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学发展始终与大学文化相伴随、共存亡。文化兴,则大学兴;文化衰,则大学衰。大学文化的核心是大学精神,大学文化的兴衰往往系于大学精神的存废。大学精神是大学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积淀而成的文化精髓,是凝聚一代又一代大学人心血汗水的文化结晶,是大学存在发展的共同价值基础,是造就栋梁之才的精神沃土,是大学  相似文献   

2.
刘刚 《黑河教育》2013,(12):14-14
古典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它凝聚着民族智慧、民族精神和艺术魅力,它教育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成为凝聚、发展和振兴中华民族的精神力量。为了弘扬优秀文化传统,我们班级让学生从小走近经典,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通过诵读古典诗词名篇,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形成了我班特有的班级文化。  相似文献   

3.
唐波 《教师》2013,(32):49-49
文言文在中学教材中,占了整个篇目的40%,在现在的《大学语文》教材中,加上文言诗词,几乎占到70%之多。选编如此量度的文言文作品,目的是要让青少年一代,尤其是年青一代的教育工作者更好地了解中华民族的文化渊源,认识中华文化的灿烂历史,继承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充实繁荣新中国的文化事业。  相似文献   

4.
孙伟晨 《家长》2024,(4):55-57
<正>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民间童谣是其中璀璨夺目的瑰宝。童谣不仅是历史的见证,还是文化的传承,其以独特的韵律和歌词,传承着中华文化的精髓,让一代又一代的孩子在欢乐中学习、在成长中启迪智慧。近年来,随着教育的多元化发展,民间童谣在幼儿园体育游戏中的应用逐渐受到重视,很多幼儿园将民间童谣融入体育游戏中。本文深入探讨民间童谣在幼儿园体育游戏中的应用价值、现状及实施策略,旨在通过民间童谣在幼儿园体育游戏中的应用,促进幼儿的身心发展,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精神和沟通能力,让更多幼儿在游戏中感受到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5.
湖湘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一个子文化,既有开拓进取、兼收并蓄的一面,又有固守传统,封闭保守的一面.王夫之、曾国藩、毛泽东作为不同时代湖湘精英人物的代表,必然会受到湖湘文化的熏染,在他们身上,传承和展现了湖湘文化的文化基因与精神特质.  相似文献   

6.
古诗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在一代又一代的文化传承过程中,经历了岁月风沙的洗礼,许多经典诗作作为民族精神的图腾深深地烙印在了炎黄子孙的血脉中。《语文课程标准》中规定:"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在于考查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考察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而不  相似文献   

7.
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五千年历史的优秀民族,在长期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丰富而优秀的传统文化。这些传统文化给中华民族以精神给养,鼓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奋发成长。本文将分析传统优秀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基于二者结合的现状分析不足与原因,并且提出传统优秀文化资源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路径。  相似文献   

8.
临沧世居民族是创造临沧文化的主体,是他们在开发临沧、建设临沧的历史活动中所创造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的总和,是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临沧文化历史源远流长,肇始于澜沧江干流及其支流的新石器文化,历经沧桑,明清之际发展成为包括多元民族文化、移民文化、边地文化、跨境文化、以山地文化为主的内陆文化共同构成的地方文化。  相似文献   

9.
"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十七大报告提出的重要概念,包含丰富的历史和现实内涵,寓意深远。中华民族共性精神是各民族在漫长历史中共同创造的,尽管不同民族、不同思想流派、不同思想家在不同历史阶段上关注的问题往往不同,文化旨趣和追求各异,但中华各民族文化长期交融、互补共进,在中华文化的大系统内又表现出许多共性的精神特征和中心理念。自强不息、经世致用、和而不同等精神在贵州多民族文化和社会历史实践中曾发挥重要的整合作用。  相似文献   

10.
秦汉之际,是中华文明发展形成的一个关键时期,先秦群雄争霸,与之相应,在文化精神领域则是百家争鸣.随着秦的统一,政治上结束了诸侯割据的局面,文化精神的统一也就势在必行,作为文化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的文学,在主题上也必然随着这一变化而变化.在这一变化中,汉初有两个人物起了重要作用,他们就是陆贾和贾谊,通过对历史与现实的分析,他们论述了儒、道思想的切实可行性,为董仲舒"废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观点开了先河,也为中华文化精神特质的形成,作了缜密的选择取舍,在此后长达两千多年的中国文学流变过程中,儒道精神一直是贯穿众多作家创作始终的母题.  相似文献   

11.
卓文君是唯一以民间才女资质进入《史记》的历史人物。文君卓凡的才识、智慧、胆略和人格与其故里临邛发达的经济、文化是分不开的,然而,她的影响却早已超越临邛故里,而在中华文化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相似文献   

