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论司法腐败的道德成因及治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道德的角度看,司法腐败的原因有:传统伦理道德的影响:司法人员所处的职业道德环境不够理想;部分司法人员的道德素质偏低。要治理腐败,就要建立制度、规范、德性三维一体的司法腐败道德治理模式。其内容包括:加强制度设计;开展司法伦理规范建设;促进司法人员德性养成。  相似文献   

2.
司法礼仪是法律精神对司法人员内在要求的外在表现形式,对提高司法公信力、树立司法权威、化解诉讼纠纷都具有积极意义。各级人民法院应当从提升法官的整体素养、提高司法礼仪媒体的运用技能、尊重司法礼仪环境等方面,重视加强司法礼仪建设。  相似文献   

3.
当前我国司法领域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司法腐败,其根本原因不是司法人员的素质差和具体管理制度的缺陷,而是制度性的权力结构存在的缺陷,继而导致司法的腐败,即我国还没有真正实现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以国家权利为本的司法制度,向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以公民权利为本的现代司法制度的转型,实现这一转型,对“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具有重要的意义,这将是一个较长期而艰难的历程,目前在观念上对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方向和核心要明确,对司法、司法机关、司法权力等范畴的研究和认识要深化,对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具有性质不同的法律要求更多加关注,对法律承认和平等地维护多元利益主体的新观念要树立,并处理好学习外国经验与保持中国特色的关系问题,以及扭转“非此即彼”简单类比的思维模式。  相似文献   

4.
我国正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法律制度的进一步健全,给司法人员和法律工作带来了更高的要求,发展成人法学教育,提高现有司法人员、法律工作的业务水平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5.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过程中的伦理道德问题的实质,就是各种剥削阶级消极颓废的伦理道德观念的滋生和蔓延,极大地冲击和动摇了传统的社会主义伦理准则的统治地位,威胁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生存和发展。但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与伦理道德问题的产生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是社会主义伦理道德建设的前提和基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与社会主义新型伦理道德体系的建设以及目前伦理道德问题的克服是一个三位一体的系统工程。此种关系决定了我们克服目前伦理道德问题的一系列原则、战略和策略。  相似文献   

6.
《水浒传》里呈现着众多法律现象,透过这些现象,我们可以大概了解宋朝的司法文化。宋朝的司法文化,承袭隋唐的同时也融入了其特有的法律精神,对明清两朝的司法也产生了较大影响,宋朝的司法文化在我国法律发展的长河中占有重要地位,其特点蕴含着传统法律文化的博大精深与伦理道德的源远流长。在倡导和谐社会的今天,我们更应该探询中国古代法律的道德力量,这将对法治建设大有裨益。《水浒传》里的法律现象远不止本文所列,但这些现象有着相似之处,都渗透着道德力量。  相似文献   

7.
张保来 《天中学刊》2000,15(3):32-36
司法腐败是当今危害最烈的腐败现象之一,其滋生、蔓延的根源是司法权力的失控和滥用。要根治司法腐败,必须改现行司法体制,合理配置司法权力;健全监督机制,加强对司法权力的监督;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培训,提高司法人员的思想素质和法律素养。  相似文献   

8.
任何领导,都不外指导性领导和实施性领导两种基本形式,虽然有些层次和机构在表面上似乎不在此列,但从实质上看,仍然是这两种基本形式的延伸或深入.如果这一提法成立,那么党对司法工作的领导应属于指导性领导,而不是实施性领导.因此,所谓党对司法工作的领导,就是党作为司法工作的方针、政策的领导者领导司法各职能部门坚持适用法律三原则和社会主义法制的基本要求执行国家法律的活动.如果把党对司法工作的领导行为扩大到具体的组织、指挥司法人员去进行司法活动,不仅违背了宪法和法律的基本精神,而且也削弱了党对司法工作的领导本身.  相似文献   

9.
司法工作人员作为国家在司法活动中的化身,是国家司法权利的具体执行者,其在司法活动中所实施的行为无不与国家法律、法规的正确、统一实施密切相关。可以说,司法工作人员能否代表国家正确行使司法权,是我国从人治走向法治,真正依法治国的关键。因此,司法人员的职业素质是尤为重要的。  相似文献   

