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兄弟情 当瓦家两兄弟认为乒乓球是世界上最有趣的东西时,他们的父母就把家庭的业余时间用来围绕着乒乓球转了。孩子们还小时,父母总是去看他们的每一场比赛。当孩子们大一点,参加甲级比赛的时候,妈妈负责为他们提供咖啡,爸爸则成了俱乐部的物品管理员,乒乓球是整个家庭的  相似文献   

2.
刘鼎 《乒乓世界》2008,(3):153-153
乒乓球是我国的国球.其文化传承已久,为了弘扬奥运精神.倡导国球文化,北京科技大学举办了“奥运北科·乒乓有我”北京科技大学首届国球文化节。此次文化节于2007年10月开始.12月结束,历时两个月。在这两个月中,全校师生广泛参与.共举办校级乒乓球比赛3场.参加北京市高校校际间乒乓球比赛3次,邀请了包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邮电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城市学院等多所兄弟高校来我校进行友谊赛。  相似文献   

3.
左氏三兄弟     
每当人们津津乐道地谈论足球比赛,总不免要提起驰誉足坛的天津“左氏三兄弟”,绿菌球场上他们兄弟三人精湛的球艺人们早都领略过了,然而左氏三兄弟的家庭情况却很少有人知晓. 当我接到左树声约我去他家的电话后,赶到他家已经是晚上八点多钟了. 刚一进院门,左树声就把我领到了他父母居住的屋内. 这是一间普普通通的房子,屋内摆设的十分简朴,一点也看不出这就是著名足球运动员的家.唯一使人醒目的就是左树声从国外带回来给老人的那台二十寸的大彩电.此时左树声的大哥左树起、三弟左树发正陪同父母聚精会神地观看电视节目.  相似文献   

4.
王志文 《乒乓世界》2005,(5):117-117
我是一名业余怪球手,人称“刁无锡”,从12岁开始打乒乓球.迄今已有69个年头了,曾代表过山东邮电系统、山东省直机关等参加过全国老年乒乓球比赛及国际乒乓球“元老杯”比赛,均获得较好的成绩。由于长期在写字台前弯着腰工作,我患了职业颈椎病,晚年加重成了颈椎粘连.造成供血困难,为防止意外,遵照医嘱,我只能告别酷爱一辈子的乒乓球。2004年山东省“寿星杯”乒乓球比赛是我一生中参加的最后一次比赛,乒乓球给我带来了无穷的乐趣和许多人生的感悟。  相似文献   

5.
《乒乓世界》2001,(9):10-11
我是最优秀的乒乓球选手 网友:你认为历史上最好的乒乓球运动员是谁? 瓦:我自己。——这话有点开玩笑,但是也有一点是认真的,乒乓球发展很多年了,过去有很多优秀的,现在优秀的也很多,很难讲哪个人是最优秀的,但是在欧洲来说,我算是最优秀的。 网友:你当初打乒乓球是因为自己喜欢。还是父母带你走上这条路的? 瓦:这是我自己选择的,但是父母的  相似文献   

6.
我爸爸刘占胜最早在新乡市业余体校当乒乓球教练,现在 担任新乡许绍发乒乓球俱乐部的总教练。瞧我爸这职业,就知道我和我哥的启蒙教练非他莫属了。 我妈妈文玉香在新乡市的一个体育用品公司上班,是个典型的贤妻良母,有我哥和我这么两个调皮的秃小子,她可真没少为我们操心劳累。 我们家是那种“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式家庭,我爸成天泡在训练馆内,时不时还要带队员到全国各地参加比赛,家里的活就全由我妈包了,她从来不让我爸为家里的琐事分心,是一个任劳任怨的贤内助。 我爸年轻时很喜欢打球,可是我爷爷不希望自己的儿子当运动员…  相似文献   

