"对于"宋型家庭"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弗吉尼亚·伍尔夫出生于维多利亚时代末期,成长于新旧世纪交替之时。作为跨时代的作家,伍尔夫对社会变迁与人际伦理关系的变化有着切身的体验与敏锐的洞察。家宅空间是伍尔夫小说中最重要的故事空间之一,家宅空间书写形象地展现了从维多利亚末期到二战期间中产阶级的家庭群像和家庭伦理关系。通过伍尔夫小说的夫妻伦理叙事与父子伦理叙事,我们可以观照到伍尔夫的家庭伦理观念。由于处于历史转型时期,伍尔夫的家庭伦理思想呈现出丰富性、复杂性和矛盾性的特点,既对传统的维多利亚家庭模式进行批判,又崇尚维多利亚时代和谐、温馨的家庭关系。伍尔夫在晚期小说中展现了西方现代社会存在的家庭伦理失序,指出伦理身份认同危机与伦理身份混乱是造成个体伦理困境的重要原因,并表达了尝试重新建构家庭伦理的诉求。  相似文献   

19.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随着我国政治、经济、文化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当前家庭伦理关系出现一些新的特点和问题,构建和谐的家庭伦理关系应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的家庭关系;充分汲取儒家传统伦理精华,发扬家庭孝道伦理;确立新的家庭伦理道德准则,加强家庭伦理道德教育。  相似文献   

20.
加强现代家庭伦理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家庭也由传统走向现代.我国传统的以父子关系为主轴,以“孝“为核心的传统家庭伦理发生深刻变化,取而代之的是平等的夫妻关系为中心的现代家庭伦理.在现代家庭伦理建设中,既要发掘蕴含于传统家庭伦理中优良的人文资源,更要与时俱进,对之进行现代价值的再创造,实现传统与现代的结合,重构现代父子伦理和现代夫妻伦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