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AK康德存在论哲学角度阐述体育的本质及功能.认为体育起源于人的存在,体育本质的构造过程是纯粹直观方式和纯粹理性形式伴随质料而运转的过程;明确了体育与学校体育的本质关系--学校体育的本质涵盖体育的本质;论证了体育的本质就是"以增强体质为目的的身体活动",体育的主要功能就是"增强体质".  相似文献   

2.
求真、向善和审美是体育课程的本体论追求.在真善美的哲学语境中"怎样都行"的体育课程观模糊了体育课程的"真义"所在,极易导致课程"万能论"和"无用论"的价值境地;其次,体育课程弱化了对学生合作、自制、责任感、正义与诚信等人性"向善"的教育,导致了课程社会属性的缺失;第三,体育课程缺乏对身体美的发现和表达,课程缺乏风格.通过以上体育课程本体论危机症结的分析,从哲学角度提出了课程"求真"必须遵循内在的生命逻辑,课程"向善"必须重视社会规范和道德教化,课程"审美"必须注重体魄铸造,凝炼精神之美,三者只有相互融通从而更好地担负起体育课程的教育使命和社会使命.  相似文献   

3.
生命哲学视域下体育课程评价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随着新世纪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学校体育课程评价存在的问题,梳理学校体育课程的评价观,分析科学主义、管理主义、功利主义范式下的学校体育课程评价所存在的诸多问题.通过阐述生命哲学理论的内涵,从生命哲学的视角出发重新解读学校体育课程评价,并从评价主体、评价内容、评价方式和评价价值取向4个方面来分析探讨了生命哲学视域下学校体育课程评价的特征.  相似文献   

4.
逻辑起点是科学理论体系建构的前提和基础.依据黑格尔关于逻辑起点的定义和规定性,提出确定体育课程逻辑起点的思维路径;同时借鉴课程论的理论成果,通过递推认为"体育课程本质"是体育课程的逻辑起点,并对其作了科学的论证.确立体育课程的逻辑起点,就是要承认体育课程的本质在于培育人之身体,这是体育课程存在的先决条件,也是构建体育课程论的基石和出发点.在此基础上,对体育课程逻辑起点问题的相关研究作了梳理和评述.指出研究范式的转变将促使逻辑起点问题由分歧逐渐转向归一.  相似文献   

5.
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对我国体育高考相关问题进行研究。目的:阐明体育高考目标体系的错位问题。意义:理清体育目标,有利于体育课程、课余体育活动朝向正确的方向发展。研究结果表明:体育高考如果加入文化高考的范畴,从客观上的确可以提升体育的社会地位以及体育教师的社会认可度,但从体育高考实现的现实难度以及与体育本质关系的矛盾研究发现,它们之间存在着考试目的、学校体育的目标、考试制度本身以及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等的严重错位。结论:建立两头紧、中间松的"哑铃型"学校体育锻炼模式可能才是现阶段解决学生体质下降的最有力措施。  相似文献   

6.
没有经历"现代性思潮"充分洗礼的我国基础教育体育课程,试图以跨越方式完成体育课程的后现代主义构建,主张以体验代替技能、以情感代替认知、以建构代替传习、以不确定性代替确定性等教育思潮,排斥了课程研究中的理性分析与量化研究,这是对体育课程规律的漠视与否定.研究认为坚持和完善现代性是当下我国体育课程改革的基点.后现代主义对体育课程研究具有参考价值和"解毒"作用,探寻体育课程本质和规律才是揭示体育课程改革诸多问题的根本任务.  相似文献   

7.
基础教育体育课程生命化研究范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我国基础教育体育课程发展过程中自我意识薄弱和本土化情境的缺失,诸多范式的相互排斥与无端争执,必要范式互补与补偿措施的欠缺,已经严重阻碍了基础教育体育课程的健康发展.从生命化角度解读体育课程研究的起点和逻辑原点的问题,回答现行体育课程存在的问题.认为遵循生命教育观.还原体育的原本面貌,采取科学与人文相结合、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互补的生命化研究范式,为人的生命而存在必将成为今后体育课程研究的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8.
体育概念小议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文献资料法对我国一直争论不下的"体育"的概念及使用等问题作了一些简单的论述,对杨文轩和陈琦在<体育原理导论>等书中关于体育概念的论述作了讨论,结合语言学及哲学上关于"概念"及"本质"的定义,从广义和狭义的角度给"体育"重新下了定义,并依据新定义对棋类和牌类以及人类一些与身体运动有关的日常活动如走路、按摩等的归属问题作了一个试探性的总结.  相似文献   

