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郭沫若20年代的美学思想及其变化,是其全部美学思想的特点和倾向的集中表现。贯穿于郭沫若早期美学思想的一个中心观念,是自我由内而外的无限扩张。郭沫若赞同陶醉于事业的积极的享乐精神,主张在有用的生涯中消磨自我,这种思想观点在《王阳明礼赞》一文中表现得最为明确。郭沫若说,他对于王阳明哲学不是以理智而是以彻底的同情,去求身心的受用,他赞美王阳明不可遏制的自我扩充的努力,和王阳明所解释的儒家精神:“佛氏出而不入,老氏入而不仁。孔氏所以异于二氏的是出而能入,入而大仁。孔氏认出天地万物之一体,而本此一体之观念。努力于自我扩充,由近而远,由上而下。横则齐家、治国、平天下.纠则赞化育、参天地、配天。四通八达,圆之又圆。这是儒家伦理的极致,要  相似文献   

2.
王阳明心学对青年郭沫若影响极大,是其进一步吸收东西方哲学思想的基石与导引。郭沫若前期哲学思想的最具特色和最富总力处,是“我即是神,一切自然都是自我的表现”,这里所言说的正是王阳明心学“心即理”、“万物一体”的“天人合一”观念,是将人的本体提高到宇宙本体的高度来极度张扬人的主体精神。在这里郭沫若不是将“神”泛化,而是诗性地将自我泛化。所以,郭沫若前期哲学思想实际上是一种诗性泛“我”论。  相似文献   

3.
一早期的郭沫若曾经陶醉于泛神论思想。在少年时期,他广泛涉猎先秦诸子作品,对于庄子,尤为迷恋。一九一四年东渡日本留学后,他接触到泰戈尔和哥德的作品,并由此接受了古印度的泛神论和荷兰斯宾诺莎的泛神论。他说,“和国外的泛神论思想一接近,便把少年时分所喜欢的《庄子》再发现了”,他在中学时期对庄子思想还是“很茫昧”的,待到一和国外的思想参证起来,便达到“一旦豁然而贯通”的程度。(《创造十年》) 我们从他的《惠施的性格和思想》、《王阳明礼赞》、《〈少年维特之烦恼〉序引》、《鲁迅和庄子》等论文中可以看出,他把近代的和古代的、中国的和外国的一些哲学家的观  相似文献   

4.
“心之本体”是王阳明主观唯心主义的心学理论体系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哲学范畴。纵览王阳明全书,“心学”是以论证实用的封建伦理道德的合理性和神圣性的主要目的的。“心之本体”论不过是论证这一目的的手段。王阳明正是通过阐述“心之本体”这一哲学范畴,并由此展开,采用层层深入和从抽象到具体(即:从“心之本体”到“心理合一”,从宇宙万物到人类社会)的方法,赋予了其“心学”以深刻的社会伦理意义,从而  相似文献   

5.
郭沫若文艺散文,数量尽管不多,但却是“五四”以来我国散文园地里的艺术珍品。早在三十年代中期,阿英同志在编选《现代十六家小品》时,就已经把郭沫若算作一“家”而加以推崇。他在《“郭沫若小品”序》中说:郭沫若以“一代的不朽之作,而激起小品文运动的大的狂浪,予以不少的推动力。现在的青年读者,未读郭沫若小品的人,大概是没有的吧。”其影响之大,于此可以想见。本文对郭沫若文艺散文的思想和艺术成就试作一简论。  相似文献   

6.
在“五四”时期,似乎没有哪一个诗人象郭沫若那样崇拜太阳的了,当胡适慨叹着孤单的“蝴蝶”,周作人赞美着流动的“小河”,刘半农捅开“一层纸”的秘密,俞平伯漫步于冬夜里的“公园”……的时候,郭沫若则以他雄浑豪放的调子礼赞着光芒万丈的“太阳”。太阳不仅使《天海中的云岛都已笑得来火一样地鲜明”,而且也使诗人“两眸中有无限道的  相似文献   