7.
王威 《乒乓世界》2005,(4):i029-i029
由全国石油高校工会联合发起,大庆石油学院承办的全国首届高校“石油杯”乒乓球比赛,于2005年1月6日圆满结束。这次比赛.是石油系统各兄弟院校的一次盛会,给每位选手、乃至每所高校的教职员工都留下了深刻而美好的记忆。  相似文献   

8.
无法客观     
《乒乓世界》2013,(10):152-152
“在上海电视台台标面前,刘国粱会主动点评王励勤,大力更给面子,无论当天比赛是输是赢,都会在换好衣服后主动过来对着话筒条理清楚地分析比赛中自己的表现,真是……SOsweet。”所以,我就此爱上了乒乓球,爱上了跑乒乓球这条线。当张继科对着我摄像机做V手势,把乒乓球故意打到镜头上的时候,我才觉得,这确实比之前我远远地拍他训练,有意思得多。所以更加看清了他们的喜怒哀乐,更加明白他们对成绩的渴望,更加明白他们未能完成心愿的遗憾。  相似文献   

9.
接触乒乓球 伊藤繁雄是家里7个兄弟中最小的。小学时,他依旧热衷于其他孩子早已遗忘的棒球。有一天,伊藤没有去打捧球,而去了体育馆,那里的成年人正巧在进行乒乓球比赛,条件很  相似文献   

10.
福州姑娘林菱出生在一个有着浓厚乒乓球氛围的家庭中,在她出生前,父母就为她规划了人生的发展轨迹,让她注定与乒乓球结下不解之缘。林菱的姨妈和舅舅都是打乒乓球的,而她七岁的时候,叔公成了她的启蒙教练。林菱说,其实刚开始练球时自己并不属于那种看到球就特别兴奋的小孩,如果没有家庭的引导和熏  相似文献   

11.
每个天才儿童的父母都应该知道,70%的“天才选手”在13岁之前就放弃了所从事的体育项目,事实就是如此,而他们的最大理由是觉得“没意思”。我打过10年职业比赛,后来又当教练,从事体育工作超过了30年,目睹过无数次这些情况。孩子们早早告别赛场,可能有以下原因:  相似文献   

12.
孙浩然 《新体育》2006,(4):62-62
19世纪末的一天,两个青年在看完温布尔登网球赛后,到一家餐馆去吃饭。用餐间隙,他们边用雪茄烟盒盖做扇子驱热,边讨论刚看完的比赛。说到高兴的地方,二人干脆以酒瓶的软木塞当球,以桌子为球台,手中的扇子为球拍,在原地模拟真实比赛。碰巧侍者在一旁喝彩,闻声赶来的女店主见此情景,不禁脱口喊出“TABLE TENNIS”。就这样“,桌上网球”成了乒乓球的“乳名”,并被沿用至今。和发明乒乓球时的无心插柳相比,乒乓球拍的“演义”却经过了煞费苦心的100多年。萌芽阶段的乒乓球球拍多为木板拍、羔羊皮拍;球是用软木或橡胶制成。随后,乒乓球拍又…  相似文献   

13.
常听一些乒乓球教练员说:“球打了十几年,大、小比赛也参加了百、八十次,现在当教练还用学什么竞赛规则呢?”其实不然。随着乒乓球运动技术的不断发展,乒乓球竞赛规则也在不断变化。谁当教练不谙熟竞赛规则,谁指导训练和比赛就会事倍功半。今年,辽宁省有一次乒乓球比赛,曾发生这样一件事情:参加男子团体决赛的×  相似文献   

14.
在一个家庭的兄弟姐妹们之间,兴趣、爱好、志向等往往会 互相影响。所以,兄弟姐妹们一同从事同一种职业运动 并不足为奇。在世界体坛,从事一级方程式赛车的有舒马赫兄弟,拳击养有罗基贾尼和克利什科,足球界有科瓦奇和鲁梅尼格等。或许哥哥姐姐们进入了某一行业,弟妹们就也愿意在那儿扎根。 同样,在世界网坛,一些兄弟姐妹们相辅相成并且相得益彰。虽然他们各自的成就不大一样,但他们的同时出现,还是给网坛增添了一抹亮色。此外,还有家族式的小集团。在过去有德屈吉家和布丁家,现在有桑切斯家和布莱克家。有时,他们一家大小连同…  相似文献   

