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在解题中有一种"正难则反"的思想,反证法就其利用这种思想的一种证明命题的方法。反证法证明数学命题的一般步骤是:(1)反设:假设所要证明的结论不成立,而设结论的反面成立。(2)归谬:由"反设"出发,通过正确的推理,导出矛盾。(3)结论:因为推理正确,产生矛盾的原因在于"反设"的谬误,既然结论的反面不成立,从而肯定了结论  相似文献   

2.
压强是压力作用在物体表面上产生的效果,即物体在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根据公式可以知道;(1)在受力面积一定的情况下,压力越大,则压强越大;反之,压力越小,压强就越小,也就是说,在这种情况下压强跟压力成正比.(2)在压力一定的情况下,受力面积越大,压强越小;受力面积越小,则压强越大.也就是说,在这种情况下压强跟受力面积成反比.从现在学生身上背的书包跟十年前相比作了不少改革,其中深受学生欢迎的有两点:一是将书包带加宽,二是将书包带由一条变为两条,这是利用了在压力一定的情况下,受力面积越大,压强则越小的…  相似文献   

3.
<正>反证法是一种间接证法:一般地,假设原命题不成立,经过正确的推理,最后得出矛盾,因此说明假设错误,从而证明了原命题成立,这样的证明方法叫做反证法.用反证法证明命题一般有三个步骤:(1)反设:作出与求证结论相反的假设;(2)归谬:将反设作为条件,并由此通过一系列的正确推理导出矛盾;(3)结论:说明反设不成立,从而肯定原命题成立.反证法不但在初等数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而  相似文献   

4.
<正>一、问题提出选修2-2介绍了“反证法”,此节内容在初中阶段学生也学过,故师生对反证法的证题三步骤已耳熟能详:(1)反设:即假设待证的结论不成立,也就肯定了原结论的反面;(2)归谬:把反设作为条件加到题设中去,通过一系列逻辑推理最终得到矛盾;(3)结论:由所得矛盾说明原命题成立.“反证法”的结构程式是:欲证“若P则Q”,先假设非Q成立,  相似文献   

5.
解答存在型问题的一般思路是:先假设结论存在,运用条件进行正确推理,若得到相应的合理结果,则假设成立,结论存在;若出现矛盾,则否定假设,结论不成立.这是常用策略.  相似文献   

6.
数学论证方法在解化学题中的应用在解化学题中常为确定某一种物质能否生成(存在)或能否发生反应而苦苦地搜寻.若能把数学论证方法应用于解化学题之中,则能极大地提高解题的速度和效率.在数学推理过程中若解得的结果为“〉0”,则为反应能进行或这种物质能生成;若结果为“〈0”,则为不能反应或这种物质与假设的情况相反;恰好为“0”,则为刚好完全反应或假设的这种物质不存在.  相似文献   

7.
反证法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方法,在中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作为一个中学生,特别是高中生,应当掌握好反证法的使用.反证法是从否定命题的结论出发,经过推理,得出和已知条件或和其他命题相矛盾的结论,或在推理过程中得出自相矛盾的结论.从而达到命题结论正确的数学方法.使用反证法的步骤可归纳为:1.假设命题的结论不成立,即命题结论的否定方面成立(每个否定方面均应考虑到);2.将命题的否定方面作为条件加以推理,得出和已知条件、公理、定义和定理等真命题相矛盾或自相矛盾的结论;3.确认命题的所有否定方面不能成…  相似文献   

8.
针对一些条件繁杂或比较抽象的物理问题,若直接应用物理概念或规律进行单一分析推理或计算,往往很难找到解题思路.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先根据题设条件或相应的物理规律作出可能合理的假设,然后根据题设条件和相应的物理规律进行科学的分析推理或计算,验证假设的谬误.若作出的假设符合题意或遵循相应的物理规律,则说明该假设是正确的,否则就要排除这一假设,再根据题设条件或物理规律重新作出可能合理的假设,再次进行验  相似文献   

9.
假设法,是以科学的事实为基础,对物理模型、物理条件、物理命题等进行合理的假设,然后根据物理规律进行分析、讨论、判断和计算,得出正确结论.在研究某些物理量、物理状态、物理过程的变化时,也可先提出一个假设,接着由假设进行推理论证,进而找出其变化规律.假设法是科学研究中的一种常用方法,也是解决某些物理题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试析反证法     
反证法就是通过论证与原命题相矛盾的命题为假,从而肯定原命题是正确的证明方法.不少数学命题的证明,当使用直接证法比较麻烦或比较困难甚至不可能时,如能恰当使用反证法,往往可以有较好的效果.反证法证明的一般步骤为:①反设.假设原命题的结论不成立,即与其相矛盾的命题成立.②归谬.从假设出发,利用已知、定义、公理、定理等推理论征得出与已知、定义、公理、定理等矛盾或自相矛盾的推理结果.③结论.由矛盾判定假设命题错误,从而肯定原命题的结论正确.反证法常用于以下情况.(1)当命题结论以否定形式出现时,可考成用反…  相似文献   

