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试析《三国演义》中刘备的个性性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备的形象是其个性性格和共性性格的统一体,除共性性格外个性性格也是不可忽视的。如善于隐藏自己、保存实力;善于实施攻心战、以情动人;善于识别人才、挖掘人才等。深入挖掘这些个性性格特征,对于我们准确定位刘备这一主要人物形象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三国演义》写刘备“善哭”丰富并强化了刘备“仁君”心性、“义士”性情、“英雄”之志、“枭雄”之术“儿女之情”等方面的性格内涵。而且,“善哭”从某种意义上反映了刘备矛盾的性格结构。矛盾而复杂的性格使刘备形象得以深化。  相似文献   

3.
"仁君"是《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的政治理想,而最能体现其政治理想的人物形象非刘备莫属。作者通过多种艺术表现手法,将刘备的艺术形象塑造为一位"义重如山"、"礼贤下士"、"宽厚爱民"的明君圣主。作者在《三国志》中刘备的历史"真身"的基础上,形象地刻画了《三国演义》中刘备的艺术"化身",刘备的形象塑造对于文学创作和文艺评论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4.
《大连大学学报》2017,(2):84-87
东汉末年三国鼎立,蜀汉的开创者刘备白手起家,先后夺取荆州与益州,并在此基础之上在中国西南地区建立政权。与曹魏、孙吴分庭抗礼。刘备是中国历史成功创业的典型个例,其创业初期对于人才的选用,颇有值得后来者借鉴与学习之处。企业之间的竞争可谓人才之竞争,只有最大限度地发挥出人才才干的一方才能终将取得胜利。然而"知人"不易,"善用"更是难事。刘备正是在选贤、任人、待人上发挥了卓越的才能,才取得了胜利。刘备个人魅力的主要特点是性格上的"仁",在人际交往中又秉持"义",他求贤若渴,以民为本的主要施政纲领也与很多有志于当世的人才观点相同,在某种程度上说,刘备是中国封建时代能够为人民利益考虑的"好皇帝"。  相似文献   

5.
文章通过小说中出现的与刘备相关的三次临终托付事件,即陶恭祖三让徐州、刘表托付刘备接管荆州、刘备临终嘱托诸葛亮,从人物心理分析入手,分析刘备性格中隐藏的更深层次的内涵,并对罗贯中的正统思想进行了必要的解读,揭示其塑造刘备这一文学形象的内在动机。  相似文献   

6.
刘备形象与传统君主理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国演义》对仁德的热衷,根源于由君主专制制度所造就的贤人政治;其对正统的强调,则与家天下的血缘政治密切相关。《三国演义》将仁德与正统的双重优势集于刘备一身,正反映着传统君主理想的基本取向。因此,强调刘备形象的其中一个方面而淡化或忽视另一方面,不符合《三国演义》及其植根于其中的政治文化的实际,不利于认识这一形象本已具有的丰富内涵。  相似文献   

7.
摘要:刘备和关羽曾经是情同手足的兄弟,在刘备创业的早期,他们肝胆相照,休戚与共。然而,在以后的军事斗争和个人交往中,刘关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变化,由原来的兄弟关系演变为相互不够信任的陌路人,其中的矛盾,值得探讨。一方面是关羽本人刚愎自用的性格问题,另一方面是刘备自己的政治构想,由于双方在逐渐的斗争环境中表现出了各自的价值观与利益追求,因而相互矛盾并渐行渐远。  相似文献   

8.
孙权远迟于曹丕、刘备称帝,其因较为复杂:袭取荆州担心蜀汉报复是直接原因;难以同时对抗魏、蜀二国,向魏称臣是战略原因;难以与天下争衡是能力原因;只求划江而治是理想原因;隐忍可屈是性格原因。当孙权感到称帝再无任何危险,方才“顺应天命”,宣布称帝。可见,孙权处理与魏蜀关系的策略,显得相当灵活。但从政治才能与政治性格上讲,孙权是一个缺少一统天下之志,行事谨慎之人。  相似文献   

9.
本文阐述了刘备的“仁”和“义”是阶级和时代的产物,也是其性格与气质的外在表现是造成他悲剧的主要主观原因。  相似文献   

10.
历史上的刘备,既有“明君”之誉,又有“枭雄”之称。罗贯中描写《三国演义》中的刘备时,以历史人物刘备为原型,同时根据自己的政治理想和审美倾向,着力突出其明君形象,而有意谈化其枭雄色彩。这样的刘备形象,虽有血肉不够丰满、个性特征不足、个别描写过头的弱点,却仍然取得了相当的成功,成为古代学作品中前所未有的“明君”范型。  相似文献   

11.
《隆中对》平议之二──刘备与其三谋士王汝涛一、还刘备以本来面目当代人对于刘备的看法,差异很大.褒之者认为他既然和曹、孙三分天下,不失为乱世英雄、一代割据雄主。其为人也,仁厚,得众心。贬之者认为他政治上声誉不高,军事上拙于用兵,用人在魏、蜀、吴三主中最...  相似文献   

