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德国社会学家西美尔早前有一个著名的比喻,叫做“桥与门”。每个人在一生当中都在寻找着什么,发现着什么,这就是“门”,它寄托着人的理想和激情。要找到这扇“门”,推“门”而入,进入理想世界、自由王国,就必须先找到通往“门”的“桥”,“桥”的尽头即是“门”。其实,找“桥”并不难,难的是“过桥”。  相似文献   

2.
教育评价中的“桥”与“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德国社会学家西美尔有一个著名的比喻,叫做“桥与门”。每个人在一生当中都在寻找着什么,发现着什么,这是“门”,它寄托着人的理想和激情。要找到这扇“门”,推“门”而入,进入理想世界,就必须先找到通往“门”的“桥”,“桥”的尽头即是“门”。许多人找到了甚至建造了这座“桥”,驻足观望,周围的风景美不胜收,于是坐在“桥”上歇息,迷恋于、陶醉于“桥”本身的舒适和美丽,不知不觉中,便把这座“桥”当做了那扇“门”,把一生的光阴都耗费在了“桥”上。在这里,所谓“门”就是人追求的终极目标,“桥”则是实现目标的手段和方式。人生的悲哀…  相似文献   

3.
德国社会学家西美尔早前有一个著名的比喻,叫做"桥与门"。每个人在一生当中都在寻找着什么,发现着什么,这就是"门",它寄托着人的理想和激情。要找到这扇"门",推"门"而入,进入理想世界、自由王国,就必须先找到通往"门"的"桥","桥"的尽头即是"门"。其实,找"桥"并不难,难的是"过桥"。许多人找到甚至建造了这座"桥",驻足观望,周围的风景美不胜收,于是坐在"桥"上歇息,迷恋、陶醉于"桥"本身的舒适  相似文献   

4.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一课程性质的定位凸显了语文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的特质,为长期受“教什么”问题困扰的广大语文教师指点了迷津。现今,绝大多数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时都能关注“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尤其是在...  相似文献   

5.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才有希望。当前,数字经济方兴未艾,“5G”搭建起“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有机联系的沟通桥梁。虚拟的交往环境给大学生带来诸多便利的同时又导致了焦虑心理、自卑心理、盲目求高心理、从众心理、攀比心理等现象的发生,牵动着社会各界的关注。通过剖析大学生的心理状况,以现实为导向,从“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三维视角探索“课程思政”的改革路径,寻求促进大学生健康发展的妙法。  相似文献   

6.
当下,我们正听从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召唤。并且“召唤”着课堂教学改革进入课程改革的核心位置。课堂,好比是高速公路的人口处。但是,长期以来,这一人口处建造得很不理想,甚至有的并不是把学生和教师导向高速公路,有时虽收获了“知识”,却丢弃了比知识更为重要的东西。这比知识更重要的东西是什么呢?江苏省邗江中学认为是道德。  相似文献   

7.
现在,在语文课上,我们经常听到教师这样问学生:“你读懂了什么?”“读了这段话,你体会到了什么?”“请说说你的感受。”由于尊重了学生的独特体验,所以学生乐于说出自己在学习中的思考与发现,部分学生开始有个性地学习语文了,教师不再追求答案的惟一了。  相似文献   

8.
高信 《广东教育》2006,(9):70-70
曾经有一个哲学的命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围绕着这个命题,很多哲学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其实每一个人来到这世界上,他们的心都在“流浪”、在寻找,有时很迷茫。不知自己在找什么,其实是在寻找自己的位置,他们的心流浪在川流不息的人海中;很多人被淹没,也有些人最终找到了那个属于自己的位置。那个位置到底是什么?只有心知道。  相似文献   

9.
<正>什么是“描述”,什么是“告诉”呢?我们一起来看两个例子:“我的房间很乱。”这是告诉。“推开房间门,衣服、鞋子、书、本子,扔得到处都是,简直就是个垃圾场。”这是描述。继续看——“呼兰河的冬天很冷。”这是告诉。那什么是描述呢?来看下面这段文字。严寒把大地冻裂了。年老的人,一进屋用扫帚扫着胡子上的冰溜,一面说:“今天好冷啊!地冻裂了。”  相似文献   

10.
江玉安 《山东教育》2000,(34):16-16,50
改变旧有的观念和习惯了的方法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如果否定一种做法,而没有指明改进它的具体方法,往往会使人无所适从,感到“困惑”。在教育改革的过程中,否定一种做法而不能及时指明正确做法的情况也是常有的,因而作为学校教育教学的具体管理者,“困惑”也是常有的。本文仅列举曾使自己“困惑”的几个问题,并试图谈一下走出“困惑”的设想。   “困惑”之一:小学到底应开设哪些课程,教学什么内容   通过一定的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培养学生的素质,这是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开设什么课程、依据什么教…  相似文献   

11.
这年头,基金火了,买基金的人赚了,而创造这种“奇迹”的人,正是鲜为外界所知的基金经理。有人说,他们大多是拥有博士学位的“空中飞人”,年薪高达百万,手里掌控着数亿元乃至上百亿元资金,能够走到K线后面挖掘上市公司的价值,找到一座座投资金矿。那么,从事这一“钻石职业”的都是些什么人?他们的生活和常人有什么不同?日前,记者走进这个神秘群体进行了采访。[编者按]  相似文献   