12.
湖湘文化,是两宋以来形成千湖南地区的一种区域文化。湖湘文化虽然晚至两宋时期才形成,但在具有五千年历史的中华文化丛林中,却是一棵后来居上的参天大树。湖湘文化自形成之日起,既具有中华文化的一般性特征,又以自身所独具的特色丰富了中华传统文化。创建湖湘文化的湖湘学派中由湖湘文化孕育的一代代湖湘学人,大都追求所谓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理想人生,于学、于政、于人品均卓有建树,令人瞩目。因此,近千年来,湖湘学人在许多方面都留有自己的思想和精神遗产,影响深远。本文仪就湖湘学人“正言现谏”所积淀的传统精神作一番…  相似文献   

13.
考试舞弊防范对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是有着悠久的考试历史和丰富的考试文化的国度,科举制度从隋代肇始到清代废除,以考试形式任命文官历时1300余年。考试和以考试为中心形成的文化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植根于民族心理的深层,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  相似文献   

14.
众所周知,中国武术文化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一件光耀璀璨的艺术瑰宝,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中国武术发展到今天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了,中国武术被一代又一代中国武术人才不断发展和完善,汲取了百家之长,对今天的中国乃至世界都有很大的影响。本文通过对皖北地区武术文化产业的优势进行分析,了解其在当代中国发展武术文化的现状和价值,探讨了皖北武术文化发展的过程及其特征,深入研究皖北地区武术文化的传承策略,并提出了发展皖北地区武术文化产业科学合理的策略。  相似文献   

15.
林语堂对中国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有着极为丰厚的内涵。如果说西方文化是穿在其身上的洋装或外衣,是作为一种外在的行为标准,那么,中华文化乃是他内在的生命灵魂,而闽南文化及其乡土情结则是其重要内质。或者说,其文化精神源于中国文化传统,且根植于闽南文化土壤中。因此,从作家笔下的闽南书写和文化记忆的角度切入,考察林语堂精神范式,可见从闽南乡土和特定的地域文化背景走出的林语堂,其中潜在的因素在其生命历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一个伟大的民族总是要有自己的精神、理想和追求,而它们的载体就是这个民族的文化与学术。国学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与学术进行研究和阐释的一门学问,其历史源远流长,内容博大精深,影响广泛深远。就形式而言,国学是中华文化的主要载体,它像纽带一样,将形形色色、方方面面的传统文化串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统一体。就内涵而言,国学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体现。它像土壤一样,培育中华民族的文化意识,使中华文化以特有品质与风貌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文化的继承性而言,国学是建设新的中华文化  相似文献   

17.
俞建文 《留学生》2013,(11):54-55
柴祖舜先生,是站在中华文化精神和人类文明建设的起点上,以大无畏的探索和革新勇气,化解了所有因历史、文化、人种、地域、审美观念、艺术风格而堆积的是非对立和矛盾。其化育而生之表象结构,则无论中西色彩、线条、技法、材料、构图、风格、精神、理念等冗杂因素;  相似文献   

18.
中华文化主体性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标识性概念,是中华民族在文化意义上坚定自我的核心表征。立足新时代新征程发展中华文化主体性,需要在“历史—现实”之维,从古老中华文明的独立发端、近代中国文明蒙尘的历史境遇以及中国共产党勇担使命的重要节点中,明晰中华文化主体性的溯源、挑战与坚守;需要在“传统—未来”之维,明确中华文化主体性在传统与现代的贯通中一脉相承、在面向未来的时空场域中生生不息的发展指向;需要在“理论—实践”之维,以“两个结合”塑造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破解“古今中西之争”,探索文化创新空间;需要在“民族—世界”之维,既坚定中华文化立场,又以鲜明文化特性融入世界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人类文明进步。  相似文献   

19.
编读往来     
《现代教学》2014,(12):80-80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成果根本的创造力,是中华民族历史上道德传承、各种文化思想、精神观念形态的总体。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了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的精髓,蕴涵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  相似文献   

20.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然以中华文化伟大复兴为支撑和表征,而中华文化伟大复兴又必然离不开中华文化主体性的巩固。主体性是主体相对于客体才有的意识,中华文化主体性是中华文化在同外来文化交往交流中体现出的文化表征,突出表现为独立性、主导性和自为性。近代以来中华文化主体性发生动摇,“两个结合”为巩固中华文化主体性提供根本途径,中华文化主体性为提出和推进“两个结合”提供强大精神力量,两者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进程中互推共进。经由“两个结合”,传承和发展了独立自主的精神,坚定了文化自信,造就了新的文化生命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