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宋代是中国古典园林成熟期的开始阶段,在特定的政治背景和经济环境的影响下,在重文轻武的形势和隋唐文人园林萌芽的熏陶下,宋代园林艺术在思想、建筑、植物、叠山和理水等方面有了极大的发展,诗画情趣和意境逐渐成了宋代园林最显著的特色。以艮岳为代表的皇家园林和以沧浪亭为代表的私家园林可以称得上宋代园林诗画情趣的典范,宋代园林为元、明、清园林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
在今四川成都市内,曾有座名为西园的园林,在宋代是名噪一时的蜀中名胜。西园是宋代成都府官署园林,它在前后蜀宫殿基础上修建,历经入蜀官员文人的修葺而逐渐完善。西园不仅是蜀地民众游乐之地,也是地方官员和文人的休憩交游之所,因而获得了两宋入蜀文人的普遍关注和反复书写,成为两宋巴蜀地区和巴蜀文学史上著名的文学景观。  相似文献   

3.
秦观词在两宋时期是较有代表性的,形成了自己的感伤风格.本文主要从宋代的国家形势、宋代文人的审美情趣及秦现的个人经历三方面分析秦观词感伤风格的特征.  相似文献   

4.
两宋的政治环境影响了宋代文人士大夫的刨作题材和风格。同时,文人士大夫诗词也在无形中记录了两宋政治格局、政治事件的变迁。二者共同作用,使宋代咏史诗形成了焦虑忧患、沉浑凝重、好议论翻案、颇具现实性等特色。  相似文献   

5.
避暑山庄继承了我国古典园林的优秀艺术传统,将南北园林风格融为一炉,集各种艺术于一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其色彩艺术效果更是别具特色,既不同于京师园林的浮华绚烂,更有别于文人隐士园林的淡泊雅静。  相似文献   

6.
元散曲滑稽诙谐、俚俗直白的艺术风貌与中国诗歌的美学传统迥异。这一风格的形成与受宋词的影响有密切关系,宋代俚词在题材、表现手法、语言风格等方面,都对散曲提供深刻的艺术借鉴。而元代文人自愿接受俚词的影响,是元代特殊的文化背景及文人由此而生的心态决定的。  相似文献   

7.
一种文学思想的形成往往不能脱离当时文化背景的影响。张炎《词源》中提出的存“骚雅”、有“意趣”、风格“清空”的词学审美理想,与宋代理学影响下宋代文人的人生态度尤其是诗文审美取向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宋代文人注重以儒家为本,以释、道思想为辅的人生态度,追求不离世俗而又高雅淡泊的生活情趣,在诗文创作和欣赏上,宋人重视作者心性学养在作品中的体现,同时崇尚淡泊高远、空灵含蓄而意蕴丰富的艺术境界。张炎《词源》的词学主张正是宋代的文化取向在词学思想中的反映。  相似文献   

8.
宋诗话中涉及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材料有40则左右。这些材料分别对司马相如的思想行为、作品风格、对后世文学的影响等几个方面作了较为详尽的阐述,粗略勾勒了宋人眼中的司马相如。在宋代,对司马相如的评论不但对前代的观点有所继承、发挥或补充修正,更有一些新的见解,表现出宋代文人研习司马相如的独特体会和心得,亦可见出宋代文人不同于前代的审美取向和文学价值观。  相似文献   

9.
菽庄花园是鼓浪屿世界文化遗产构成要素之一,有“海上文人园林”之称,表现出文人园林的“园隐”思想特征并赋予景物“文人化”特征。分析菽庄花园造园背景,揭示其选址、布局、题名、风格等方面所体现的“园隐”思想。菽庄花园因园主经历和时代环境而体现出文人隐居、忧国忧民的造园思想,具有浓厚的人文内涵,是中国文人园林艺术的结晶,连接着闽台两地的情感纽带,反映出园林艺术、文学、社会等诸多价值。  相似文献   

10.
宋代始有官窑烧制瓷器,由此,宋代瓷器生产形成了官窑与民窑两种截然不同的风格。两种不同风格的瓷器,实则是宋代雅、俗文化的折射。以“定、汝、钧、官”为代表的官窑瓷器,装饰风格主要追求釉色的变化,其思想实则反映了宋代文人“道法自然”的审美标准;其器形追求秀美小巧,兼实用和欣赏两用,尤其是清供器、茶器、陈设器的大量出现,表明了宋代休闲雅文化中“玩物适情”的审美要求。而民窑器则更具有宋人休闲文化的世俗特征,其装饰风格多样,体现了南北迥异的审美趣味;其装饰题材多为世俗生活,折射出传统儒家以“仁、义、孝、悌”为基础的家国观念的休闲意识。  相似文献   

