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蒲松龄一生对应试科举获取功名不遗余力,但科场屡屡失意让他经历了由期盼到失落、由失望到愤恨再到反思求变的情感交错与渐变历程.<聊斋志异>中的一些代表篇目如<考城隍>、<叶生>、<司文郎>、<贾奉雉>、<于去恶>等从不同的侧面反映出蒲松龄对科举爱恨交加的复杂情感.  相似文献   

2.
韩愈的《祭十二郎文》字字悲戚,句句悲戚,真是闻者惊心,观者落泪。但是,这只是文字表象,韩愈真情不一定如此。韩愈对十二郎的感情若真如他所写的那般强烈,那么,他会不顾一切地将十二郎接到京城享受荣华富贵,虽然实际上他也派人接了,却没有尽心尽力,每次都因“故”作罢。其中有一次,十二郎进京看望韩愈,并且住了一年之久,如若韩愈愿意,那么在此期间是绝对有机会遣人去接来十二郎的妻子的,可是他没有,一直到十二郎一年后主动请辞“归取其孥”,表明他打算入住京城。然而很遗憾,这次韩愈依旧没有遣人去或随同十二郎去接人。最令人寒心的是,韩愈…  相似文献   

3.
柳永是北宋著名词人,一生坎坷,困顿潦倒,表面放荡不羁,内心则充满了对功名的强烈向往。柳永词中的孤雁意象,凝聚了他对京城生活的回忆,对知音故人的怀念,对才情佳人的思念,对仕途功名的追求,展现了他轩冕与罗绮对冲的矛盾人生,极具时代特点和个人风貌。  相似文献   

4.
韩愈的《祭十二郎文》是一篇情文并茂的祭文。韩愈幼年丧父,靠兄嫂抚养成人。韩愈与其侄十二郎自幼相守,历经患难,感情特别深厚。但是,成年以后,韩愈四处漂泊,与十二郎很少见面。正当韩愈官运好转,有可能相聚的时候.突然传来十二郎逝去的噩耗。韩愈悲痛欲绝,写下这篇祭文。作者没有赞颂死者的功德业绩,而是以真挚而深沉的情感与死者当面痛哭倾诉,有时甚至泣血带泪,委曲哀怨,感人肺腑,  相似文献   

5.
李白是我国盛唐时代最具仙道浪漫色彩,同时也是仕途价值取向最鲜明和功名情结最为凸显的伟大诗人.他一生都在不懈地践行"奋其智能,愿为辅弼"的仕途价值取向,因此李白相当数量的诗歌中都表现了他"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的功名情结.他的仕途价值取向和功名情结永远缠绕着他的诗魂,构成了他传奇般的伟岸和悲剧性的命运.  相似文献   

6.
娄立 《考试周刊》2012,(64):19-20
古语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最动人的文字都是作者从内心深处里流淌出来的。韩愈的这篇《祭十二郎文》就是一篇字字含泪、句句含情的抒情散文,是祭文中的“千古绝调”(明代茅坤语)。文章追叙他与侄儿十二郎的共同生活和深厚情谊,抒发十二郎之死所带给他的无比哀痛。《古文观止》评论说:“情之至者,自然流为至文。读此等文,须想其一面哭,一面写,字字是血,字字是泪。未尝有意为文,而文无不工。”那么文章的悲情究竟源于何处呢?我想不外乎以下几个方面。一、感恩之情,无以为报  相似文献   

7.
韩愈的《祭十二郎文》是一篇情文并茂的祭文。韩愈幼年丧父,靠兄嫂抚养成人。韩愈与其侄十二郎自幼相守,历经患难,感情特别深厚。但是,成年以后,韩愈四处漂泊,与十二郎很少见面。正当韩愈官运好转,有可能相聚的时候,突然传来十二郎逝去的噩耗。韩愈悲痛欲绝,写下这篇祭文。作者没有赞颂死者的功德业绩,而是以真挚而深沉的情感与死者当面痛哭倾诉,有时甚至泣血带泪,委曲哀怨,感人肺腑,令人回肠荡气。《古文观止》的选编者,在评价韩愈的《祭十二郎文》时说道:“情之至者,自然流为至文。读此等文,须想其一面哭,一面写,字字是血,字字是泪,未尝有…  相似文献   

8.
《山西通志》的主要修撰者杨笃一生仕途坎坷,功名难就。他的诗作多郁愤之情,身世之感。他以修史志为己任,对民间疾苦有深切体会,使他的诗风与孟郊、杜甫有相似之处。  相似文献   

9.
据已知资料,张可久出身儒户,以儒为业。他的一生可以他的《今乐府》结集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以文会友,求取功名;后期奔波于吏途,时吏时隐。其人生经历与理想之途相去甚远。  相似文献   

10.
谷崎润一郎是日本大正时期的唯美派文学大师,一生著有许多佳作,因而受到了世人的欢迎与追捧。在他的作品里,能够看到他的那种独特的美意识,即他对阴翳的爱恋。谷崎润一郎认为一切有阴翳才好,他将他心中对黑暗阴翳的喜爱淋漓尽致地表现在这部作品中,通过这部作品唤醒日本人的内心传统的美意识,重新认识曾经失去的日本的美。  相似文献   