7.
郭沫若初期的艺术功利观,表现比较复杂,因而也受到了不少的批评。二十年代,文学研究会批评他有“为艺术而艺术”的倾向;三十年代初,鲁迅在回顾创造社初期的文学主张时,也说:“创造社是尊贵天才的,为艺术而艺术的,专重自我,崇拜创作……与同时上海韵文学研究会相对立。”(《上海文艺之一瞥》)直到茅盾逝世前写的回忆录中,还认为郭沫若当时有“唯美主义的观点”(《回忆录》·五)。如何评价郭沫若初期的艺术观,如何认识鲁迅、茅盾对他的批评,对于我们研究郭沫若初期的文艺思想是有一定意义的。  相似文献   

8.
王阳明对“明德”释义主要把握了三个方面:一是释义的核心坚持了“明德”是天理和人的本原善性,二是释义的心路主旨是返回先秦经典原本和经典原意,其目的是正心和达善,三是继承了朱熹的“天理”和“虚灵不昧”,以“理”解释“明德”,但将“明德”释义发展为“良知之心”.王阳明的学术方向一方面走的是返本与开新之路,另一方面也注重以复性与正心为宗旨,但他更多地是将“返本”引向“正心”之路.  相似文献   

9.
大概一种学说的形成与发展总是要经过百炼千磨.王阳明学说体系的形成与完备,更是如此.王阳明曾说:“某于此‘良知’之说,从百死千难中得来.”非是容易见得到此.反之,若没有那“百死千难”的磨练,他亦很难起然有悟于良知之说.  相似文献   

10.
本文辨析了陈仕持同志的郭沫若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应从第一流的“亚尊”降到第二流的“排头兵”的观点,认为他的看法是偏激的不公允的.具体地论证了郭沫若的文学成就是第一流的,他的第一流的主将之一的地位是他的文学成就和影响所决定的.以往在评价郭沫若时虽有其他因素的“牵制”,但这种“牵制”没有也不可能起到人为地把他从“兵”拔高到“将”乃至仅次于鲁迅的“亚尊”地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沈从文与郭沫若在20世纪30年代前后分别写下自传——《从文自传》和《少年时代》.在自传中,两人的审美取向、自我形象及对辛亥革命的叙写均表现出了不同:沈从文在自传中以“乡下人”自称,记录了包括他自己在内的湘西世界的生命形式,由此指向对人性的永久关怀;而郭沫若在自传中展现了一个“弄潮儿”在时代浪潮中的非凡经历,由此表现的是对政治的极大热情.  相似文献   

12.
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家翦伯赞同志在史学战线上战斗了近四十年.早在1947年12月,柳亚子先生在《赠伯赞五十初度》诗中说:"要翻历史千年案,先破农民十面枷."这个语意双关的诗句,形象地说出了翦伯赞同志在政治和史学上的远大抱负.民主革命时期,翦伯赞同志在政治上一直站在革命斗争的最前列,为党做了许多工作.在史学战线上,他同其他马克思主义史学家一起,给予封建的、资产阶级的旧史学以严厉的批判,捍卫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史学.1947年1月,郭沫若同志在《新缪司九神礼赞》一文中说:"我们还有的朋友值得赞叹.在古代研究方面的杜守素、翦伯赞、侯外庐,我们不能忘记."这是对翦老和  相似文献   

13.
正鲁迅一生骂过无数人,在我看来,骂得最狠的莫过于郭沫若,说他是"才子加珂罗茨基(流氓痞棍)"。郭沫若被骂是因为他先去惹了鲁迅,说鲁迅是"资本主义以前的一个封建余孽。资本主义对于社会主义是反革命,封建余孽对于社会主义是二重性的反革命,鲁迅是二重的反革命  相似文献   

