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学科德育区别于专门德育课,其因间接性、渗透性等特点而具有独特的德育意义。中小学的每门学科都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内容,它附于学科知识之上,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挖掘和利用,从而实现"教书"与"育人"的有机统一。然而受诸多因素影响,教师陷入难为之困境。面对现实中教师学科育人的种种偏失,教师应在教学中促进知识与道德的融通,运用教学机智巧妙进行道德感染,树立以人育人的教学观念,并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伦理敏感性。  相似文献   

2.
审视当前学科德育实践可以发现,教师常从“相加”理念出发来理解学科和德育的关系。这种定位给学科德育的开展带来一系列问题,包括教学目标异化、教学内容偏差以及教学方法偏颇等问题。对此,学科教学需要重回育人原点,树立指向学生人格健全发展的教学目标,挖掘学科知识所蕴含的道德价值,关注教学方法的道德性,从而促使学生在多元情境中丰富道德体验,将道德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相似文献   

3.
学科教学因其内生道德追求而使德育本源地成为教学的应有之义。然而,长期存在于我国教育发展历史中根深蒂固的德育"工作意识"以及在其实践中形成的德育"渗透说"的误导,造成教学与德育的二分和学科德育形式主义的现象。学科德育的根本问题在于道德"外求"的思路,学科德育不应该成为关于"学科教学中如何实施德育"或是"德育如何与学科教学相融合"的问题,而是学科教学如何实现育人价值的问题。学科德育问题的唯一出路,在于实现教学回归"育人"的本原。这需要不断提高教师学科育人意识和"德能",按照学科育人价值实现的需要开展教学设计,并实现"生活化"的教学。  相似文献   

4.
知识化与生活化是德育在当前社会转型中遭遇的两种困境。德育的知识化有其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理论研究者在对知识化的批判中提出"回归生活"的德育理念,德育的生活化是对这一理念的误读。基于德育过程的展开考察这两种德育困境,无论是知识化还是生活化的德育都缺乏过程性的德育自觉与反思,困境之根本在于德育的精神性问题,即德育过程的真实的道德价值立场以及过程中学生主体生命的存在样态。知识化的德育专注于客体化的精神,师生在德育过程中无法展开交互的、内在深层的精神性活动;生活化的德育无力触碰时代精神生活矛盾,难以关照师生在德育过程中的内在精神冲突。  相似文献   

5.
学科教师是教师的基本身份,学科教学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学科德育是教学的内在规定性,不是外在的,也不是另加的,是教师的责任和使命,也是教师的专业品格和能力。学科德育要基于学科特质,发挥学科独特的育人价值,其核心是引导学生在价值经历中进行价值体认,其本质是师生共同创造积极的道德生活。学科德育需要加强研究,探寻科学规律,要把握适宜性、成长性要求,点燃学生的情感,让道德学习成为美的历程。正是在研究和创造中,教师提升自己的理想信念,用自己的道德人格塑造学生的人格,也塑造自己的道德境界,为自己做理想的学科教师搭建更高的平台。  相似文献   

6.
从道德生活的现实性角度而言,生活德育应建构一种现实的、反思性的日常生活,批判日常生活中的道德丑陋,阐扬日常生活中的道德良善;从道德生活的超越性角度而言,生活德育应建构一种超越性的德性生活,陶冶和培育健全的德性品质;从道德生活的公共性角度而言,生活德育应建构一种正义、理性的公民生活,培育学生的公民品德;从道德生活的文化性角度而言,生活德育应建构一种高品质的、优雅的文化生活,提升受教育者的文化品位和道德涵养.通过日常生活、德性生活、公民生活和文化生活的“四重”建构,生活德育可以培育出更为整全的道德生活空间,促进道德教育目标与使命的实现.  相似文献   

7.
如何在中学物理课堂教学实践中实施德育,是学校和教师既关心又困惑的问题.中学物理学科德育实践要素包括教师对于课程的理解、对于教学内容的分析、对于教学氛围的营造以及道德示范.在教学实践中,正确认识物理教师的德育职责,充分认识物理学科的德育价值,创设富有道德感染力的课堂氛围,充分发挥教师的道德表率作用,可以有效实现物理学科的德育价值.  相似文献   

8.
学科德育是学生在学科学习中通过自我感悟或在教师引导下领悟,逐步内化生成的具有学科特征的道德与品质,是学科教育中所能企及的德育部分,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地设计,但又不刻意而为.学科道德教育的应然诉求可归结为积极求实的生活处事、刻苦不懈的人格品质和民族使命的理想情怀这三个层面.但是学科德育的有效践行还面临若干实然困境,主要包括学科道德教育的价值还未得到普遍认同和教师的学科育德素养还有待进一步提升这两个方面.为此,可从优化学科课程评价以凸显学科道德教育的价值,完善教师教育机制以提升教师学科育德素养,以学科知识为载体来注重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的相互融合等三个路径入手,更好地在学科教学中实现育人目标.  相似文献   

9.
德育模式不仅仅是一种模式,它负载着更丰富的内容,传达着更深远的道德价值.探讨其道德价值有助于我们对德育模式的进一步理解和把握,作为以促进学生道德成长为宗旨的德育模式,它对学校、教师和学生三个方面都产生重要的道德影响.它促进了校园伦理生活形态的形成,建构了一个道德的校园环境;它促进了教师的成长和发展,教师不仅成为反思者,而且成为德育价值的行动者和创新者,形成了教师的实践智慧;它建设了学生的伦理生活世界,促进了学生的生命成长.  相似文献   

