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随着互联网行业与传统行业的相互渗透,逐步形成了一系列“互联网+”新形态。应对经济发展需求,人才培养机制急需改革创新、与时俱进。电子科技大学借鉴美国欧林工学院工程教育经验,构建了面向“互联网+”复合型精英人才培养体系,人才培养方案以学科交叉与多学科融合为主线,实施了“互联网+”多个专业方向的课程体系架构。  相似文献   

2.
随着汽车“新四化”进程的加速,各大车企对于智能车辆技术投入了巨大研发力量,企业对“懂汽车+懂IT”的复合型人才需求也越来越旺盛,这些新需求对车辆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车辆工程人才来说,依托传统机械工程学科的培养模式已不再适应汽车“新四化”的要求,特别是在多学科交叉融合培养人才方面需要对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和创新。在深入分析多学科交叉融合内涵的基础上,提出以“真问题”驱动为核心,结合新能源智能网联车辆人才培养需求,设计了多学科交叉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知识体系,采用“微—综”项目群、“虚—实”教学手段和“真题真做”产教融合三层体系构建培养平台,提出一种新的教学改革思路,以期为新时代车辆工程人才培养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3.
本文结合广西民族大学的办学实际,探索了以“专业+非通用语”为切入点的面向东盟的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操作思路与实践途径,为高校的专业发展及教学管理提供了很好的理论启示和实践范本。  相似文献   

4.
本文结合广西民族大学的办学实际,探索了以"专业+非通用语"为切入点的面向东盟的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操作思路与实践途径.为高校的专业发展及教学管理提供了很好的理论启示和实践范本.  相似文献   

5.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我国非通用语专业迅速发展,着力培养国家急需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语言人才。课程思政是新文科背景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鉴于此,对非通用语专业进行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高校需从“校、师、生”三个层面入手,构建“学校统筹管理+教师主导实施+学生学习实践”的多元化非通用语专业课程思政实践路径,使非通用语专业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同行,培养更多德才兼备的新时代非通用语专业人才。  相似文献   

6.
文章通过对广西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现状开展一系列研究与实践,构建了"1233"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课程+师资+机制"三大驱动模式,并进一步对培养体系、课程体系、师资培育机制、专业调整机制、协同育人机制五个方面进行了创新。  相似文献   

7.
在分析新工科教育面临的形势与困境的基础上,针对新工科人才培养存在的人才供需结构失衡、专业设置与产业匹配度不高、实践创新能力不足、课程设置与职业岗位要求不相适应等问题,基于“OPCE”人才培养的创新教育理念,以学生为中心,从“开放·实践·创新”三个维度,构建多方协同的实践育人体系、学科交叉融合的课程体系、“三阶段”教学体系和多元考核评价体系,实施“三模块-三阶段”协同育人模式,培养应用型新工科人才。  相似文献   

8.
协同创新培养编辑出版学专业应用性复合型人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积极推进协同创新”是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提升人才培养能力与水平的重要途径.本文以地方高校编辑出版学专业应用性复合型人才培养实践为例,从教学方式改革、实践教学模式构建、教学管理水平提升等方面,探索了“6+1”协同创新专业建设模式的思路和做法,可为相关院校特色专业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通才教育、专才教育及“知识龛”的知识结构理论为当今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搭建理论平台,从宏观世界、中观国家和微观个人三个层面对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现实意义进行探讨,有助于构建复合型人才培养研究的完整的理论与实践体系。  相似文献   

10.
建筑业产业结构的不断创新对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新要求,针对行业发展及目前高职建筑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提出应以学生岗位胜任力为核心,构建校行企三方共育的“2+1”人才培养模式,以实现提高学生核心竞争力的目的,有利于彰显专业优势与特色.  相似文献   

11.
“体育+养老”产业融合发展,对我国经济增长具有积极推动作用。特别是在我国逐渐步入老龄化社会的背景下,高校应从“体育+养老”产业融合的视角出发,优化人才培养模式,以满足社会转型对复合型人才的新需求。本文围绕人才的知识融合度、创新意识、人才特征等三个方面论述了产业融合发展对人才的新需求,对当前“体育+养老”产业融合发展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展开分析,并针对问题提出创新培养路径,以期构建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更好地实现产业融合发展人才培养目标。  相似文献   

12.
加强非通用语人才培养是"一带一路"建设的迫切需要。然而,在当下的非用语人才的培养实践中面临着人才培养理念滞后、专业结构有待优化、学生缺乏学习自主、师资力量比较薄弱等问题。为此,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的非通用语人才培养需要从更新人才培养理念、持续优化专业结构、以生为本培养人才、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破解。  相似文献   