14.
郭沫若的泛神论思想,吸收了我国古代孔子、庄子、王阳明等人的哲学思想,同时受到斯宾诺沙、古印度《奥义书》哲学影响。他强调“本体即神,神即自然”的思想,无疑是对传统的大胆挑战,它一改以往人们对传统人格神的理解,而自成一家。  相似文献   

15.
一、语文知识 (一)中国现代作家及作品填空: 1.《“友邦惊诧”论》选自《》集子。作者是____,原名____ ____,字____,他是____家、____家、____家。我们已学过他的作品,散文有《》、《》;小说有《》、《》、《》;杂文有《》、《》。 2.郭沫若(1892—1978)中国现代杰出的____ ____,____ ____家、____ ____家、________家、____ ____家。他的代表作品,诗集有《》,历史剧有《》,《》。你学过他的作品有《》。 3.《白杨礼赞》选自《》,作者  相似文献   

16.
在对王阳明教育思想的哲学基础阐述的基础上,对其教育思想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论述。认为“致良知”是王阳明教育思想的核心和目标;“明伦”、“德教”是王阳明教育思想的根本内容;“立志”、“勤学”、“改过”、“责善”是王阳明实践教育教学的基本原则;“知行合一”是王阳明实践教育教学的根本方法;“趋向鼓舞,中心喜悦”是王阳明儿童教育思想的具体体现;“礼乐教化”、“敦厚风俗”是王阳明社会教育思想途径与目的。继而文章在肯定王阳明教育思想的实践绩效和历史影响的同时,认为其教育思想对于当今的人与自然和谐、社会建设、教育文化发展等都有积极的借鉴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7.
郭沫若自云:“自从《女神》以后,我已经不再是‘诗人’了.自然,我还出过好几个诗集”.尽管郭沫若后来的诗歌技巧较高,但他仍认为《女神》是“最够味的”,因为那是感情高潮时候的产品.《女神》之前,中国诗坛上已有胡适、周作人、沈尹默、刘半农、俞平伯等人的诗作,但《女神》却后来居上.《女神》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影响很大,评论界、诗歌界交口赞誉.周扬曾赞扬道:“郭沫若在中国新文学史上,是第一个可称得起伟大的诗人.他是伟大的‘五四’启蒙时代的诗歌方面的代表者,新中国的预言诗人”《女神》“是号角,是  相似文献   

18.
一如果说,诗集《女神》是郭沫若擂响的反帝反封建的战鼓,那么,他早期的历史剧作,则又是一面向封建势力勇敢宣战的战旗,是郭沫若“五四”时期文学创作的重要方面军。一九二三年,郭沫若写作了历史剧《卓文君》和《王昭君》。一九二五年,又继续写了《聂嫈》。这些历史剧分别塑造了三个中国古代妇女的叛逆形象,唱出一支中国妇女争取自由独立的赞歌。“五四”运动中,妇女争取自身的独立和解放,正是当时彻底的反封建斗争内容的一部分。因此也是“五四”新文学创作所关注的问题之一。胡适的独幕话剧《终身大事》,反映了妇女争取婚  相似文献   

19.
《御定渊鉴类函》收有未见于文集的王阳明史论佚文《四皓论》。本文通过考索王阳明相关文献指出,他多于诗作中援引“四皓”故事以言自身“退隐”之志,而史家所载“四皓”故事,确有不足为王阳明援引为同道之处,故而作《四皓论》以稽考相关史实对于研究王阳明而言实有其必要。  相似文献   

20.
郭沫若同志是一位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生的坚贞不渝的革命家和杰出的无产阶级文化战士。邓小平同志《在郭沫若同志追悼会上的悼词》中说:“他是继鲁迅之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毛泽东思想指引下,我国文化战线上又一面光辉的旗帜。”“郭沫若同志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他是全国人民,特别是科学文化教育工作者和广大知识分子学习的榜样。”为了更好地学习郭沫若的革命精神和他留给我们的珍贵的文化遗产,充分认识郭沫若在中国新文化运动和新文学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对郭沫若思想的发展,特别是对郭沫若前期思想的发展进行探讨,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