10.
刘争先 《中学教育》2014,(6):103-108
学校制度本身是一种重要的教育资源,任一形式的学校制度都在传递道德的态度和价值观。基于对C市T中学学校德育制度进行的诊断分析表明:由于学校中存在的管理主义思维、德性与规范的关系混同、单一的教育质量观以及德育工作定位不准等原因,当前中学普遍存在着德育制度的过密化、德育评价的去道德化、德育与教学的融合不够、德育队伍专业化水平不高等问题,通过分析和理清问题的内在机理及其结构,提出优化和改进前述问题的措施。  相似文献   

11.
立德树人目标的实现,需要打破学科教育与德育课程的壁垒,充分发挥学科教育的德育功能。然而,物理教育的德育价值在实践中却未必能够有效实现,物理德育流于形式的现象依然显著。当下,物理德育存在德育观念不当、德育目标预设不明、德育要素呈现方式不妥的困境。有效实施物理德育,需要重视物理教育的育人价值,帮助学生形成一定的道德理性、道德情感、道德意识,其有效途径在于:正视物理德育价值,发掘物理德育基本要素;进行物理德育教学设计;在情境中巧妙呈现物理德育基本要素。  相似文献   

12.
学科教学是学校德育的重要途径.要充分发挥学科教学的德育功能,必须提高教师道德修养,增强教师德育意识,提升教师德育能力(深入挖掘教材中积极的德育因素,努力营造富有道德感染力的课堂生活氛围,善于捕捉课堂中动态生成的德育资源),并建立科学的管理机制(包括建立科学评价机制、会员德育机制),确保学科德育的有效实施.  相似文献   

13.
健康生活一直是重要的教育主题,当前也被写进德育课程标准和德育教材,成为课程的重要内容.健康并非对生理状态的简单表达,而是作为一种道德话语表示人的生命整体呈现出完好状态.健康如美德,追求健康本质上是一项道德活动.对于健康生活,社会与个体分别承负不同的道德责任.对道德责任的认知与践行是德育课程在进行健康生活教育主题时必须把握的教学重点,教育者可关注以下方面:调整观念方向,重视健康生活教育的道德视角;突出情境与背景,丰富学生对健康生活问题的多维分析;引入伦理视角,加深学生对健康生活问题的道德思考;促进实践转化,在行动中培养学生健康生活的责任能力.  相似文献   

14.
饶崇茂 《教师》2019,(18):103-104
信息技术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学科,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往往更注重的是计算机的操作技能,而忽视了信息技术课堂的德育功能。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要找到课堂教学和德育的切合点,注重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水平和正确的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相似文献   

15.
单玉娇  邵奇 《教师》2020,(5):23-24
深入挖掘边塞诗的德育功能,对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现实教学中,边塞诗的德育功能却未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其主要原因包括教师对德育融入学科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重"教"轻"育"现象严重;教学方法单一,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教学边塞诗及德育方面知识的能力有待提高;边塞诗道德情怀的古今差异所带来的德育障碍等。  相似文献   

16.
数学是学生从小接触的一门学科,这一学科可以帮助学生锻炼思维能力,促进学生理性思考。但是经过观察发现,很多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仅仅注重对学生进行简单基础知识的传授,却忽视了对学生的德育。所以这并不利于学生的全面综合发展。当今时代迅速发展,教育改革齐头并进,德育广受提倡。但是在各类学科之中如何来进行德育的渗透是很多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以此作为研究方向,谈谈如何在数学教学中渗透,让德育与数学课堂同行。  相似文献   

17.
教师德育能力在微观世界关乎课堂育人质量,在中观世界关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成效,在宏观世界关乎立德树人、人的现代化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实施进程。新时期,中小学教师高水平专业化德育能力已经成为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最深沉、最基础的价值支点和动力源泉。教师德育能力的内涵与结构既具有普遍性又具有时代性,承担着塑建学生道德生命、价值世界和伦理能力的育人功能。审视当前中小学教师的德育能力,存在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高质量教育体系构建脱节的事实性弱化态势,造成深层次教育隐忧。基于教师专业伦理的资源供给、课程育人与教育性教学的时代优化、教师学习力与研究力的动力激活,应当成为教师德育能力专业发展的纾困策略。  相似文献   

18.
教育政策应该坚持公平、人本化与效率等伦理原则。然而,对教师群体伦理诉求的忽视,折损了教师教育信息化政策的公平性、公正性与合理性。在教师教育信息化政策的静态系统与动态运行中,存在着信息素养与教师民主参与性的背离、工具理性与政策人道价值取向的冲突、物质效率与政策非物化价值取向的纠葛等伦理困境。教育政策陷入伦理困境有以下因素:科层化组织管理的固化、技术化治理的政治逻辑偏向和“功利主义”的倾向等。从教育政策程序伦理、内容伦理和主体伦理等维度,应将教师群体由“旁听者”转为“局内人”,基于技术伦理规范向内重塑教师内生道德,发挥主体微观权力的道德化和再生功能,以使教师教育信息化政策制定与实施过程变成一种更具伦理意义的实践。  相似文献   

19.
一、教师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的主要问题 1、对学科渗透德育的认识不正确 当前,在学科渗透德育过程中的主要问题是一些教师的认识不正确,归纳起来,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认为自己的主业是搞好学科教学,德育应该是德育教师的事,与自己无关或关系不大;二是认为教材内容本身已经包含了德育的因素,我按照教材进行教学就是渗透了德育,就能收到成效;三是认为学科教学与思想教育无法有机结合,即使采用一些方法进行德育也是牵强附会,搞形式主义,不愿在这方面下功夫。  相似文献   

20.
以生活为中心 构建生活德育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德教育与学生生活脱节是当前学校德育工作实效性不高的根本原因,而生活德育模式实现了生活的道德价值和德育的生活价值的有机统一,是真正意义上的全员德育、全过程德育、全方位德育,本文主要从学科教学、制度建设、师生关系、文化的德育功能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