15.
从从事体育运动的第一天开始,每一个运动员就做好了“舍小家”的准备,过年过节时在外比赛、训练早已成了他们的家常便饭,作为这一人群的家人常常要忍受别人无法理解的心酸与痛苦,时间长了,他们的习以为常便成了每一个当儿女的运动员们心中的愧疚。“为了培养我,我的父母以及兄嫂的确付出了很多,我觉得很对不起他们。我回报他们的唯一途径就是踢好球,作一个值得他们骄傲的人!”责任心一向都是很强的于根伟提起操劳一生的父母充满了敬佩。  相似文献   

16.
《乒乓世界》2007,(7):95-95
你可能正就读于某所普通高校,你可能有些乒乓球基础,你可能不仅仅满足于当运动员,练球,比赛,你还有更高的追求——想成为一名乒乓球裁判。于是,在学校的比赛桌旁,经常能看到你报分的身影,在你的寝室里,不仅有乒乓球技术的图解,还有裁判法的书籍。终于,你萌生了考乒乓球裁判的想法,希望自己有朝一日也能如正式比赛场上的裁判般,穿上绛红的裁判服,三级,二级,一级,国家级,国际级……一步步攀岩而上。  相似文献   

17.
郝友 《乒乓世界》2007,(2):I0025-I0025
河南省新乡市好朋友乒乓球协会(简称“好友乒协”)于1999年9月由九名乒乓球爱好者自发组建而成。协会设主席、副主席及秘书长各一名,经过六年的发展现有会员40人,聚集了新乡市业余高手和初学者,并于2001年在新乡市民政局注册成立,制定了章程、宗旨及会徽,成为一个以乒乓球运动为主题的民间组织。曾参加各种形式的乒乓球比赛,荣获多项奖杯。协会宗旨:“锻炼身体,增进友谊,提高球技。”2003年,新乡好友乒协首次邀请河南省八地市乒乓球业余爱好者在新乡举行“好友杯”乒乓球联谊赛。赛后,大家一致建议,每年由各地市举办一次这样的比赛,取名为“好友杯”乒乓球巡回赛。比赛宗旨:切磋球艺、开心交友、费用自理。时至今日,已连续举办了四届。  相似文献   

18.
《乒乓世界》2008,(8):28-29
2008年北京奥运会乒乓球比赛取消了男子双打和女子双打两个项目,取而代之的是男子团体和女子团体,这也是奥运会乒乓球比赛中首次采用团体赛的形式。因此,2008年北京奥运会乒乓球比赛的四个项目为:男单、女单、男团、女团,其中五盘三胜制的团体赛第三盘比赛为双打比赛。  相似文献   

19.
难忘的关怀与勉励肖天铎1961年在北京举行的第26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是一次举世瞩目的重大国际比赛。赛前,日本体育界人士和一些体育报刊总认为日本是“乒乓球王国”,他们在此次比赛中“可能拿到全部冠军”,讥讽一些冷静人士是“发神经病”、“脑子有毛病”。19...  相似文献   

20.
苏娅辉 《乒乓世界》2014,(1):152-152
最初对于乒乓球的概念,来自我那爱打球的亲爱的老妈。小时候,经常跟着老妈参加一些业余比赛,我这个小“粉丝”还会帮着捡捡球,或者拿个球自己就到一边拍着玩去了。很遗憾,我没有遗传到老妈的乒乓球基因。而父母的“散养”教育方式,也从未要求我学习打球。虽然我不会打球,但是在还没上学时,竟然还得到过一个乒乓球比赛的奖,这事现在说起都觉得骄傲。那是妈妈所在的卫生系统举办的家庭运动会,可以自由选择参赛项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