12.
"三顾茅庐"相关问题考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备、诸葛亮君臣关系的建立经历了相互选择的发展过程:刘备看重诸葛亮背后潜在的荆州地区广大士人力量,从而他的访请也就具有表率作用以体现其赤诚待人的个性;诸葛亮重视刘备所拥有的相对实力并借之实现个人抱负,却需通过刘备的多次访请来考察其知遇和信任。最终,意图上的差异在“三顾茅庐”事件中得到了统一并实现了双赢。  相似文献   

13.
《三国演义》是我国长篇历史小说的开山之作,也堪称一部妙笔传神的英雄史诗。作者借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竞起的历史题材,描绘了一群性格殊异、形象鲜明的乱世英雄,表明了“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唯贤是与”的政治主张。小说在“拥刘反曹”的观念统帅下,着力刻画了一个以仁义和贤明匡世济民的英雄君主形象——刘备。作为中国古代文学艺术之林中不可多得的仁君贤主的典型,“刘备”无疑是被塑造得非常成功的这一个,这既是人物自身性格丰富的生动体现,也是作者刻画人物手法多样性的集中展示。  相似文献   

14.
论蜀汉政权出现的特征与方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汉末军阀混战中,刘备集团本是其中较为弱小的一支.但在20多年的战争兼并中,诸葛亮、法正等一批时代精英纷纷投奔刘备,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政治军事集团.刘备与诸葛亮默契结合成为该政治军事集团的领袖共同体.刘备集团从而扭转了以往东奔西逃的流亡走势,最终于221年建立了以成都为中心的蜀汉政权.刘备重用诸葛亮,其方式和程度远远超过了同时期的其他军阀对大臣的重用.诸葛亮弥补了刘备自身的政治军事才能的不足,两人互为表里,一起扮演着蜀汉政权中君主的角色,形成了中国古代君主集权中权力运行的一种特别的构成方式.尽管蜀汉政权建立不久刘备病故,但蜀汉政权仍正常运作.此外,汉末战乱中,或者是最早追随刘备镇压黄巾军起家的军阀,或者是不愿意依附其他军阀的汉末官僚士大夫,或者是前益州刺史刘焉、刘璋的部下,在投靠刘备一起建立国家政权的过程中,完成了自身政治角色的转变,成为蜀汉政权中不同身份的统治者.蜀汉政权以其独特的统治方式顽强地在魏吴大国夹缝中生存下来.  相似文献   

15.
《红楼梦》是一部穿越时空的巨著,它的艺术魅力就在于塑造了一批具有鲜明性格的人物形象。钗黛二人性格迥异,寄寓了作者深广的人生感悟和审美理想追求,同时也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对现代职场观的建立具有特殊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陈志红 《湘南学院学报》2006,27(4):67-69,75
湘西独特的自然环境和文化血脉,造就了湘西人独特的个性魅力。沈从文在20世纪30年代社会剧烈变动中,执意寻找失去的“淳朴型范”和“不羁”的性格,在其一系列作品中,通过活生生的湘西人的具体描写,生动地展示出湘西人率真淳朴的人性和生性不羁的性格,具有无穷的魅力。  相似文献   

17.
陈寿笔下的刘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寿《三国志》所描述是有关刘备最早最详尽的史料。陈寿对刘备特为春顾与欣赏 ,在刘备身上表现了以蜀汉为正统的政治倾向。  相似文献   

18.
诸葛亮是一位贤相的典型,也是军事智慧、政治智慧的化身。高瞻远瞩、指挥若定、严以律己、忠贞不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是刘备集团实际上的灵魂。他的决策关系着蜀汉的生死存亡。他的举手投足,顾盼谈笑,都使读者为之屏息凝神。刘备去世以后,诸葛亮忠心耿耿地执行既定的方针,呕心沥血地指挥着每一次战斗。可是,在小说中,诸葛亮的形象常常为刘备所累。原因何在呢?原因在于,小说为了冲淡刘备的“枭雄”色彩,常常让孔明来作恶人,而让刘备来作好人。结果往往是刘备实际上做了“枭雄”该做的事,而孔明却充当了“教唆犯”的角色。…  相似文献   

19.
左氏笔下的女性形象的性格魅力,在于她们的卓越智慧、大胆抗争、感情至上。其性格魅力的生成有其深厚的社会原因社会动乱导致的传统法制、道德的崩溃;以周礼为核心的婚姻制度与传统习俗并存的婚姻生活环境。本文目的在于引起读者对《左传》女性形象文学意义的注意。  相似文献   

20.
命运往往取决于性格,而典型形象通常具有典型性格。项羽这一历史典型人物,其丰富的性格特别是其政治品位,在鸿门宴这一重大历史事件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从项羽在《鸿门宴》中显见的政治品位之低,可以推断出其命运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