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孙聪 《考试周刊》2011,(14):33-34
"语篇"一词,一般指使用中的言语,但是很多学者对这个词的解释有些不同。一些学者试着把"语篇"的定义为所有口语式的语言的总和,即所谓的在语篇分析情景下,一个比句子更长的语言单位,就是语篇。  相似文献   

2.
对“学者化编辑”的再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者化编辑"简而言之就是"学者化了的编辑",提出这一命题是顺应中国学术发展的要求、编辑学研究和高校学报改革发展的要求。实现"学者化编辑"的途径主要有完善培训机制、竞争机制、激励机制,以"特色栏目"带动编辑学者化和实行弹性工作时间制等。  相似文献   

3.
在《水浒》书里,宋江被描写为“只反贪官,不反皇帝”。让我们提出几个问题:宋江是真反贪官吗?是真的反倒了贪官吗?他是站在哪个阶级立场上来反贪官的?他与贪官究竟是什么关系?“只反贪官,不反皇帝”是个什么政治纲领?这个政治纲领最后会落个什么结果?  相似文献   

4.
"建构主义"影响到我国后,受到某些学者的热捧,逐渐形成了一股建构主义思潮。国内一些学者用建构主义来研究教师知识以及教师专业发展,认为教师知识在于教师个体在教学实践中建构,因而出现了两个误区:一是以是否直接有益于课堂教学实践作为知识价值判断标准;二是将"教学"知识代替"教育学"知识。对于这些误区,我们要予以重视,从理论上辨清建构主义真相,全面促进教师知识发展。  相似文献   

5.
文章从四个方面对近年来国内外儒家生态伦理的研究进行梳理与比较:一、"天人合一"——儒家生态伦理的核心理念。二、儒家"人的伦理"到"生态伦理"的推演:一种思路是将"仁"视为天道与人道共有的德行,从而直接导出儒家生态伦理思想;另一种思路则由"天人合一"中所包含的人际伦理关系来层层导出生态伦理。三、"乐山乐水"——儒家生态伦理的情感。四、国外学者关注点以及国内外研究比较。  相似文献   

6.
学者们对反思的研究在某种程度上加深了人们对教学反思的认识,为此,文章首先简要地追述学者们对"反思"一词的研究,以此来了解还处于"混沌"状态的教学反思研究;然后,在纵观教学反思研究历程的基础上将其划分为四个阶段,即酝酿阶段、雏形阶段、沉寂阶段和复兴阶段;接下来,对研究历程中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进行评述;最后,综合教学反思研...  相似文献   

7.
《古贤集》是敦煌遗书中一部重要的民间文学作品,也是唐五代民间流行的有关历史知识的蒙书之一。现存敦煌写卷中有九个抄本。学者们之所以将《古贤集》的性质确定为"蒙书",关键就在于其教化作用、教育思想。其教育思想主要表现在"忠孝节义"、"勤学好问"、"友爱忠贞"、"快意恩仇"等方面,这也是我们研究该作品时值得关注的内容。  相似文献   

8.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春秋末期著名的大教育家、大思想家,但他首先是一个博学多识的学者。他的主要思想学说集中体现在《论语》一书之中,细读《论语》我们不难发现,孔子一生致力于"为学"。本文从好学、会学、博学三个方面论述孔子的"为学"之道。  相似文献   

9.
朱广英 《家长》2012,(5):39-39
大学者胡适曾说过:"一个人小的时候,最是要紧。"孩子的成长总是牵动着家长的神经。在孩子的成长道路上倾注着家长多少心血、多少汗水,与此同时也带给我们多少欢乐、多少欣慰!  相似文献   

10.
"指事"为六书之一,出自中国东汉学者许慎的〈说文解字·叙〉,被后代的学者沿用,在汉字结构分析上功勋卓著.但由于许慎的解说过于简略且有很多漏洞,所以历来关于"指事"的争议很多.文章将综合各家的观点,深入探讨并澄清一下有关"指事"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1.
"层次分析法"是句法分析最基本,也是最有效的方法之一。自从"层次分析法"被引入后,我国传统的"中心词分析法"被取而代之,成为学者们进行句法分析最常用,也是最流行的分析方法,同时,"层次分析法"也是中外学者研究最多的一种句法分析的方法之一。本篇文章着重从"层次分析法"理论的提出、引入以及其优越性和局限性等方面通过举例来谈对"层次分析法"的一些理解。  相似文献   

12.
教师是专业技术工作者。何谓"专业"?是某种由专门的学问支撑的职业。美国学者舒尔曼在《理论、实践与教育的专业化》一文中强调"一个专业既是一种高度复杂和熟练的工作,又是一种根植于知识的职业行为"。[1]对于教师来说,"根植于知识的职业行为"具体表现为"实施教学"——一名教师仅停留在对学科知识的理解上是远远不够的,他必须面对学生基于当前的信息作出判断,然后行动。  相似文献   

