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创新能力发展的关键在于人才培养.针对我国工程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结合中国政府制定的提升创新能力的培养目标以及实现由“中国制造”迈向“中国创造”过程中对创新型工程师的急需,文章在综合分析国内外创新型工程人才培养现状的基础上,总结了西北工业大学与法国INSA-Lyon“3+2”工程师联合培养模式的经验和成果.以通过中外系统化的国际工程教育合作,实现工程人才的国内外同步联合培养以及培养体系的合理对接为出发点,围绕教学体系、内容、方法和手段在工程教育和创新人才培养方面探索实践,培养了一批具有国际工程教育背景、创新精神的中国特色工程人才,创新了工程人才的培养理念、模式和方法,完善了工程教育教学和管理体系,为我国创新型工程人才培养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2.
“科研兴教示范工程”是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科教兴国战略,继续贯彻落实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一项重要工作。中国人才研究会二十—世纪人才与教育工作委员会负责在全国教育系统实施该项工程,2003年在广东省  相似文献   

3.
当前,中国电子信息产业正处于升级转型的关键阶段,对高素质创新工程人才有了更迫切需求。针对当前工程教育创新人才培养中人才定义不统一、实施路径系统性较为欠缺等问题,我们构建了"人才成长动力模型"与"知识经济创新价值链条模型",从人才培养的前瞻性、出口的有效性与成长的整体性等方面,深入开展了电子信息类专业工程教育综合改革的理论探索,进而提出了高素质创新工程人才系统性培养模式,相关实践取得了良好成效。  相似文献   

4.
为了充分发挥教育科研第一生产力的作用,以科研推动教育改革创新,促进全国教育和人才事业的发展,中国人才研究会二十一世纪人才与教育工作委员会基于整合专家、课题、名校等教育科研资源,打造科研兴教平台的目的,在全国教育系统实施“科研兴教示范工程”。  相似文献   

5.
“‘卓越计划’123模式”的创建与实践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经济的高速成长和未来可持续发展需要更多更好的国际化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适时推出是中国从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强有力的一步。本文研究了宁波工程学院作为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123模式"方面的创建思路与实践路径,在高质量的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方面进行了模式创新和特色培育,并呼吁工程教育应当成为全社会而不仅仅是教育部门的责任与义务。  相似文献   

6.
中国高校工程教育一直受到广泛关注。中国于2016年6月正式加入《华盛顿协议》,并成为该协议的签署方,这标志着具有国际实质等效的工程教育专业帷幕在中国已经拉开。中国一直是一个注重工程教育的国家,但它却不是一个工程教育强国。人文素养的内涵在工程教育实施中发挥着积极作用。科学求真,人文务善。工程教育应该注重人文素养培养,将人文教育与工程教育融合,着力培养兼备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工程技术人才,这是高校人才培养时代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工程教育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7.
以中国上海交通大学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两所大学为例,本文分别从实践课程和理论课程、选修课程和必修课程、人文课程和理工课程、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四个角度对两校高等工程教育本科课程设置进行比较。认为我国高等工程教育本科课程设置和改革应注意以下几点:夯实理论知识,锻炼实践能力,培养通理论、能实干的高级工程人才;完善必修课程,增设选修课程,培养高素质、宽领域的高级工程人才;强化理工课程,关注人文课程,培养有特色、多学科的高级工程人才;拓宽基础课程,精化专业课程,培养厚基础、精业务的高级工程人才。  相似文献   

8.
面向终身教育的高等工程教育:矛盾与协调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从终身教育以观中国的高等工程教育,尚存主体意识、教育目标、蓝图设计方面的种种不足。终身教育的统整性、内涵的丰富性等给高等工程教育以丰富的启迪。高等工程教育应在通才与专才、目的与手段、学与术、模式的单一还是多样、传统与创新、科学与人文的矛盾上致力于协调与转换,自觉地把自己纳入终身教育体系,培养出时代呼唤的工程人才。  相似文献   

9.
本文首先概要阐述了制造业的重要性,作为中国发展和改善工程教育的背景,提出了"回归工程"作为近年来中国工程教育发展的特征,继而从工程技术与科学的区别、理论与实践的关系、转变思想方法、建立系统概念、学科融合、评价和供需实际等七个方面讲述了工程教育改革发展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进而分析了中国教育整体的情况,并提出了人才结构研究、人力资本研究和校企全面合作等三个建议。  相似文献   

10.
《继续教育》2008,(9):F0004-F0004
5月19日至24日,第十一次世界继续工程教育大会暨国际继续工程教育协会会员大会在美国亚特兰大市举行,中国继续工程教育协会组团参加了大会。中国协会推荐的十三位代表在大会上做了专题报告,其中中国继续工程教育协会副理事长、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院长胡东成教授作的介绍中国继续教育工作和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的报告,受到与会代表的欢迎。  相似文献   

