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先“吉尼斯”原是爱尔兰的一个名门大户的名称,这个家族于1759年在都柏林建了一家专门生产黑啤酒的工厂。该厂生  相似文献   

2.
这一周(6月12日至18日)的早晨,中央电视台的“生活空间”专栏,一直被“一个城市女记者”和“庄稼汉”的事儿所占据。说的是她如何自己投资20多万,“包装”—位农民歌手,并且“很正规”地签下了合同,要制作音乐电视之类的东西。节目中用很长时间特别交待了一些商业气息很浓的细节,诸如如何签合同,如何规定这位歌手一旦“出门演出”要向这位女记者  相似文献   

3.
她真是一只火中飞起的凤凰?──喜读《往事知多少:一个女记者的人生轨迹》姚无丹捧着张安惠的《一个女记者的人生轨迹》,引发了我一段难忘的回忆。她是我在重庆新华日报时认识的。她刚进报社就带来一脸“旋风”,吹得一些小伙子心动神摇,至今还使一些老同事记忆犹新。...  相似文献   

4.
王芳 《新闻三昧》2006,(12):32-33
河南电视台女记者曹爱文,在获得线索前去采访一起溺水事件时,到现场却因抢救当事人而放弃了采访,“由于一直忙着给孩子做人工呼吸,当时连溺水女孩名字都没问到。”当急救车赶来时,曹爱文又接到了另一个新闻线索,她不得不赶赴下一个采访目的地。这次“失败”的采访引来了各界好评,她被网上誉为“中国最美的女记者”,并受到了单位和上级部门的表扬。而此前不久,另一家电视台却播出了这样一则新闻:一位农民工因肺穿孔被送到医院,但因交不起手术费3000元钱,只能在一旁等待。极度疼痛使他无法站立,只能一脸蜡黄地蹲在地上,豆大的汗珠从脸上不断地…  相似文献   

5.
刊中刊     
《视听界》2001,(1)
《记者马嘉和她发现的新闻》是2002年10月12日《南方周末》报刊登的一篇报道。说的是2000年4月北京电视台一位年轻女记者马嘉接到一个任务,采访被称为北京警方“打拐战役实战阶段的第一案”。在此之前对这个案子报纸上披露的情况是,一位叫康明娥的女孩从小失去父母,哥哥把她拉扯大,可14岁的时候,不幸被人拐卖给一个性刘的农民并生了一个儿子,于是对少女如何被拐和“小母亲”的路该  相似文献   

6.
克鸿 《新闻记者》2004,(9):15-15
上海资深女记者周珂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新闻工作者之一,她的新闻作品选集《一个女记者的视野》近日由文汇出版社出版。全书为四部分,真实记录了一个女记者忘我投身新闻事业的足迹,她几十年如一日用手中的笔记述了人间的悲欢历程。“时代一角”记录了作者半个世纪里在国内外采  相似文献   

7.
半路出家大器晚成──记遵义晚报女记者胡嘉陵李连昌在革命历史名城遵义市,遵义晚报女记者胡嘉陵确实有些“名气”,这不仅是她写的新闻在报纸的显要位置频频露面,恐怕更重要的原因,是她这位中年的女记者,总是以饱满的激倩,泼辣干练的作风,吃苦耐劳的精神,以及高度...  相似文献   

8.
刘翎 《军事记者》2001,(4):42-43
职业战地记者之王威廉·拉塞尔 (1820~ 1907),他发自克什米亚半岛的稿件被认为是战地报道的发端。 他不是第一个战地记者,但无疑是伟大的战地记者之一。他就是英国《泰晤士报》著名记者威廉·拉塞尔爵士。   威廉·拉塞尔 1820年出生于爱尔兰的都柏林。自 1842年起在《泰晤士报》担任临时性的议会报道记者。后一度离开《泰晤士报》以至新闻界去攻读法学,但在新任主编约翰·德莱恩的力邀下重新回到了《泰晤士报》并于 1850年赴丹麦,开始了他在炮火中当战地记者的经历。   拉塞尔所处的时代正是大英帝国开始进入鼎盛的时期。为争夺奥…  相似文献   

9.
“马”背上的女记者──我的记者生涯(之一)文贤书编者按四川日报高级记者文贤书,当年她风华正茂,一脚跨进报社大门,便注定了她这一生将以记者为业。如今三十六个春秋过去了,这位长年活跃在川西坝子上的女记者,把自己一行行奔波的足印留在田坎上,茅舍里,林盘边,...  相似文献   

10.
前日几个老记聊天,老资格的李总说了个笑话:某晚报一位年轻女记者被指派到附近农村采访一条新闻,磨磨蹭蹭还没动身。领导就问:“为什么还没去?”她若无其事地回答:“等办公室派车,说要明天才有!”领导有点不高兴了:“人家在等呢,就这么三四公里路,没有车那你的脚呢,干嘛去了?”女记者有点脸红:“是啊,我的脚干嘛去了呢?” 这是一个让人笑不起来的笑话。 “我的脚干嘛去了?”人人皆有一双脚,就好端端地长在自己身上,人就靠它撑着站起来和走路,干嘛去了呢,不可思议吗?  相似文献   

11.
爱尔兰作家詹姆斯·乔伊斯的代表作《尤利西斯》被当今欧美文学界称为“20世纪最伟大的英语文学作品”、“登峰造极的小说”、“意识流小说的开山之作”。该小说译成中文近百万字,故事情节却十分简单,总共只描写了1904年6月16日早晨8时至次日凌晨2时这18个小时内主人公布卢姆和他妻子摩莉及斯蒂芬三个人在都柏林城里的活动。作者把布卢姆18小时在都柏林的活动,与史诗《奥德修纪》中的英雄尤利西斯(相当于希腊神话中的奥德修)的十年漂泊相比拟。小说中涉及哲学、历史、政治、心理学诸学科,接触到都柏林生活的每个侧面。作者通过对上述三个人意识流动的剖析,向读者展现他们的全部精神生活和个人经历,力图反映整整一个时代所面临的问题和危机,犹如用了一  相似文献   