11.
反证法是一种间接证法,也是一种十分重要的论证方法,在数学竞赛题中经常会用到这种方法.其基本做法是:(1)假定结论不成立,即假设结论的反面成立;(2)通过正确的推理得出予盾;(3)从而断定结论的反面错误,肯定结论正确.  相似文献   

12.
1.误认为机械效率有单位例1某滑轮的机械效率为85%焦.错因分析认为机械效率是有用功比总功,而功的单位是焦,所以机械效率单位也等于功的单位.这是误认为物理量都有单位而导致的错误.2.不理解机械效率的物理意义例2使用机械,如果有用功越多,则机械效率越大.错因分析误认为效率取决于有用功的多少.实际上,机械效率是有用功在总功中的比值,有用功所占的比例越大,机械效率越大.正确说法是:如果总功一定时,有用功越多,则机械效率就越大.3.谬误用语例3机械效率是表示机械做功的效果.错因分析此例属人们习惯对机械效率的错误…  相似文献   

13.
判断数列中某三项是否成等差数列或等比数列问题,是一类常考常新的问题.此类问题常假设满足条件的三项存在,再由假设结合已知条件进行推证.如果推证过程没有矛盾,则假设成立,满足条件的三项可求出来;如果推理过程中出现矛盾,则假设错误,符合条件的三项不存在.在解答过程中,利用等差中项或等比中项定义,能较易得出关于正整数的不定方程,难点在于选择合理的方法处理不定方程,得出正确的结论.而处理不定方程的策略主要有利用不等式的性质、整除性质、等式左右两侧奇偶性、数列的单调性和函数值域及利用有理数的性质等策略.本文结合具体实例说明如下.  相似文献   

14.
反证法又叫归谬法.它的证明步骤可概括为:否定——推理——否定——肯定四个部分.即(1)否定结论——假设命题的结论不成立,即肯定结论的反面成立;(2)推出矛盾——由结论反面(称“暂时假设”)出发,通过一系列正确的推理,导出矛盾;  相似文献   

15.
苏志超 《物理教师》2000,21(8):12-12
摩擦是机械运动中普遍存在的一种自然现象,其静摩擦力是在物体之间有相对运动趋势时所产生的一种阻力.如果在物体之间有相对的滑动趋势时,静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比较容易判断,但是,当物体之间有“无滑动时的滚动”的情况下,判断静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就有些复杂.下面就此问题,提出几点看法. 设一刚性圆柱体,在一刚性的平面上作无滑动的滚动.由于物体均为刚性;故不存在滚动摩擦力偶矩.今讨论以下几种情况时,物体所受静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 (l)圆柱体在平面上作匀速滚动(图1); (2)用水平力F作用于圆柱体的质心点上(…  相似文献   

16.
反证法是一种间接证法.它是先提出一个与命题的结论相反的假设,然后从这个假设出发,经过正确的推理,导致矛盾,从而否定相反的假设,达到肯定原命题正确的方法.用反证法证题一般有三步: ①反设:②归缪(从命题反设出发导出矛盾);③结论.  相似文献   

17.
2009年各地市中考“存在性”探索题作为中考压轴题频频出现,部分同学望题生畏,不知如何分析,把握不住题目的特点.借此,本文给出这类问题的思路:假设结论存在,再由假设出发,结合题目条件,进行推理,若得出合理结果,就做出“存在”判断;若得出矛盾就做出否定判断.  相似文献   

18.
<正>假设推理法是一种科学的思维方法。根据物理过程,灵活运用规律,大胆假设,突破思维方法上的局限,使问题化繁为简,化难为易。1.假设条件巧解力学题分析研究物理问题时,对研究对象假设一定条件,然后通过对这个假设条件下得到的结果与题设条件对照比较。或者根据假设条件下所得结果,推出题设条件的结论,从而比较方便地使问题得到解决。  相似文献   

19.
初二物理课本第三章的实验一“研究滑动摩擦”,所用的实验器材弹簧秤、钩码和J2109型摩擦计。这个实验只能验证“滑动摩擦力随着压力的增大而增大,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一个知识点,而不能从实验得出“滚动摩擦比滑动摩擦小得多”、“滑动摩擦力的方向跟物体的运动方向相反”、“静摩擦力的存在”三个结论。为更好地达到“摩擦”这一节课的教学目的和要求,笔者对J2109型摩擦计作了较  相似文献   

20.
在“摩擦力”教学中,笔者常常发现学生对“摩擦力”这个物理概念理解不准确,没有抓住物理概念的特点,忽视了物理规律的适用范围,忽视物理条件和物理过程。如有学生认为:1.“摩擦力总是阻碍物体运动的”;2.“在任何情况下,静摩擦力皆可由公式fm=μ0N求得”,“静摩擦力总是在物体静止的条件下产生的”;3.“作用在物体上的摩擦力只能对物质体作负功”等等。这说明对摩擦力,尤其是静摩擦力,同学们还存在不少的模糊认识,下面我们对摩擦力作详细的讨论。一、物体间静摩擦力是否存在的判断方法判断静摩擦力是否存在有两种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