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9 毫秒
1.
覃若琰 《当代传播》2021,(5):97-101
移动互联时代,以媒介技术为中介的城市空间实践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是个体与城市对话的重要途径.本文将抖音网红城市青年群体的打卡实践作为观察人与城市的互动方式,采用半结构式访谈与田野调查的质化研究方法,探寻网红城市不同群体的地方想象.研究发现,网红城市中的外部群体通过媒介朝觐与"偶然性相遇"实现新刻板城市意象的再生产.小众打卡成为内部群体应对家乡网红语境的空间实践方式,最终内部群体形成小众共同体,产生与外部群体的文化边界.移动媒介使用者基于地方参与式的媒介书写实践,生成兼具互文、流动与独一无二的数字地方感.这种松散的媒介实践让人们在快速移动的当下,凝视过去传统媒介语境被忽视的微观场景,引发人与城市不可预测的自发交往.  相似文献   

2.
刘磊  王也 《传媒》2021,(20):62-64
短视频以小见长,不仅影响人们接收信息的习惯,而且切实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本文由表及里地分析、阐明短视频的媒介特征,并从媒介环境学的视角审视了短视频空间偏向、冷媒介、新新媒介的三种媒介属性,进一步冷静思考它与人及其社会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韩雯雯  张琳 《视听》2024,(1):126-129
“三农”短视频是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以农民为创作主体,以农业生产、文化生产、原生态风景、农村生活为主要拍摄内容,展现质朴真实的乡村环境与中国乡土文化变迁的短视频类型。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三农”短视频成为推动乡村群体进入大众文化场域的重要媒介,借助“三农”短视频,中国乡村民间生活的可见性被激活。在自媒体环境下,“三农”短视频创作者主动探寻传统文化与大众文化契合的审美表达,以乡村为文化场域,积极参与到城乡空间释义和大众话语赋意的媒介嬗变中,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完成了从“土味文化”狂欢到新时代“新农人”的价值回归。  相似文献   

4.
《新闻界》2021,(9):44-57
聚焦农民工短视频社群建构与乡土记忆关系,探讨新媒介如何影响记忆生成与再现。以抖音"福建村"为个案,将其作为"网络中的田野"进行民族志考察,访谈代表性成员,并走进他们的线下生活,探寻短视频对"福建村"农民工乡土记忆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因技术赋能下的情感互需,抖音"福建村"以在线社群方式被建构。抖音"福建村"借用"地方",利用地方资源再生产创作短视频作品,使用仪式化直播进行展演,开展乡土记忆实践,依托地缘、血缘形成文化认同与共通交流内容,成员在互动与分享中让共有的乡土记忆得以生成。在城市文化、个体记忆、集体记忆博弈中,乡土记忆趋向融合与延续,并通过个体行为和互动行为再现。研究认为,新媒介的出现使得记忆场域不断拓宽,短视频平台独特的算法推送机制为拥有共同乡土记忆的网络社群形成助力,生成了介于绝对领导与人人平等间的记忆场域。相比于媒介产生的明显界线,记忆本身也具有排他性,对拥有共同记忆社群外的人设限,即使外人有类似经历也难以走进社群开展记忆活动。此外,记忆并非被动的,在媒介与人的双向交互下,它愈发具有反作用于现实活动的力量。同时,立足中国特殊的社会结构,文章在记忆研究主体性回归和对记忆理论中国化做出一定尝试。  相似文献   

5.
刘荃  阮甦甦 《传媒观察》2024,(1):107-112
“食物”不仅是人类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更作为一种文化和情感媒介沉淀于民众心理之中。随着媒介技术演进与社会生活方式的变迁,美食短视频在促进民众情感互动的同时成为凝聚社会情感的文化力量,形成了新的文化构型,并与中华民族的乐观精神和豁达情绪相映照,使民众获得对生活富足安康、国家安全稳定的延伸性与现实性解读;美食短视频带来的异质文化形成了食物与媒介的独特异托邦空间关系集合,呈现了人们对于食物和社会的想象和反思,更新着媒介实践的构成和肌理,但也带来诸如吃播等媒介行为所导致的精英文化失语、消费引导失范、文化主体失轨等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6.
人们总希望借助媒介留存时间、收纳记忆、探究自我,这一愿望在面对自己的肖像照时尤为凸显。自拍作为视觉信息记录工具,似乎是对个体生活的忠实记录,但实质上,自拍实践是一个隐蔽地植入其固有价值偏向的过程。本文基于媒介环境学理论,聚焦日常生活的自拍实践,以技术发展视角探索自拍对场景构建、自我认知的影响。自拍以其媒介偏向与媒介特征,构建静止而割裂的时空环境,重塑“此时”的定义;创建虚实交织的赛博空间,改变“此地”场景;塑造美颜幻像使人高度卷入,重塑“此身”认知。始于人们探索“存在”目的的自拍,终究难以使人照入自我。我们不能落入技术决定论的悲观情绪,但身处自拍构建的“充满魔力”的环境中,人们必须认识其固有的技术偏向性及其对我们日常生活尤其是社交环境的影响,牢牢把握使用者的主体地位,自觉抵抗“技术反噬”,以避免落入媒介技术的支配之中。  相似文献   