9.
研究我国十余年课程改革及体育课程改革“理论基础”相关科研成果,认为:体育课程改革的哲学基础、学科基础、原理基础分别从宏观、中观、微观层面影响着体育课程改革,且发挥着不同的作用,但原理基础对体育课程改革起着奠基作用。并在此基础上建议后续研究从专题研究角度、系统论角度、历史发展角度及顶层设计角度探讨体育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0.
以哲学分析方法和文献资料方法为基本研究方法,对体育技术形态形成的可能性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从历史角度发现体育与技术根源的一致性、从内在逻辑发现体育与技术都要求做有效的活动、从内在的价值追求发现体育与技术都追求效益最大化、从内在规律性与目的性发现体育与技术的结合是历史与现实的必然.因此,体育形成技术化的发展态势存在可能性.  相似文献   

11.
把民族传统体育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重点是保护其生存的原生态文化。保护是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在发展过程中必须要根据民族传统体育的不同生存状态、项目特点等选择适合的发展方式,并以唤起全民族的文化自觉作为保护、传承和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以传统武术的发展现状为研究对象,从文化认同研究视角,对传统武术发展的文化变迁进行理性的分析。研究发现:传统武术在发展历程中在对异文化认同的境遇下产生了相应的文化变迁,正是由于这种对异文化的认同而导致了传统武术的异化发展。在这种认知的基础上。研究认为:传统武术的发展需要以中国文化传统作为其发展基点,在凸显文化的作用与影响下寻求传统武术发展新的内在动力,以实现对于传统武术文化多元发展。  相似文献   

13.
课程建设是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内容,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高校间学科重点发展的差异性决定了体育课程资源开发应注重学校自身学科的特点及环境资源的状况,突出特色,使学校体育课程资源得到合理开发,形成鲜明的体育文化特色。  相似文献   

14.
基于“文化传承的理念”,该文针对高校体育舞蹈课程教学模式的优化进行了深层次的分析研究。强调高校体育舞蹈课程教学理念优化的重要性:体育舞蹈的“文化传承”,是中西方文化互促共进的发展需求,是传播中华文化、提升文化自信的必要要求。分析高校体育舞蹈课程教学模式的理论优化应当从以下3个方面入手:一是优化“文化传承”的教学内容;二是构建“四个课堂”的教学模式;三是建立“双向运行”的管理体系。建议高校体育舞蹈课程教学模式的结构优化应当以“四个课堂”为切入点,结合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特色,进一步丰富体育舞蹈的文化内涵,科学系统地整合教学与训练、课内与课外、普修与提高、校内与校外等方面,构建全面立体、供需平衡的教学模式,以期进一步推动高校体育舞蹈项目的发展,更进一步推动中华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在这个文化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中华民族的传统武术关联着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在我国人民心目中留下了不可替代的印象。另外中华民族的传统武术还一直紧随着文化发展的脚步。为了更好地继承与发展传统武术,本文分析了当前传统武术文化在高校的发展现状及在高校发展的有利之处,并提出了加强其在高校发展的可行性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6.
体育课程功能的历史演变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谭华 《体育学刊》2005,12(1):19-21
讨论体育课程从经验型、科学型、化型或生活型体育课程的转变。认为当代体育课程不仅应该继续发挥它的传统功能,而且还应该发挥时代发展赋予它的一些新功能,如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和培养学生的国际主义视野和民族意识。  相似文献   

17.
文章通过查阅文献和实地走访,发现温县近几年在太极拳文化产业的开发与保护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在发展太极拳文化建设方面没有认识到赵堡在太极拳发展中的地位与影响。文章从文化承栽力的视角,阐述赵堡对太极拳发展历程的影响,分析制约赵堡太极拳文化建设的因素,进而提出相关建议以促进赵堡太极拳文化的复苏,推动太极拳的历史研究与其发展。  相似文献   

18.
论民族体育的文化功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丰富多彩的民族体育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具民族特色的文化体系,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它在发展过程中不断显示出独特的价值,因此,对民族体育文化功能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竞技武术是特定时期的武术文化产物,它体现了更高、更快、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也展示了中国民族文化特色,但西方竞技体育观念也给其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要辩证看待竞技武术套路的形成与发展,努力探索其发展规律,正确地创新技术动作。  相似文献   

20.
文化创意产业视角下的武术产业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武术产业属于文化创意产业,创造力是其发展的核心动力,知识产权是其发展的重点。在产业发展过程中.要注意挖掘武术的内容资源,通过各种营销渠道把其做大做强,同时还要注重培养武术复合型人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