13.
“双高计划”对高职院校复合型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目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分析当前高职院校复合型国际化人才培养存在的现实问题,指出了“双高计划”下高职院校复合型国际化人才培养理念应将“三元融合”“国际水准”“能力本位”等特征元素融入人才培养的内涵、目标及模式,提出加强顶层设计、深化专业建设、强化国际化师资团队以及构建国际化人才培养标准的人才培养路径。  相似文献   

14.
“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是中职学校内涵发展的关键之所在。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对中职“双师”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本文以“双师”能力研究为切入点,通过教师培训、校企合作、课程改革三大平台开展双师“五能力修炼”,构建“双师”专业发展的桥梁,打通“双师”专业发展的三个通道,建立“双师”三层五能培养体系,为中职“双师”专业化发展提供全新的模式。  相似文献   

15.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各地方高职院校都在探索与实践符合自身发展的育人特色上寻求改革突破口力求打造具有特色的育人模式。近年来,江门职业技术学院以学生职业素质训练为载体,以“挑战杯”竞赛为抓手,构建“一体两翼三平台四驱动”的学生“赛训融合”体系,在“赛训融合”中深化高职院校的办学理念和提升育人质量。  相似文献   

16.
蒋卫军 《广西教育》2023,(12):128-131
本文分析文化创意与策划专业(群)人才培养存在定位不明确、培养方向不够清晰等问题,以广西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文化创意与策划专业(群)构建“双线并举、双融共促、五位一体、多元并进”的人才培养模式为例,提出将民族文化与当地特色文化融入课程和作品、构建专业群“通识+平台+核心+拓展”的立体化模块化课程体系、将“三创”基因与课程思政融入人才培养过程、探寻“多元并进”的方法途径等策略,提高文化创意与策划专业(群)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17.
随着“新工科”建设的不断推进,无论是新的工科专业还是工科专业的新要求,都将人工智能相关知识融入学科专业教育之中。河南工学院机器人工程专业以“新工科”内涵与要求为建设理念,以机器人技术为载体,以智能技术融入知识体系为切入点,以智能工程应用为落脚点,构建多平台、层级递进的“1+2+6”课程体系,打造实践课程“工作过程六步法”教学模式。通过专业创新改革,教学质量和教师教学能力得到全面提升、学生专业核心能力和创新意识明显增强,为进一步探索“智能+X”跨学科跨专业人才培养途径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8.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提升五年制高职卫生健康服务人才培养质量、满足健康产业“新业态”需求、提升高职院校专业建设与区域行业匹配度的重要环节。以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常州卫生分院为例,为适应卫生健康产业的新发展需求,针对目前五年制高职人才培养的诸多困境,提出了“三轮驱动四方协同五元并举”人才培养模式,即以常州护理教育集团、各专业指导委员会、药学教育联合体三个协同育人平台为驱动,建立政行校企四方协同育人机制,创新老年照护“1+X”人才培养模式、药学和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眼视光技术专业课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中药学专业师承制人才培养模式、助产专业驻点班人才培养模式。为了顺利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运行,学校建立了包括“双师型”师资团队、职业文化氛围、教学资源等在内的保障机制,并在卫生健康服务人才培养质量、学校内涵发展、社会服务效能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相似文献   

19.
我国职业教育已经迈入提质培优、增值赋能的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岗课赛证”综合育人背景下,高职院校开展职业本科人才培养,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产教融合、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的重要举措。要对标国际工程联盟“技术工程师”进行职业本科人才培养定位,聚焦职业本科“岗课赛证”融合、产教科创融合“双融合”人才培养理念,构建职业本科“五育”互促、校企互促、育训互促“三互促”人才培养机制,从专业布局、课程建设、师资建设、平台建设、标准建设和国际化建设等方面着手,培养具有“八H”特征的高层次、创新性、复合型“岗位技术专家”,助力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建设,助力中国特色世界一流职业教育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20.
针对大规模培养电梯类人才中存在的行业企业参与办学不充分、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不紧密、高端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平台缺乏等主要问题,开展基于“一体两院同生共长”的电梯类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生态构建与实践,并获2022年职业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成果基于教育生态理论,在多年的实践探索中形成了“一体两院同生共长”的电梯人才培养生态的有效解决方案。在电梯类专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方面,实现理念、机制和实践创新,有效创设了融人、技术和自然为一体的人才培养新生态,构建了行校企协同育人新机制,创新了三阶段培养、三导师授课、三维度考核、三证书就业的学徒制人才培养新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