11.
张鹏 《文教资料》2012,(32):46-48
陆游一生戎马倥偬,屡过边关,以收复失地,北伐抗金为己任,这是其一生活动的重点。在此基础上陆游渴望勒名燕然,为国立功,但事与愿违,频繁的调动,南宋小朝廷的不思恢复,苟且偏安,使得陆游壮志难酬,功名梦断,在词中发为感叹,执着功名与怅惘矛盾,时光流逝,身体衰老,思乡怀友等情感交织在一起,形成了陆游词中复杂的功名心态。  相似文献   

12.
从鲁迅著作和日记中,我们可以看到他最崇敬四位老师是:寿镜吾、俞明震、藤野严九郎、章太炎。寿镜吾(1849-1929),名怀鉴,浙江绍兴人。二十岁时曾中秀才,但未参加乡试,终生以教书为业,馆三味书屋。为人正直,乐于助人,据说鲁迅父亲病重时,中药配方中有“三年以上的陈仓米”为药引,鲁迅全家苦寻不得,还是这位老师找到几升陈仓米送到鲁迅家去的。他自己无功名思想,也不以功名思想教训学生和家人,他的儿子寿洙邻应举后任辽宁省的一个知县,曾遣人送银子回家,寿镜吾看也没看,原封退回,并骂:“畜生,不听话!”(见周芾棠《寿镜吾先生·三味书屋》。)鲁迅十二岁即1892年时,从寿镜吾学。他看到寿老师“是一个高而瘦的老人,须发都花白了,还戴着大眼镜。……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鲁迅从寿镜吾学习前后六年,他对寿先生的印  相似文献   

13.
《祭十二郎文》是身为长辈的韩愈为先逝的晚辈十二郎(韩老成)写的一篇祭文,是一篇情文并茂的散文。韩愈三岁丧父,靠兄嫂抚养,与侄儿十二郎  相似文献   

14.
被古人誉为“祭文中千年绝调”、自唐代以来传诵不衰的抒情散文《祭十二郎文》,是韩愈为祭奠他的亡侄韩老成而写的。以琐细的家庭往事和平凡的生老病死为内容的祭文,《祭十二郎文》决不是仅有的。那末,它为什么被人称为祭文中的“绝调”呢?“绝调”之说,我们当然不应同声附和。不过古人对它评价如此之高,却很值得我们深思,有必要对这一类文章,从思想和艺术两个方面进行新的探索。 《祭十二郎文》是韩愈于唐德宗贞元十九年(公元八○三年)秋冬写的。这篇祭文,追述了韩愈与十二郎自幼及长多年相依为命的可悲身世,伤叹十二郎的天折与自己日益憔悴衰老的可哀境况,叙写十二郎死讯传报的经过,以及十二郎的善后处置、自己的后半生将如何度过,等等,“意只是平平”(《古文观止》评语)的内容。初读此文,如同古代多数哀祭文一样,除了伤感悲凉之外,从中很难找到比较深刻的社会内容。但是,如果联系到此前韩  相似文献   

15.
人们在不幸失去亲人时,悲痛至极,往往呼天抢地,捶胸顿足,甚而至于痛不欲生。韩愈的《祭十二郎文》就是倾诉此情此景的一篇哀婉动人的散文。文章是身为长辈的韩愈为先逝的晚辈十二郎(老成)写的一篇祭文。韩愈三岁丧父,靠兄嫂抚养,与侄儿十二郎自幼相守,情同骨肉,亲如手足,历经患难,感情深厚。韩愈19岁离家赴长安求官,十几年的宦游奔波,使他未能与老成共同生活。正当韩愈官运好转,  相似文献   

16.
托写斯·葛雷(ThomasGray)一生虽只写过十来首诗,但他却为18世纪的英国,也为世界奉献了一首最著名的诗篇——ElegyWritteninaCountryChurchyard(以下简称“Eleyy”)。正是该诗使他成为美国18世纪最著名的诗人之一。他不慕功名,曾谢绝“桂冠诗人”的称号,一生绝大部分时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代文人,普遍具有取仕与归隐的思想。对于醉心功名而不就的陈洪绶来说,这种矛盾冲突更构成了他一生充满悲剧色彩的根源。陈氏时刻有着与命运抗争的意识。1640年他43岁,仍然希望有新的仕途机会。于是,在这一年秋天,他便沿运河北上进京,走上了进仕的第二条路——入赀为国子监生。  相似文献   

18.
苏轼一生,仕途坎坷,数遭贬谪,其思想亦随宦海沉浮而变化,并在其词作中流露出来。从他写于不同时期的两首中秋词中可以窥见其心理发展的轨迹:由对功名的向往到视功名如身外之物,由对外在的追求转向加强自身内在的修养,达到了“也无风雨也无情”的精神境界。  相似文献   

19.
柳永一生有着强烈的仕宦意识,但他仕途受阻,落寞失意,又经历了一番羁旅宦游的艰辛生活。在他的羁旅词中,多表现的是悲秋之情,漂泊之苦和对昔日恋人的负心悔恨,痴心爱情。正是功名使得文士的悲情色彩与浪子的市井趣味在柳永的羁旅词中表现出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20.
柳永一生有着强烈的仕宦意识,但他仕途受阻,落寞失意,又经历了一番羁旅宦游的艰辛生活。在他的羁旅词中,多表现的是悲秋之情,漂泊之苦和对昔日恋人的负心悔恨,痴心爱情。正是功名使得文士的悲情色彩与浪子的市井趣味在柳永的羁旅词中表现出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