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1 毫秒
1.
文学观念决定文学批评方法,不同的批评方法针对着不同的文学价值。如果从真、善、美的角度看,社会历史批评依据"文学源于生活"的观念,侧重求真;道德批评、心理学批评所依据的观念为"文学是人学",侧重求善;文体学批评、审美批评依据的观念为"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侧重求美。它们相互补充,共同揭示着文学价值的实现。  相似文献   

2.
生态批评的意识形态功能包括社会评价作用和审美价值判断.我们不仅要通过评价生态文学作品来向读者宣传生态知识,批判现实生活中破坏生态的丑恶行为与现象来发挥生态批评的社会功能,更要对生态文学作品的审美价值作出价值判断.首先,我们决不能片面夸大生态批评的社会功能,其次,更要评价生态文学作品审美价值的性质、大小和高低.我们反对生态文学中普遍存在的执著于人类对动物戕害的血腥场景和人类残忍自私的丑恶行为的浅层次暴露的自然主义式创作倾向与审美趣味,主张生态文学更要注重艺术形式的打磨与叙事艺术的提高,促进中国生态文学的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批评功能的角度,考察本世纪上半叶中国三种主要的文学批评形态。第一种是介入创作的批评,批评家用经验、智慧和热情拥抱作品,通过批评心得的诗意传达激活创作的灵性;它和创作一同前进,扶植文学新人的成长,推动文学流派的发展,体现了批评的“艺术关怀”;鲁迅、李健吾、胡风等人可视为其代表。第二种批评追求独立的精神文化价值,它注重阐释作品中可能存在的哲学、社会学、伦理学、心理学和语言学的意义,它为了拓展批评主体的知识领域,适应批评自我建设的需要,介绍使用西方各种批评方法,推进了中国文学批评的现代转型,体现了批评的“学术关怀”;王国维、潘光旦、吴世昌等人是其代表。第三种是为社会政治服务的批评,它在社会矛盾尖锐的改良与革命年代发挥了文学的意识形态批判作用,体现了批评的“社会关怀”;由于偏重于作品社会政治意义的引申发挥,批评很难在审美的层次上展开;钱杏屯阝、周扬等人是其代表  相似文献   

4.
审美批评就是以审美为圭臬的文学批评.在审美批评中,艺术隐喻不是一种文学修辞,而是一种艺术思维方式.艺术隐喻作为批评的渡河之筏,不但实现了批评主体与批评对象的契合,而且使批评主体在审美体验与人生感悟的传达中自然而然地揭示了批评对象的审美特征与艺术水准.艺术隐喻是实现审美批评文本文学意味的心理桥梁,也是实现人性共鸣的中介.  相似文献   

5.
"十四年"抗战时期的乡土小说是20世纪中国文学的主流,由于作家地域环境、生命体验、情感诉求的差异而出现了启蒙、审美、革命等不同的主题。乡土启蒙以西方现代文明为圭臬审视乡民思想的顽劣及落后的乡风民俗,是五四时期"立人"主题的延续;乡土审美崇尚自然,在日常生活中发现淳朴的诗意,以艺术的形式表现人生与自由的生命形态,彰显着文学本体的魅力;乡土革命关注的是战争状态下农村破产、农民贫困的处境,以及乡土社会难以调和的阶级矛盾,具有发人深思的时代性、社会性、现实性意义。不同叙事视角各有其价值,而怎样把握政治与文艺,文学"表现"与"使用"之间的复杂关系是我们客观理性地考察该时期乡土小说文学价值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中的“法”朱铁年文学批评总是从一定角度切入批评对象,围绕一定中心并依据一定的价值取向作出评判。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并没有一个很固定的模式。有的从审美的角度展开,注重的是文学的社会作用──即审美效应;有的从实用的角度切入,注重的是其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文学艺术是社会生活的反映,文学作品的艺术性和它的社会性无法割裂。因此,文学批评具有审美功能和社会政治功能二重性。文学批评的审美功能一方面表现为批评文本自身具有美感吸引力,另一方面表现为通过对作品思想和艺术的分析,深化读者的审美体验,增加读者的审美愉悦。文学批评在分析文学艺术性的同时,必然要涉及文学作品和它所反映的社会生活的关系,并对它们作出衡量和评价。文学批评的社会批评性质,不仅使批评在透视作品的社会性时发现其独特价值和局限,而且通过对社会生活的理解和评价,使文学批评超越审美和艺术的层面,在满足社会需要的同时,也获得自身发展的契机。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与二十世纪西方文学批评流派相比,具有明显的优越性。在文学观念上,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的美学观点和历史观点有着坚实的美学基础和哲学基础,它可以对作品的审美价值及其社会意义作出全面评价,而二十世纪西方文学批评流派在文学观念上则片面地认为艺术就是艺术,忽视作品的审美价值及其社会意义。就方法论来说,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重视考察与作品相关的外部条件,同时也重视对作品的内部关系的各方面因素进行审视,它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的系统,可以不断地从理论上得到充实和丰富。而二十世纪西方文学批评流派却忽视社会历史对文学的要求,割断作品与外部条件的联系,从而使自身的批评机制成为一个自足封闭的系统,其保守性和排它性,势必限制它们的提高和发展。  相似文献   

