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宋代遗民词人张炎的北游词词情内潜,而词境开阔,形成了沉郁深厚的情感张力,在300多首玉田词中独标一格。张炎北游词艺术风格的形成既得力于北方自然山水的苍凉粗犷之美,又来自于词人融亡国之恨与身世之悲于一体的抒情方式。张炎的北游之行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影响了词人的创作,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其词清秀有余而气魄不足的弊病。  相似文献   

2.
庚信研究是近年来学术界的一大热点,尤其是对庚信入北后的心态及“乡关之思”的理解,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庚信性格具有矛盾复杂性,其生平遭际的曲折变化与独特性格相结合,形成他多变的心态与丰富的情感,他在诗中,借用大量典故来寄慨抒怀,“乡关之思”由此产生,“乡关之思”具有哀梁亡、悲民生、叹身世、恋故土等多重涵义。  相似文献   

3.
张炎,一位由宋入元的重要词人,建国后,长期不为研究界重视。然而,近二十年来,研究其论述大增。张炎的家世研究已取得可观成果,一生行迹之大致轮廓已勾勒,但具体行实还有待进一步考辨核定。张炎文本之阅读与艺术上的探讨,基本已达成共识:泰离之悲与身世之感、为其深沉的词心,“清空”境界是其毕生追求。张点之《词源》研究成果卓著,上卷之谜虽已难破译,但也微有成果,对其下卷词学思想之研究日益丰富。  相似文献   

4.
王沂孙是宋元之际词人,字圣与,号碧山,又号中仙、玉笥山人,会稽(今浙江省绍兴市)人。宋亡后与周密、张炎同结词社。沂孙之词长于咏物,后世词家多称其词有君国之忧,兴亡之感。大抵沂孙生当南宋之末,亲睹亡国,不能无感。清周济说:“碧山胸次恬淡,故黍离、麦秀之感,只以唱叹出之,无剑拔弩张习气。咏物最争托意隶事处,以意贯串,浑化无痕,碧山胜场也。”①作者咏物词辞情过于哀苦,缺少愤激之气,但意旨隐晦,索解为难。我在长期教学中,对王沂孙及其词作了资料收集和初步研究,现略述之。关于咏物词,它的发展轨迹是:最早的咏…  相似文献   

5.
本文结合宋代政治历史状况论述了宋代怀古词的发展历程:从北宋初柳永创制慢词怀古发展到忧时忧世、忧生优己的二分路向,周邦彦则集其大成。而南渡后由于时代刺激,主要呈现为伤感、情激、悲慨、思论四种风神。宋亡之际,则以“哀以思”的怀古之作为主。  相似文献   

6.
张炎生长于江南,其词中有大量关于江南生活内容的书写,或描绘江南的秀美风光、或描写杭州故园,或刻画才貌双全的江南佳丽,这些内容往往与追忆南宋的思想感情结合起来,流露了对故国的深深眷恋,抒写亡国的悲愤与哀怨,秀丽的江南风物染上惆怅哀伤。张炎词的江南书写浸透着浓郁的黍离之悲和人生伤感,进一步发展了江南文化中的柔雅流美的特质。  相似文献   

7.
在欧美文学中,强烈的悲剧意识始终是它们的一个表征。不论是古代作家还是现代作家,都给我们描绘出了一幅幅震撼人心的悲情画卷。在他们的笔下,“人类之悲”惊世骇俗,而且“魔鬼”悲,“上帝”悲;懒汉悲,硬汉还悲。从这些充满意味的描写中,我们感受到了西方文学的独特,同时也是一种美的享受。  相似文献   

8.
本文单驻撷出辛词中的笑字,进行量的境计并分类研完了辛笑的不同形式与内涵。从英雄的狂傲人生态度与痛苦人生体硷出发,发现辛词以笑写悲的独特性。并与李白、东坡之是出较,揭示出辛词的笑表观了英雄无为的深沉悲伤。其痛苦情绪籍笑得到方分扩张,产生巨大的电菏共鸟,具有一定强度和张力,最后总结了从以哭写悲到以笑写悲实际反映出辛词艺术从平面到纵深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9.
唐宋主流文学风格的演变的原因是本文考察的核心问题,从文学与文化贯通的角度探求其深层文化底蕴,故提出了新的观点,从唐之蓬郁发到宋之英华内敛,梳理出唐风宋韵流变的脉络,并放在文化型政治的大背景下做了剖析。  相似文献   