11.
在宋代文坛上,以苏轼为代表的一些文人创作出了很多具有"奇气"的作品,在取得了很高艺术成就的同时,也影响了当时的风气,使得文人以"奇"为尚。针对这一现象,宋代的批评家从风格、文法、思想内容三个层面对古文创作之"奇"进行了分析与讨论,给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其中"自然之奇"和"奇中有正"等观点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12.
从历代书法风格的递变来观察,技法承担着各个时期书法风格形成的基础任务。"尚意"成为宋代书法风格的主流,书写形式多以信札、尺牍为主,书体以行草为主,其代表性书家的个性化技法,是中国艺术史上的一次巨大转变,由一种崇尚开放的文人自然心性取代了前唐谨守法度的肃穆庄严。  相似文献   

13.
在宋代,庭院是文人生活和精神世界不可或缺的重要场域,同时也是宋词中不可忽视的重要文学景观。宋词中,作为文人十分青睐的描写对象,庭院表现出幽深、静谧和朦胧的共同审美风貌,这与宋代文人的园林审美有着高度的共通性。通过与唐诗中的庭院书写对比可以看出,在宋词中庭院具有不同的存在状态,即表现出强烈的封闭性,相对于唐诗中的“纳景”作用而言,宋词中的庭院更偏重于“封景”的形态。另外,庭院景观具有明显的虚拟性和实体性的特征,并且经过文人的书写得以互相转化。目前学界对于文学景观的研究尚有较大的深入空间,宋词中的庭院可以作为一个新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14.
徽州园林与扬州园林风格影响因素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徽州园林与扬州园林同属于江南文人园林,两者在造园要素和空间构成等方面有一定的相似性,但由于地理环境和造园哲学思想等方面的差异,徽州园林与扬州园林风格上又存在本质区别,徽州园林着重表现人工控制下的秩序美而扬州园林则以自然美见长。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对比研究,能从根源上更为深入地分析徽州园林与扬州园林风格的异同。  相似文献   

15.
中国园林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园林史上独具风格的一种艺术形式。现代意义上的“园林”一词,在我国几千年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因内容和形式的不同,有过很多称谓,既有“供帝王游憩的宫苑”之称,也有私人的“山居、别业、林亭”等称谓。本文通过对不同历史时期“园林”一词称谓的变化,探究其从皇家贵族逐步面向文人士大夫,从帝王狩猎、游赏的境域到自然山水园,再走向城市宅园的嬗变过程。  相似文献   

16.
结合中国文人画、尤其是宋代画论的理论语境,细读苏轼的具体表述,苏轼的绘画理论自成体系,作为早期的文人画理论,其内容主要包括绘画本体论、创作论和审美风格论。  相似文献   

17.
宋代武举"策论定高下,弓马定去留",故中举者多习文事,佳作往往得到文章名家的肯定,其特点为以应用文为多且随时代风气而变,即关于武事的极少,题材和风格与一般文人无异。就武举考试而言,其内容重视思想之"忠"与否,评价标注重形式甚于不特别看重内容(特指军事)。更为重要的是武举人以"文人"自任,积极从事文学或文化活动,其价值观及文风或均与同时代文人同步。也是整个宋代"武"人"文化"、文人"武"化的具体表现。  相似文献   

18.
宋代园林以其精湛的艺术成就和独特的风格而著称于世,水是园林艺术中最具魅力的要素,园林选址大都凭借水势,依山傍水而尽得自然之灵秀,同时注意水与园林中其它景观的巧妙融合,使景观成为富于变化之中的统一整体,以此体现宋人崇尚自然的审美观和尽得山水画之意境的人生情趣。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代文人与园林结下了不解之缘.园林是文人进身之前习业的场地和诞生预备官员的摇篮;园林是文人的藏书地和治学所;园林是文人修身养性的乐土和安顿性灵的秘室;园林是文人雅聚的场所和唱吟的园地.  相似文献   

20.
宋代的美学风格进一步由纤秾转向平淡,画论的尚淡取向,主要表现在缙绅大夫、文人的山水画上。山水画逐渐呈现由以重着色转向重水墨淡彩的风格,在简古、平淡的形式外表中,蕴含着丰腴、绚丽、隽永的深意,使作品摆脱了早期秾丽的色彩和拘泥于物的技法,宋代的绘画美学取得了深粹的效果。笔法平远、以淡为尚是其主要特征,山水画论重视自然、天机、气韵、追求天真平淡,主张表现无穷深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