12.
2003年9月,伴随着黄埔学校的开办,我们与深圳其他学校一起,共同迎来了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浪潮。与以前各次课改相比,新一轮初一年级的课程改革力度非常之大:原本分属于理科和文科两大阵营的物理、化学、生物和自然地理,如今被一股脑儿地综合在一起,汇集为一门“科学”学科。由以前的物理、化学、生物或地理教师一人承担。  相似文献   

13.
蔡铁权 《早期教育》2006,(2):I0003-I0003
课程研究在20世纪80年代经历了一种范式的转换,就是从课程研究转向教师研究,而当代课程理论人师派纳等人提出的“概念重建”,宣告了“课程开发”时代的终结,替而代之的是“课程理解”时代的开启。教师在“反思性实践”中,课程不是所“开发”的东西,而是所“设计”的东西,所谓“课程编制”无非是指“学习经验的设计”。而对于“设计”来说,重要的是“同情境的对话”。这样,同客体对话、同自身对话、同他人对话的过程正是“设计”的本质。而这种不断地“设计”的轨迹,正是创造着课程。  相似文献   

14.
“侔”是《墨辩》“说”之一式。自近代墨学复兴以来,逻辑学界在对《墨辩》的研究过程中,对“侔”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这对于推动墨学研究、宏扬中华文化遗产具有重大意义。但是,由于历史原因,人们对“侔”的认识十分混乱,特别是在什么是“侔”和“侔”是什么这两个基本问题上,存在着原则性的错误。本文试图指明这些错误及原因,并尝试对这两个问题作出自己的回答,以表示对曾充盈天下,为实现“谦爱”理想而“赴火蹈刀,死不旋踵”①之墨家师徒们的敬意。一什么是“侔”什么是“侔”的问题是研究“侔”的首要问题。如果没弄清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15.
我经常写错别字。妈妈为了改掉我的这个坏毛病,给我请来了一位小“老师”。我的小“老师”个子很矮,长得很胖,经常穿着红上衣,打着白领带,穿着黄裤子。虽然貌不出众,但是他的知识可丰富了。一天,在写作业的时候,“埋”字我不知道该怎么组词,也不知道“埋”字是什么意思,我便去找妈妈。妈妈让我去请教小“老师”。我沿着“M”路线走到“老师”家,“老师”笑着迎了出来。我问老师:“‘埋’字是什么意思?该怎样组词?”“老师”说:“你走到‘i’门,到第328窗口就找到它了。”我这才发现老师家的人可真多呀!我打开“i”门,到第328窗口按一下电钮…  相似文献   

16.
对图书馆建筑与人文关怀的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什么是人文关怀 无论是西方还是中国,“人文”一词里都包含着两方面的意思:一种是关于理想的“人”、理想“人性”的观念,一种是为了培养这种理想的人(性)所设置的学科和课程。在西方,人文主要强调的是一种自由的思想理念。而在中国,人文,是一个动态的概念。从一般的意义上讲,“人文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引自《辞海》)。  相似文献   

17.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深入人心和全面实施,中小学教育教学领域正在发生着前所未有的积极改变。面对这一形势,作为学校管理者,应当明确:学校管理在新时代、新课程背景下,必须迅速“转型”,让“穿新鞋,走老路”的时代成为过去。几年来,我校在这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现将一些心得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8.
随着社会对经济贸易活动者的大量需求,各大院校相继开设了“外贸英语函电”课。如何上好这门年轻的课程成了许多教师的新探索。“信息沟”的原理为我找到了一条通往上好这门课的捷径。  相似文献   

19.
王建强 《四川教育》2005,(10):19-22
长期以来,人们存在着一种片面认识:学生进学校学习就是学习教材上的知识,教师的任务就是让学生“掌握”这些知识,作业的功能就是巩固教师“传授”给学生的知识,这种认识的着眼点是“固化”的知识而非鲜活的人,自然地,作业陷入了“多统一,少选择,多重复,少创新,多书面,少实践”的局面,学生身陷“题海”,沦为“做题机器”,苦不堪言。作业应有的功能是什么?实现作业功能的技术路线是什么?怎样在保证基本功能实现的前提下,让作业成为学生学习活动中的“快乐因子”,适应个性需要的“营养餐”和生命发展的驱动力,而不是疲于应付的“苦差事”?为此,本刊特邀三位业内人士前来为教师“支招”,并通过“观点连线”辑录了部分鲜活观点,期望以此引起大家对这一问题的关注,共同来探寻作业“轻负高效”的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20.
物理是一门自然科学,一位名学说过:“物理,物理,见物讲理。”在新课改的课堂里就出现了一位跟我讲道理的“小科学家”,他认为我们一直传颂的苹果落地,也可以说成地球落在苹果上。这一句“地球落在苹果上”让我看到了新课改正在蕴育着一批具有创新思维的科学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