10.
宋词是宋的“一代之文学”,细读后会发现,宋词中的审美意蕴总体来说是一种“悲美”,这种悲美情结有着一定的传统性和现实性。  相似文献   

11.
辛弃疾的山水田园词思想内容丰富,意义深远,寄托着他的社会理想,抒发了他爱国爱民的思想感情。否定其思想意义的观点是错误的。  相似文献   

12.
陈健 《茂名学院学报》2009,19(5):60-62,65
辛弃疾的俳谐词,寓庄于谐,以其思想内容的深刻丰富,表现出作者独特的个性气质、博大的精神世界和高超的艺术造诣。辛弃疾作俳谐词,发挥了与诗文同等的社会功效,极大地提高了俳谐词的品位,使俳谐词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相似文献   

13.
论六朝小赋对柳永词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柳永前期的艳词和歌妓词多是对下层歌妓的美丽姿色、气体、高超的歌舞技艺的描写和对她们内心情感和愿望的揭示,从审美水平、表现手法和创作技巧上都受了汉魏六朝小赋的沾溉。后期的羁旅行役词则从题材到创作方法都是从六朝纪行小赋继承和发展而来的。柳永将赋体学所擅长的铺叙手法引入倚声填词之中,为慢词创作开辟了新途径。  相似文献   

14.
章永康的词艺术成就较高。抒怀词中抒发了作者深沉的感慨,表现了作者的乡愁;相思词中描写梦境,回忆了和妻子在一起的美好时光,采用"从对面写起"的笔法,读了使人感叹;写景词描绘了祖国大好河山;怀友词抒发了对朋友的深情。  相似文献   

15.
运用韵系列表法和韵系数理统计法考察温庭筠词的用韵,将温词的用韵与初唐、晚唐、五代、宋的诗韵、词韵以及他本人的古体诗用韵进行比较,发现温词以诗韵入词,有一定的存古性。晚唐时词受到诗韵的影响,还没有形成后来的词韵格局。  相似文献   

16.
辛弃疾一生创作了大量的隐逸词,这些词蕴含了丰富的内容,具有非常强的艺术张力。在他的这些词里,我们看到一个英雄的辛弃疾和隐士的辛弃疾彼此交战力求超脱的形象,悲慨、苍凉底色下的超旷放达是他隐逸词的主体风格特征。  相似文献   

17.
"词史"意识的形成源于风雅精神和诗敎传统,与"史诗"创作遥相呼应。这种词脱离传统的"情爱"题材,用词体特有的格调意趣、抒情方式、语言风格反映社会现实、历史事件,表现士人的历史责任感和政治担当精神,从而使词这种文学体裁与诗歌合流,尤其在晚清形成了一股强大的"词史"创作的潮流。在梳理诗史与词史的内在关系的基础上,从推尊词体的文学思潮、词学理论发展的内部规律、词史意识与实践的角度对晚清词史意识进行深入的剖析,以探讨词史范畴的形成及对词论和创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人们对词体体性的认识首先通过对《花间集》的体认得来,并伴随着词学的发展而逐渐具体和清晰。晚唐五代,《花间集》成为艳词理论的代言,北宋词体观在极大程度上是从《花间》词中概括出来的,强调词体应具备儿女之情与柔婉之风的独特格调,并从中总结和确立了“词为艳科”的观念,明人则明确地把言情视为词体最基本的艺术特质,清人在普遍肯定词之言情的前提和基础上,开始以《风》、《骚》之义来规范词体体性的情感内蕴,并且肯定了词绮靡艳丽、哀怨悱恻、情深语艳、雅艳相资等迥异于诗歌的外在体貌。  相似文献   

19.
王士稹在其诗学中虽然没有系统研究过楚辞,但在赞扬楚辞作家、探讨楚辞源流、运用楚辞尺度、推崇楚辞价值等方面皆有高见。与此同时,他在其诗歌中不时地怀念楚辞作家、引用楚辞题目、融汇楚辞字句、品评楚辞题画以及模拟楚辞咏物,表现出对楚辞的多角度、多侧面的接受,从而使其诗歌达到较高的水平。  相似文献   

20.
毛泽东是现当代的化巨人、伟大诗人,他的诗词对当代的诗歌创作尤其是旧体诗词的创作,有着巨大的影响。然而对其诗词的研究,谈其对现实社会生活关系的多,而对其诗词的历史渊源的探讨较少。对毛泽东诗词从中华民族化精神与艺术形式传统两个方面,系统地分析它与唐宋诗词的渊源关系,及其对古典诗词的化精神传统及艺术形式的全面继承、批判、超越与创新,对于繁荣当代社会主义的学艺术的创作,尤其是诗歌创作,有深刻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