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一堂好的语文课,必须要有浓浓的“语文味”。课堂上要充满“语文味”,那执教者在引领学生进行语文阅读时就必须要注意对文本的细细品读,即“文本品读”。何谓“文本品读”?笔者认为,“文本品读”就是要求执教者引领学生对文本重点之处进行反复推敲,对文本的重要语段进行潜心会读,对文本细节之处进行品词析句。正如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所说:“语文教学的‘亮点’在哪里?‘语文味’在哪里?在关键的词句里,在对关键词句理解后的朗读里,即文本品读里。”那“文本品读”品读什么?又应该如何品读?品读中还应注意什么?笔者就小学高段语文的有关课堂教学实践谈谈自己对“文本品读”教学策略的思考。  相似文献   

2.
文本各有特点.学生千差万别.两者要交汇于课堂.教师要完成这神圣的一讲,对文本的准确、深入解读就显得尤为重要。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在谈到对文本解读的重要性时提出.上好语文课.解读文本是第一步.不但要解读文本的“字面意”.更要体味文本的“字中意、字外意”。  相似文献   

3.
在教学中,“教什么”其实要比“怎么教”重要得多。确定“教什么”是教学的第一步和前提,这一步的基本要求是教师要对文本有一个的正确解读,并在正确解读文本的基础上依据文本内容确定教学内容方法,进行多元探寻。  相似文献   

4.
自从新课标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的理念后“,对话”作为一种教学形式越来越多地出现在课堂教学中。然而,从教学现状看,课堂“对话”中出现几种不良的倾向:为求生成,淡化文本价值;追求形式,弱化文本内容;盲目拓展,虚化文本意蕴。很多对话是空对空的无效对话,就引起我们的重视。本文试就课堂“有效对话”要立足文本作些探讨。一、对话前提:深味文本文本是学生学习的重要资源,也是师生共同活动的中介。课堂要达到有效对话,教师首先要加强与文本的对话,亲身体验,然后才能依据文本,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教师如何做到…  相似文献   

5.
当前,很多教师都十分重视文本解读,但文本解读仿佛是个无底洞,要“解”的地方太多,要“读”的资源太多。文本解读,有无章法可循?笔者以为,文本解读要遵循以下三“点”,下面结合《黄河的主人》谈谈看法。  相似文献   

6.
文本的潜化结构中充满了不确定性和空白,预留了读者安放他的理解的位置,它向读者发出了一种“召唤”,“现实的读者”对“第二文本”的某些猜测和预估就是一种阅读的“期待”,语文阅读教学,教师作为学生学习行为的组织者,学生认知过程的合作者,首先要促成文本与学生的“对话”关系,也就是“裸眼进入”。其次,要鼓励学生创造性阅读,文本与读者的交流互动,形成“视界融合”而产生意义。另外,要将学生的阅读视野引向课外,丰富他们的人生体验,增强他们的艺术修养,培养他们的个性才华。  相似文献   

7.
“依据文本体式确定教学内容”是王荣生教授提出的研究和解决“语文教学内容的确定性”问题的一种基本理路。依据文本体式确定教学内容.首先要面对的问题是如何辨识文本体式。文本体式,即文本文体的特定样式,好比一个人,  相似文献   

8.
阅读教学只有一个文本。作文教学有两个文本:一是教材的文本.二是学生的作文。长期以来,老师们只关注了第一个文本,即教材,即“作前指导”。忽视了第二个文本——学生的作文。老师们把批改学生的作文看成一项累死人的工作。从来没有认真想过,要把学生的作文当成“教学的文本”。学生的作文是作文教学的“第一文本”,因为从学生作文出发的教学,才是真正的“以生为本”。  相似文献   

9.
“留白”是一种艺术表现手法。文学作品更是强调“无言恰是尽言”的“留白”艺术。因此,教师在备课时要细读文本,寻找文本的“空白点”,利用“补白”的教学艺术,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追寻文本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从而更深入地走进文本,走近作者。然而,任何事情都有一个“度”。一旦“补白”不当,就会画蛇添足,徒劳无益。  相似文献   

10.
《语文课程标准》以“对话”来界定语文阅读教学,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文本、教师之间的对话的过程”,其实质就是说阅读教学特别需要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和有独创性的理解。那么,如何让阅读教学走向“对话”,如何让学生通过“对话”凸显个性呢?一、与文本“对话”文本是学习语文的依据。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必须要让学生有宽裕的时间充分地与文本进行“对话”。离开文本的阅读教学,没有与文本进行充分“对话”的阅读教学,就不是真正的阅读教学,就没有所谓的学生个性的培养。要让阅读教学走向“对话”,真正成为“学生、文本、教师之间的对…  相似文献   