7.
技术进步推动了社交平台的发展,去中心化的媒介赋权让更多人获得展现自我的机会,个体的自我呈现亦是文化传播的切口和渠道。以“张同学”为代表的乡村短视频创作者拥有技术加持与政策扶持、乡村文化复活与民族意识觉醒、个体自我投射中的模仿与扩散三重助力。乡村文化短视频在未来发展中应紧贴社会需求,以大众利益为导向,讲好中国乡村故事,推动乡村文化传播,助力乡村经济发展与基层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8.
本文基于数字叙事理论,以两个典型的抖音“书单号”为研究对象,力图分析内容生产者在短视频生产过程中所采用的数字叙事策略。研究发现“书单号”的短视频内容生产呈现出典型的数字叙事特征,多模态、交互式、沉浸式叙事已成为短视频图书营销的主要叙事策略,情绪共享、知识焦虑、成就动机的叙事策略为图书营销提供了基于情感、认知和社会的沉浸式叙事体验。由此,本文尝试性地提出了在数字叙事环境下短视频对图书媒介的再媒介化过程。研究也表明,“书单号”的内容生产和传播实践受到图书营销和平台商业文化的影响,其叙事空间进一步窄化,导致内容同质化、空泛化等传播的异化现象。  相似文献   

9.
雷蔚真  杨家明 《新闻大学》2023,(9):65-77+119-120
本研究基于一个西北县城的田野考察,尝试讨论电竞馆作为“空间”的“媒介性”。研究发现,电竞馆在嵌入地方社会的过程中,通过其“中介实践”的组织和运作,塑造并调适着游戏者的人际交往、空间实践与日常生活现实,持续生成着新的时空会遇、游戏体验和社会关系,进而成为一种在多维地理尺度和文化边界之间建立着动态联结的“空间媒介”和“活的实践”。基于传播地理学“传播之弧”理论,本文发现,电竞馆催生了一种处在流动和生成之中的空间性,这是一种在人、物、时间、空间和地方之间展开的关系际遇和生命体验。  相似文献   

10.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短视频平台已成为图书馆进行阅读推广的重要媒介。引入媒介可供性理论,以抖音短视频平台为数据来源,从内容可供性、传播可供性和社交可供性3个维度对图书馆短视频阅读推广的现状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图书馆短视频阅读推广优化策略,以期为图书馆短视频阅读推广提供新的研究思路与实践策略。  相似文献   

11.
陈然 《传媒》2019,(6):47-49
技术的进步不断革新着现有的媒介生态,并对传统媒体的新闻生产和内容分发带来颠覆性的影响。移动互联网时代,“碎片时间+流动空间+场景”正在组建新的传播时空。在用户需求和媒介技术的双重推动下,移动短视频已经成为中国民众信息消费与社会交往的主流形态。据《中国移动互联网2018半年大报告》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6月,我国短视频行业用户突破5亿人,休闲放松、获取资讯是用户使用短视频的主要动机。  相似文献   

12.
张原 《青年记者》2021,(8):29-30
从媒介技术的逻辑层面来看,短视频强化了空间的存在感和多样性,成为身体实践的主场,特别是与身体的内在勾联强化了媒体的叙事能力。  相似文献   

13.
现代科技和传播技术的革新与发展,使得空间被当作障碍成为被克服和予以消灭的对象,在此过程中,空间的重要性遭到漠视。但是随着基于位置的服务(LBS)在智能手机媒体上的应用,依托于网络技术,媒介与空间的结合涌现了新型的空间形态——混合空间。这种空间为依托于真实的物理空间中的位置而形成,是真实物理空间在网络中的反映。本文以基于位置的空间与真实物理空间为中心,围绕媒介、身体和地方等核心概念,通过经验性的研究,试图勾勒出媒介、空间对建构社交关系、个人身体叙事以及对地方感的形成等方面的学术图景,希冀实现空间与媒介的理论对话。  相似文献   

14.
杨娟 《东南传播》2022,(11):13-16
伴随移动数字设备的发展,位置媒介正日趋介入和渗透人们的日常生活,自我追踪与移动技术深度耦合,不同的媒介技术会生成不同的特定数据实践。基于此,本文聚焦于自我追踪的运动健身软件,以Keep这一代表性App为例,立足于技术、空间与身体这三个相互关联的维度上的交互,探析基于位置媒介技术所生成的相应的数据实践。Keep作为一种位置媒介,在身体与技术的耦合下形塑了一种虚实融合的复合空间。通过keep这一位置媒介,人与非人的因素互相联结,促成了一种相应的数据实践。  相似文献   