9.
在接受理论美学家看来,文学艺术作品是一种意义多元的召唤性结构。新的文学艺术作品的出现,它是否符合人们的审美期待,伦理价值取向是非常关键的。作者在作品中体现的伦理向度与读者的审美伦理向度是否一致、是否融合,决定了艺术作品的艺术品性和价值实现。我们分析文学的伦理价值取向与读者的伦理价值取向的逆向、阻碍与交锋,并非否定其融合、相通的态势。无论时代怎样演变、社会如何变迁,"真"、"善"、"美"的东西都会有大致相同的内涵。真正的文学审美接受应该是具有审美艺术价值的、具有高尚伦理道德向度的精神活动,文学的伦理价值取向应该导致读者的伦理道德价值取向的拓展。  相似文献   

10.
真善美是人类社会的本质,更是艺术的本质,是艺术教育的审美底线。在艺术教学中离不开真善美这一基本意识形态。”善是人类追求真善美统一的意义所在,也是艺术创作所追求真善美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文 化研究是当前流行的一种文学批评方式,也是文学向外转的明证,有利于重新获取文学的社会功能性。文化研究作为一种不完全的社会历史批评,又不是完全脱离审美批评的,在一定程度上是借助于文学文本作为形式分析的平台。但文化研究同时又解构了审美批评,其落脚点在政治批判。文化研究和审美批评既有迥然有异的区别,又存在着相互借鉴和吸收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2.
中国美学对于康德《判断力批判》目的论美学的意义关注比较少。康德目的论美学在西方美学史上至少有这样两个重要意义:一是它体现了美学研究从以神为最后目的到以人为最后目的的转向,表现出美学研究的人本主义精神;二是体现出某种从知识至上到知识批判的现代立场,对西方现代非理性色彩的美学具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随着时代的发展,美育研究继上世纪初再一次成为美学、教育学关注的热点。文艺评论作为作者、文本、读者三者之间进行良性沟通的桥梁,它的审美属性、政治属性、艺术属性内在地规定其对以艺术教育为主要途径的美育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文艺评论深入美育实践,不仅是文艺评论的内在要求及其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同时也是美育进入成熟期及其走向自觉的重要标志。通过论述文艺评论深入美育实践的学理可能、具体路径及存在的问题,考察其深入美育何以可能。  相似文献   

14.
当代文学批评正在向文化批评大规模位移,这种位移的背后,有着复杂的社会文化原因,而位移本身也具有合理性和现实价值。但不容忽视的是,文化批评的过度泛滥将会导致审美尺度的缺席,导致文学批评非文学化。只有以文学批评为目的,以文化批评为手段,才能真正发挥出文化批评参与文学批评的学术魅力和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15.
刘勰的《文心雕龙.知音》是一篇研究读者批评的专论,提出了文学批评的"知音"读者批评观。"知音其难",强调读者与作者的心音相知相通;"深识鉴奥",强调读者要对作品的深层审美意蕴有所把握才能成为"知音";读者要成为真正的知音,需要"博观",学会"六观",不断提高审美鉴赏能力,才能成为读懂作者心声的知音,与作者达到情感的共鸣。  相似文献   

16.
丰子恺美学思想体现出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和西方近现代美学思想的融合,且他始终以人作为自己的终极关怀目标。但丰子恺对传统文化缺乏批判、革新精神,并且作为艺术教育实践家的他总是把艺术的社会美育功能过于夸大。这里既有个人因素,也有时代环境影响。丰子恺美学思想给我们当代美学的健康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借鉴。  相似文献   

17.
从文化的角度切入 ,鲁迅小说是在近代文化冲突中对传统文化的一次审美观照。在自觉的审美抉择之下 ,鲁迅以小说的形式进行着文化的反思与批判。这种审美的批判为人们反思传统文化提供了一个新的基点 ,也为文化的转型与再生开辟了新的可能性。这是鲁迅小说中丰富的文化内涵之体现 ,也是鲁迅小说的文化价值之所在。  相似文献   

18.
文学作为艺术的一种,通过塑造丰富多彩的具体的文学人物,以追求美的方式来满足自己的意欲、需求、效益、功利,具有顽强的执拗的征服精神,文学中对“美”的评价内含着对伦理价值中“善”的判断,人们之间的道德关系,道德感情和道德生活总是文学反映现实生活的永恒不变的主题,而文学家总是按一定的审美理想去干预生活,道德理想就是审美价值标准之一。但这并不意味着文学与伦理可以合而为上,实际上,二者在反映社会现实的目的与对美、善的追求上是相辅相成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