13.
谢祥林 《四川教育》2009,(12):24-26
六龄女童语出惊人:长大后想做贪官 2009新学年伊始,互联网上出现了一段视频,记者与一名小学一年级新生展开了一次特别“雷人”的对话——“你长大了想做什么?”“想做官!”“做什么样的官呢?”.“做……贪官,因为贪官有好多东西!”我国小学生入学年龄一般在六七岁之间,这个孩子刚进入小学,汉字可能还没有认识几个,  相似文献   

14.
徐丽芳 《海南教育》2014,(12):92-92
有这样一则故事:几个学者与一个老者同船共渡。学者们问老者是否懂得什么是哲学,老者连连摇头。学者们纷纷叹息:那你已经失去了一半的生命。这时一个巨浪打来,小船被掀翻了,老者问:"你们会不会游泳啊?"学者们异口同声地说不会。老者叹口气说:"那你们就失去了全部的生命。"虽然这只是一个故事,但其中蕴含的哲理却耐人寻味。突发的灾难对每个人来说,不分性别、年龄、身份。如果缺少应有的安全常识,那么,意外随时都会发生。  相似文献   

15.
学者则常说:"时间就是知识。"知识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获得,必须坚持不懈地学习,日积月累,才能获得巨大的成就,每天背一个生词,做一道习题,一年就是三百六十五个生词,三百六十五道题,坚持几年,结果将如何?"  相似文献   

16.
现今高校学报(文科)已逾千家,但有特色者寥寥,千人一面,内容多是简单重复,难有新意。本文拟从"办刊校际化"、"栏目优质化"、"编者学者化"三个方面探讨高校学报的改新,一孔之见,如有失规矩,恳请斧正。  相似文献   

17.
鹿琼瑶 《学语文》2014,(4):76-78
近年来话语标记已经成为国内外话语分析、语用学研究的一个新课题。吴福祥指出"话语标记的语法化研究应该成为当前语法化研究的重要课题"。以英语为研究对象的话语标记y’know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其相应的汉语意思,一个是"你懂的",一个是"你知道"。关于"你知道",刘丽艳在《话语标记"你知道"》中已经进行了深入的探究,"你懂的"自2008年流行以来,已有一些学者对其做过分析,而在今年严肃的两会上,"你懂的"用于官方语言,再次把"你懂的"推向了流行的高潮,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学者逐渐开始关注高校的"学困生",而我国直到20世纪末大学生的"学习困难"问题才开始进入公众视线。本文基于对"学习困难"定义的回归解读,发现我国高校"学困生"学习策略失调和学习动机不高,从"矫治、补偿性"、"预防性"和"发展性"三个视角对大学生"学习困难"转化策略进行了探究。  相似文献   

19.
中国历史上长期有个很有趣的现象,那就是学者、评论家以及读者往往依照他们当时的文化背景和理想去"重塑"古代名人。这些后代的"重塑"成为近代名人传记学者的一种难以克服的挑战。我们可以说每个国家每个朝代都在有意识或无意识地"重塑"其文化传统中的关键人物。但在中国历史上,因为时间悠久,没有断裂片段,历代学者所承受的也包括屡次被"重塑"过的见解。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古代作家的形象,是长期持续被改造的结果,所以各方面的变化可能是极其微妙而不容易察觉到的。这些不但影响到我们对某一个古人的感知,也会影响到该作家的传记资料。其著作(或我们认为是他的著作)也与我们想象中的作家形象一起经历了长期而缓慢的改变。这篇文章是讨论一个极端"重塑"的例子,那就是清代学者怎样通过改造宋代词人李清照的传记来改变后代对她婚姻经历的看法。先夫赵明诚死后,李清照再嫁,这件事实通过清代学者两百多年的讨论与论争后,被绝对地否定,坚定地说根本无此事。到了清代末年,这种看法在学者中达成了共识,直到二十世纪末年才有所改变。清代学者对李清照是否再嫁的看法不但与她的传记文学有密切关系,也与二十世纪早期对于其著作的编辑和整理以及当时文学史把她提升为历史上最优秀的女性诗人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即使我们今天所接受的李清照,不管是她的传记,著作,或是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都还承受着清代学者"重塑"李清照形象的影响,虽然清代否认她再嫁的看法已经不再为学术界所接受了。  相似文献   

20.
各版本《韵镜》于外转第三十九开上声琰韵三等溪母位置列有"(平页)"或"頇"字。然"琰"韵为收-m尾的韵,"(平页)"从"平"声,"頇"从"干"声,并与"琰"韵收-m尾不协。前辈学者对此一现象已经作出了不同的解释,今在前辈学者研究的基础上对此一现象重新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