15.
庄靖  张煜 《青年记者》2024,(1):87-91
短视频作为当下新兴移动媒介的介质代表,内容景观类目完整、层级分明,对现实生活的辐射广度和沉浸深度大大提高,从开始作为娱乐需要的生活“乌托邦”逐步转向精神依赖的情感“异托邦”。短视频不仅成为个人身体的延伸空间,而且成为官方话语的表达空间,其自身的商业交往也使其成为社会经济形态的重要部分。但与此同时,短视频“异托邦”也显露出文化审美、社会舆论、法治伦理上的失范,面临升级困境。对短视频异化的特性分析、逻辑梳理、缺陷厘清,有助于短视频的进一步完善以及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6.
雷歌珊 《视听》2022,(5):141-143
成都作为一座包容性极强的人文城市,在短视频的发展下迎来了新的城市传播机遇.抖音作为定位媒介,弥合以往媒介城市传播中的地方感缺失,塑造的城市意象与以往媒介建构略有不同.抖音的城市意象主要从符号地点、制造地点、标志地点三重实践来建构.由于空间的社会属性极强、社会关系复杂,抖音平台的媒介空间建构的城市意象具有碎片化、商业化、...  相似文献   

17.
理解媒介与城市关系的两种常见路径:文本对城市的表征或工具对城市沟通效率的提升,皆抑制了媒介的生成性。与这二种路径不同,论文通过将1930年代上海“电话购货”中的“电话”概念化为一套由“电话交换区”、“电话销货指南”和“电话购货部”组合而成的都市媒介基础设施,来阐释电话在物质、符号与组织面向上社会技术性地嵌入经济交往并重组都市空间的方式。研究发现:基础设施意义上的电话与城市的接合可被视为一系列技术中介的都市社会空间实践,这些社会空间实践体现为“操奇计赢之枢纽”的动态生成。其中“操奇计赢”是电话介入的“谈议交易”活动;“枢纽”是在电话协调“谈议交易”时涌现的构成性中心,意味着交易关系的汇聚,且蕴含地理空间的向度。通过发掘电话在“操奇计赢”实践中的勾连、转译和重组的角色,论文为都市移动性所涉物质、交往与空间的相互缠结提供了新的日常韵律和理论想象,同时也对城市作为“社会技术性构成”这一理论主张提出了批判性反思。  相似文献   

18.
杜积西  孙丹 《今传媒》2022,30(2):120-124
乡土记忆是一切关于乡村地域、生活、风俗习惯的记忆的总和,本质上来源于人们对于某一地域文化的记忆。媒介的出现为社会记忆的保存和传递提供了载体和平台,不同媒介对乡土记忆的重塑和书写,形成了多元的媒介记忆。新媒体尤其是短视频的出现为乡土记忆的书写与传播提供了良好条件。本文以"滇西小哥"b站短视频为例,探究媒介如何构建起一个地方的乡土记忆。研究结果表明,从对乡土记忆文本的书写,再到对乡土记忆影像的传播,媒介对于地方乡土记忆的建构便得以完成,而乡土文化在现代化的媒介技术支撑下也得以重构。  相似文献   

19.
媒介情境理论自诞生以来,很好地诠释了电子媒介所带来的新的行为变化,对于短视频这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热门传播媒介也具有较强的适用性.出版业如何既尊重和保留图书本身的知识特性,又充分利用表征为视觉文化的短视频的绝对优势,探索出一种新的、可持续发展的营销方向?本文试图从媒介情境理论视域出发,将短视频图书营销概括为一种媒介情境,这种媒介情境的构建包含三个环节:系统建构、场景生成和行为再造.并基于理论与实践的分析,透视出版业的短视频图书营销发展方向,提出值得探索的三条路径:构建短视频图书营销的新媒体运营矩阵;为垂直类图书打造分众短视频;预测受众喜好与引导受众选择并重,以期对图书营销起到价值增值效果.  相似文献   

20.
许朝霞 《新闻世界》2010,(10):109-110
媒介技术的不断进步,加速和加剧了大众媒介的繁荣与竞争,从个体被动的角度看,大众媒介正不断侵入人们的生活空间,个体被媒介呈现的机会越来越多;从主动的角度来说,大众媒介的繁荣与竞争加剧,使个体参与大众媒介内容生产成为可能。本文旨在比较媒介技术的更新给媒介呈现和个体表达两者关系带来的变化,探讨个体在大众媒介渠道不断拓展中如何实现本真表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