11.
培养卓越工程型领导人才是占领工程领域制高点的关键,也是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人才强国等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对高校工程教育的迫切要求。结合国内外有关工程领导力教育模式的实践,提出包括领导力通识教育、工程型领导力专业教育两个实践模块的我国工程型领导力培养实践模式。  相似文献   

12.
在世界工程教育理性回归的大背景下,中国作为世界第一高等工程教育大国,于2007年启动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修正工程教育的过度学科化倾向,强化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在分析了"卓越计划"的特点与措施的基础上,阐释了工程实践能力的主要指向,对卓越工程人才的个人素质、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管理能力及经验积累的内涵做了解读,构建了卓越工程人才创新能力形成模型,给出了创新能力形成函数,厘清了创新能力形成机理。  相似文献   

13.
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为指导,以工程实践教育为内涵,结合"中国制造2025"人才为本的基本方针和现代化制造业对于人才的渴求,以培养具备自动化、信息化两化融合的自动化专业工程技术人才为目标,构建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自动化专业应用型人才实践教学体系。开展"先进智慧工厂实训平台"创新实验室建设,加强学生对于"中国制造2025"现代化制造业的认知,培养学生在多学科环境中应用工程知识的能力和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14.
企业对高等工程教育的参与、支持体系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构建国家创新体系的进程中,企业与高校承担着相同的重要使命。而高等工程教育离不开工业企业全方位的参与和支持。学习借鉴发达国家高等工程教育企校合作的成功经验,结合中国实际,采取多种措施,尽快建立和完善高等工程教育与企业发展紧密结合的制度与体制,使企业全过程、多层次参与高等工程教育,形成校企共同培养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促进科技创新与转化的新机制。  相似文献   

15.
CDIO大纲与工程创新型人才培养   总被引:38,自引:0,他引:38  
广义的创新是普遍的,创新型人才是多样的;CDIO大纲的能力目标与创新能力相当地契合,CDIO工程教育模式的中国化将成为培养创新型工程人才的有效途径,汕头大学的实践是一个较好的证明。  相似文献   

16.
本文首先从职业活动特点、公众责任和学制三个方面将工程人才分为工程师、工程技术专家和工程技术员三类,并界定了工程人才的三个成长阶段。其次,从工程人才类型、人才发展路径、国际协议类型以及所涉及质量标准等方面,对国际工程联盟(IEA)的六大国际互认协议进行了概念特征阐述。再次,针对"六大国际互认协议"的知识体系、毕业生特征和职业能力标准等内容进行了翔实对比分析,总结了三类工程人才国际质量标准的共同点和核心差异。最后,结合我国工程人才分类培养的现状和存在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性建议:应根据多元化工程人才需求,分类分层次制定人才培养质量标准;正确把握工程科学家与其他类型工程师的培养比重,将普通本科工程教育向专业型研究生教育引流;完善高职高专到本科工程教育的有机衔接,拓宽工程技术专家以及应用型工程师的培养通道;构建中国特色的分类分层次工程专业认证标准,积极加入多类型工程人才的国际互认协议。  相似文献   

17.
正"新工科"是以应对变化、塑造未来为建设理念,以继承与创新、交叉与融合、协调与共享为主要途径,培养多元化、创新型卓越工程人才,为未来提供智力和人才支撑。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性工程。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培养适应新时代需要的一流卓越人才,努力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作出一流贡献,是教育发展的重大战略任务。  相似文献   

18.
当前,工程硕士教育正在获得快速发展,但思想政治教育却相对滞后。工程作为技术要素与非技术要素的集成创造活动,其本质决定了工程人才培养的开放性和多元性,同时也对作为价值引领和精神塑造的思政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培养21世纪工程人才过程中,如何明确思政教育的功能定位,有效发挥其作用和功能,建立和完善中国特色的工程硕士思政教育模式,将是我国工程人才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9.
瞭望     
我国已成为高等工程教育大国“中国已成为高等工程教育的大国。”中国教育部副部长吴启迪近日在北京召开的第三届国际工程教育大会上表达了上述观点。此次会议是第一次在发展中国家举办的国际工程教育界盛会。当前中国的高等工程教育包括:工学博士、工学硕士、工程硕士、工学学士的培养和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吴启迪表示,中国的高等工程教育必须加快改革,调整工程教育的学科专业结构、层次结构和人才培养模式。高等工程教育在中国已有百年以上历史。吴启迪说,依靠高等工程教育所培养的人才,中国掌握了以大庆油田开发、葛洲坝工程、三峡工程、…  相似文献   

20.
福州船政学堂是中国近代的第一所西艺学堂,是中国近代高等工程教育的滥觞。作为中国近代第一所培养工程技术人员的西艺学校的主要组织者和实践者,沈葆桢在1867到1875年长达8年的总理船政期间,以务实的态度与精神,积极探索、努力寻求在中国近代工业、近代教育的起步阶段融合中西文化的新模式,培养工程技术人才的新路径、新办法。他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位实践西艺教育思想的人,是中国近代高等工程教育的重要开拓者与奠基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