11.
传统教学存在着“以本为本”的弊端。在新课标理念中,文本仅是教学活动的一种载体,是为我所用的“半成品”。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挖掘文本的生长点,巧妙延伸,注重生成,充实文本、开放文本、超越文本,将内容变“长”,将课堂变“大”,拓宽学生学习语文、运用语文的领  相似文献   

12.
金玉琪 《新疆教育》2012,(13):230-230
新课标要求学生“唱戏”,教师“搭台”,把时间最大限度地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主体,走进文本,研讨文本,感悟文本,成为主人,教师只是组织者、引导者,组织、引导要环环相扣,丝丝入扣,行云流水,滴水不漏,反之,课堂上松松垮垮,东拉西扯,哗众取宠,华而不实,是算不上一堂好课的。好的语文课,要有“语文味”和“人情味”。那么,怎样做到呢?  相似文献   

13.
在当前的语文阅读教学中出现了一些不良倾向,如“泛语文”、“反文本”、“无中心拓展”等。这一方面是对“新课标”的错误理解,另一方面是当前快餐文化的负面影响。语文阅读教学的终极目标是要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世界,建构学生个体的心灵空间。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在文学文本的阅读中去认真细致地触摸语言,  相似文献   

14.
陈庆新 《教育学报》2004,(12):14-18
本文试图从学生与文本的“距离”角度阐释阅读教学的意义 ,教师的作用以及阅读教学的理想状态。首先要读“进去” ,从文本考虑 ,要努力缩小文本与学生的距离 ,从学生考虑 ,要帮助学生建立“前理解” ;从方式考虑 ,要创设多样的阅读活动 ,唤醒学生的情感体验。还要读“出来” ,落实大量读“进去”的积累 ,帮助学生形成对文本规律的初步认识 ;借助精要的文本理论 ,提升学生鉴赏能力 ;以写促读 ,促进学生建构成自己的文本理念  相似文献   

15.
杨国兰 《四川教育》2014,(10):30-30
“美好的语言,胜过礼物.”正如法国著名作家安德列?莫洛亚所言,教师要让自己的课堂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就要学会激励学生,让激励性评价成为课堂教学的“点金石”.一、激励性评价的内容要紧扣文本激发内驱力的评价,首先要紧扣文本,因为课堂教学大多立足文本.  相似文献   

16.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和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作为教师,必须先与文本对话,取得亲身体验,然后才能再借助文本与学生“对话”,指导学生“对话”。要指导学生“对话”,自己必须先认真与文本“对话”。那么,我们在进入阅读教学的课堂之前,应该如何与文本对话呢?现结合人教版和苏教版都选编的琦君的《桂花雨》一课谈谈教师“对话”文本的三个视角。  相似文献   

17.
“对话”理论的引入是语文教学的一大亮点。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与文本的对话是进行其他对话的基石,因为教师要介入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场,并对之产生积极的影响,自己必然要先与文本展开深入的对话。在阅读教学对话中,“文本”是与“对话”相伴相存的一个核心概念,是提升学生对话能力的不可或缺的对话伙伴。离开了“文本”,“对话”只是空中楼阁,徒具形式而缺少实在内容。一、当前对待“文本”的不良倾向事实上,在当前的阅读教学中,文本资源的浪费现象十…  相似文献   

18.
张斗和 《教育文汇》2013,(21):23-25
文本解读是一线教师无法绕开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语文教师必须掌握的硬功夫。文本解读要做到“三要”:阅读要沉,思考要深,假借要博,唯有如此,才能把文本读得“通体透明,形神兼备”。  相似文献   

19.
把握文本的字意、词意、语感、篇感是儿童文本解读的关键,正是基于此,笔者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尝试从文本的一隅或整体对文本进行解读,即文本的“全息阅读”。在“全息阅读”中,笔者引领儿童对文本的创作背景进行扫描,对文本本体进行细读,对文本意义进行拓展、延伸。一、“全息阅读”的价值与意义“全息阅读”是儿童用整个的生命体进行阅读,在阅读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调动儿童的感官,让儿童倾听文本的声音,把握文本的律动,找寻文本中蕴含的画  相似文献   

20.
所谓“非连续性文本”,是相对于以句子和段落组成的“连续性文本”而言的阅读材料,多以统计图表、图画等形式呈现。对小学生来说,由于非连续性文本呈现信息的方式多样,信息“碎片化”,读起来比连续性文本要难,因此,教师要注重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努力提高学生阅读非连续性文本的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