12.
2004年记者节,漳州市闽南日报社的青年女记者林艺群光荣地赴省城福州领取了福建省第五届“双十佳新闻工作者”的奖牌和证书,同时海潮摄影艺术出版社正式出版了她35万字的散文通讯集《神灯和女神》。一位20多岁的年轻女孩在人才济济的福建新闻界脱颖而出,靠的是什么呢?用她的话说,就是要“自讨苦吃”。是的,由于“自讨苦吃”,她在抗非宣传报道中不畏艰险;由于“自讨苦吃”,加上勤于学习,她取得了令人刮目相看的成绩。  相似文献   

13.
韩国新闻史上最早的女记者──崔恩喜王少锋“崔恩喜女记者奖”在韩国新闻界被喻为是最有权威的记者奖,它是为纪念韩国第一位女记者崔恩喜卓越的成就及高洁的品质而于1984年设立的。每年在韩国的各大报纸及通讯社中,评选出一位该年度最活跃、最杰出的女记者授予此奖...  相似文献   

14.
记者的精神     
吴万里 《新闻界》2001,(4):41-41
常读报常感受到记者的一种精神,一种敬业精神。比如有些记者业务能力并非很强,但其敬业精神能使其勤能补拙,也照样采写到不少新闻,有的甚至是常易被人疏漏的新闻。比如上海新民晚报女记者邵宁已算是比较有成绩的记者,但从不小看一些不起眼的新闻。10月2日该报综合新闻版上她采写的一则小新闻:“与鸟同嬉佳节乐趣多——和平公园鸟语林侧记”,读后顿觉津津有味。别小看这么一则小新闻,它至少向读者提供了一个假日出游的好去处,而且在上海这一“水泥丛林”世界里,她向我们指点的是一个回归自然、进入鸟语花香的好去处,多么具有诱惑…  相似文献   

15.
融媒体时代:我拿什么奉献给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栾轶玫 《视听界》2009,(4):116-116
前些天接受某报记者专访时,她问到“如果将来只有一种媒体存在,那将是什么媒体”?我毫不迟疑地说:“融媒体!”女记者认为我的话很雷人,说是怕通过不了领导的审查,尽管她个人已在一个多小时的对话中越来越支持这一判断。  相似文献   

16.
法拉奇要当"事件见证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说起法拉奇,我们首先想到的便是她写的那本《风云人物采访记》。她本人也因采访世界风云人物而享誉佳名“世界政治采访之母”、“二十世纪后半期历史的见证人”。被称为当今世界第一女记者的法拉奇,全名奥丽亚娜·法拉奇,1930年出生在意大利佛罗伦萨的一个工匠家庭。法拉奇的父母非常贫困,但他们允许自己拥有一样奢侈品——书籍。这使法拉奇从小就有机会钻进书的海洋。 法拉奇在阅读了大量的历史书籍之后,对历史产生了许多疑问和遗憾。比如,耶稣整天被人们膜拜,却没有人真正知道他长得是什么样子,他是黄头发还是黑头发,是胖是…  相似文献   

17.
一个女记者,“劝降”一个在逃杀人犯,引导并帮助他走向自首之路。这个故事,无疑是具有新闻价值的。这则新闻,经过当事人、女记者程洁和她所服务的杭州《都市快报》的精心策划,在报纸上刊发后已在省内外产生了广泛影响。最近,中央电视台《实话实说》等栏目也对程洁进行了专题访谈。尽管程洁“劝降”这则新闻事件不具有普遍意义,完全是一个个案,或者说纯粹是一次碰巧,但是,蕴藏在这则新闻故事里边及其背后的诸多东西,令人思考。  相似文献   

18.
文昌送美龄     
在宋美龄的祖居海南昌,许多人都对宋家姐弟直呼其名。宋家是这里的骄傲。而宋美龄的辞世,被老乡们认为是“宋家时代”在昌的终结。他们悼念她,也向那个时代告别  相似文献   

19.
安冬 《青年记者》2006,(17):45-46
7月12日,大河网“网闻天下”栏目出现了一篇题为《女记者曹爱文流泪伤心模样》的帖子,讲述了河南电视台都市频道记者曹爱文在采访现场救助落水女孩的全过程。短短几天之内,她成了各大网站的焦点人物,网友称她为“中国最美丽的女记者”,河南省委和河南省青联授予她“河南青年五四奖章”。而这个梳着马尾辫、大眼睛的年轻女记者今年只有23岁,大学毕业后进入河南电视台都市频道报道部刚刚一年。因为善良而美丽,要做记者先做人7月10日下午,正在电视台紧张工作的曹爱文接到了群众电话,在黄河公路大桥西约300米的地方,有一个女孩在玩耍时不幸落水…  相似文献   

20.
徐滔——1991年从北京广播学院电视系电视制作专业毕业,被分配到北京电视台,最先是在《北京您早》专栏。参加工作的第一年,就以新闻报道《传单诊所》而荣获北京新闻一等奖和中国新闻奖。她的《隆福大厦火灾纪实》、《苦孩子熊琦抚养案》等社会新闻报道,引起了社会强烈反响。其后又成为北京电视台新闻部政法科的女记者,先后被评为1993年、1994年、1995年、1996年度北京市优秀新闻工作者,所采编的电视新闻作品曾获中国新闻奖、中国电视新闻奖、北京新闻奖等奖项30多个;1997年被评为全国“百佳”优秀新闻工作者,当时是最年轻的一个。2002年8月获范长江新闻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