10.
根治司法腐败是国人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尽管司法机关采取了许多措施.但效果仍不能令人满意。究其原因,在于没有找准司法腐败的根源。我国司法腐败的根源是法律和司法制度本身的漏洞与缺陷.主要是法律赋予司法人员过大的自由裁量权、法律本身的缺漏、处罚的不对称及对司法监督的乏力等。根治司法腐败必须更新立法观念,以精确量刑原则指导法律的制定与修改,构建及时弥补疏漏的机制.建立有效的司法监督机制。  相似文献   

11.
“以德治国”是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在我国社会经济步入新的发展时期提出的重要治国方略 ,是在深刻总结国内外治国经验的基础上作出的科学论断 ,有深厚的理论依据和现实依据。德治是对法治的补充和对精神文明重要地位的重新认识与把握 ;同时 ,也是建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继承我国优良传统文化和加强“官德”建设的需要。在德治实践中正确处理好“德治”与“人治”、“法治”与“德治”、“治官”与“治民”的关系 ,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德治”在治国安邦中的指导地位。  相似文献   

12.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作出的"以德治国"决策有着深刻的思想内涵,它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体现,它包含着对我国德治传统的批判继承和发展,它强调了行政伦理建设的关键作用以及与"依法治国"的辩证统一关系.  相似文献   

13.
司法公正是人民法院审判工作的生命和灵魂,是落实依法治国方略热处理 要内容,司法公正也是社会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在法治化社会中,司法的地位和作用是极其重要的,但由于司法权的异化,产生了司法腐败和司法不公正,如何铲除司法腐败,实现司法公正,已成为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头等大事,章通过对妨碍司法公正扰因分析,创造性地提出了保障司法公正的制度构想。  相似文献   

14.
"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足以自行",法律需要有一批精通法律、有良好职业道德的法律人去实施。在我国目前成文法的框架下,法律相对于判例法国家来说,其内容更加具有普遍性和一般性。对法官的司法良知予以制度保障,可以更好地发挥法官的自由裁量权,真正实现法律的公平和正义。本文从我国目前法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法官制度中存在的问题,司法运行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分析了法官司法良知的重要性,提出了从制度上保障法官司法良知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5.
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是江泽民在认真总结国内外治国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的治国新理念,是我们党的治国方略上的新发展,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两有机结合,揭示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治国方略的科学认识,对于建设一个富强民主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6.
能动司法检察监督具有深厚的理论、实践、政策和法律基础。检察机关通过行使检察监督权,可以充分发挥其防止能动司法权滥用功能和保障能动司法过程中权利实现及其受侵犯时得到有效救济的功能。当代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目标客观上要求通过检察监督,保证能动司法依法进行,防范能动司法偏离司法属性、背离法治轨道等情况的发生。能动司法检察监督是检察监督的应有之义,是现行法律的规定,也是能动司法法制化和规范化的必然选择。凭借权力实现对法官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监督和制约是世界通行做法。鉴于当前我国法院和法官的能力状况、能动司法中存在的错误风险,有效规制能动司法需要检察监督的介入。  相似文献   

17.
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针对当前我国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问题上存在着两种片面的倾向,作提出了新的见解,认为社会主义道德体系是一个丰富的、发展的、多方面的体系,既有社会主义性质的“社会道德”体系,又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德”体系和“个人品德”体系。  相似文献   

18.
司法公正是法自身的要求,也是依法治国的要求。它包括程序公正和实体公正两个方面。程序公正和实体公正在共同构成司法公正的真正内涵时,不可避免地存在着碰撞和冲突。本文试图揭示程序公正和实体公正的对立统一关系,以对我国司法改革和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建设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9.
浅论人民法院提升司法公信力的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后,提升司法公信力成为新时期人民法院推进司法工作的重要课题之一。人民法院要秉持司法公正的最高法律价值,遵循司法规律,科学布局,从人民法院队伍素质建设、司法体制改革、司法群众路线创新、司法知识宣传四个方面着力提升司法公信力。  相似文献   

20.
规范的刑事判例体系,对于弥补成文法缺陷,限制司法机关权力,促进法制统一,满足公民预测可能性以及解释和理解刑事制定法都具有重要的法律意义。判例已经成为促进法律发展的重要动力。我国应适应刑事司法工作的实际需要,建立规范性的刑事判例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