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故事的对外传播,本质上要求讲好“属于世界的中国故事”,实现文明互鉴。基于互嵌混融视角,研究中国故事实现文化传播破壁的可行出路,即挖掘“人类故事母题”的题材串联人类共通性,用“互文拼贴”的符号嵌合接口消解文化障碍,以视觉影像为主要载体跨越文化鸿沟,并坚持“个人优先”的“个体叙事”打破国际舆论壁垒等。这一推动中华文化与世界各地异质文化互嵌混融、共生互鉴的文化传播通道,有助于提高中国故事全球传播的“多元文化适应力”,为对外讲好中国故事提供了创新思路。  相似文献   

2.
赵雪倩 《今传媒》2023,(10):33-36
本文基于“自我讲述”与“他者视域”融合视角,从纪录片多模态话语出发,揭示了“他我融合”第三视角在主题呈现、话语互动和社会传播三维向度的叙事话语策略,提出了纪录片的跨文化叙事可以通过文本和影像的巧妙叠加、隐转喻诠释与互文重构等策略,以提升中国故事对外传播的效果,旨在为我国纪录片讲好中国故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重大主题报道是检验媒体深度融合成果的重要实践场。作为政务新媒体,“共青团中央”在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的重大主题报道中,以前沿技术赋能融合传播,与新华社、腾讯等多主体深度跨界融合,展现出多元融生的鲜明特点。  相似文献   

4.
邓祯 《中国编辑》2023,(10):79-84
随着中国日益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央,中国故事国际传播的步伐不断加快。在全媒体环境下,跨媒介叙事成为国际传播的底层逻辑和基本理论,中国故事国际传播面临着新的变化,主要表现为从单信息源到泛信息源,叙事主体的多元化调整;从纯故事到互文性故事世界,叙事文本互文性的凸显;从文本传输到互动传播,召唤叙事下用户声量的提升。本文从跨媒介书写、跨媒介传播、跨媒介介入三方面入手,提出建构与完善中国故事世界、打造全媒体传播矩阵、策略性介入多级文本是推动中国故事国际传播升维的基本路径。  相似文献   

5.
周薇 《视听》2023,(7):116-118
《四时六堡》是以中国茶文化和中国节令文化为主题进行创作,集“短视频+纪录片+产业互动+国际推广”于一体的融媒体创新项目。目前,该项目在内容呈现形式、叙事方式、跨界模式、传播路径等方面已形成创新性成果,体现了创作团队精品内容战略、跨界思维、链群发展、生态共享、融通聚集、“破圈”传播的理念。  相似文献   

6.
王方  朱俊男 《传媒》2020,(1):68-71
随着融媒体时代的发展,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正在走向深度融合,从技术融合到机制融合,再到节目内容和节目形态的融合创新。重大选题的全媒体整合报道能力加强,技术手段的多样性融合,超线性叙事、交互叙事的互文性呈现,矩阵化、跨圈层、多圈层的立体传播方式以及以短视频为代表的视频化趋势,都展现了融媒体时代新媒体作品的“融合与创新”之道,同时也出现了节目的技术创新不足,内容垂直领域深耕仍有发展空间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融媒体"时代,面对飞速发展的传播技术与迭代更新的传播形态,传统媒体要想在一片唱衰声中求生,转变思维方式尤为重要。融媒体时代促使传统媒体要直面多样化需求的挑战,应当主动"融变"思维,以互联网思维统领采编流程,以优质内容推进媒体建设,将用户思维渗入媒体融合,以跨界思维搭建多元平台,积极探寻媒体深度融合的新思维。  相似文献   

8.
三峡融媒体中心以全媒体内容生产与传播体系创新为突破口,整合全媒体传播资源,组建融媒体报道专班,探索全媒体报道形式;深入践行“四全”媒体理念,探索全平台互融的“全效融合”传播路径。在新春走基层专题报道中,直播“打头”,报纸“提气”,新媒体“升华”,将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成果转化为全媒体内容生产的新活力。  相似文献   

9.
强化政治担当,重磅推出“核心”叙事;坚持“顶天立地”,深入讲好“历史”叙事,坚持策划引领,探索创新“鲜活”叙事,坚持融媒表达,协同呈现“多元”叙事。甘肃日报以打造具有强大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的技术驱动型区域主流融媒体为目标,强化政治责任、胸怀“两个大局”、创新体制机制,积极探索新时代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路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10.
强化政治担当,重磅推出“核心”叙事;坚持“顶天立地”,深入讲好“历史”叙事,坚持策划引领,探索创新“鲜活”叙事,坚持融媒表达,协同呈现“多元”叙事。甘肃日报以打造具有强大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的技术驱动型区域主流融媒体为目标,强化政治责任、胸怀“两个大局”、创新体制机制,积极探索新时代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路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11.
孙玮 《科技与出版》2021,(11):40-45
大众出版的国际传播是中华文化"走出去"的重要途径,中国内容在虚构、非虚构、儿童文学出版领域取得了各项突破.大众出版"走出去"是跨文化交流,是文明互鉴的传播形式,后疫情时代要与时俱进,创新传播内容和传播路径,以立体、融合理念走进国际市场:跨文化创新选题,促进文明之间的互动,强化传播效果.走进本土认知,建立文化共鸣,捕捉海外关切与中国特色的联结点,传递中国温度.立体融合,小切口大画面,提升传播效率.既要创新传播表现力,为在线交流注入新活力,还要融合内容矩阵,发挥立体传播的高效能.  相似文献   

12.
陶海柱 《图书馆》2023,(12):37-41+50
图书馆与元宇宙融合发展要求图书馆在以人为本、服务为体、技术为用的行动逻辑下推进“虚实融合”服务。为此,图书馆既要确立二者融合发展的实践向度——虚实环境下伦理规范的融生、虚实时空的互构、个体身份的切换、社会关系的贯通、生产生活的对接等,以确定“虚实融合”服务的维度,又要从人与技术的关系视角、用户视角、图书馆及馆员视角全面分析和研判潜存的伦理风险,以探寻规避和控制风险的路径。  相似文献   

13.
尹娜 《出版广角》2024,(3):75-79
2023年,中国教育出版体系化发展特征显著,内容研发与生产、人才队伍建设、立体化营销与推广等体系基本建立,教育出版的深度融合不断提速,逐步从单一的纸数融合稳步迈向产业融合阶段。在政策体系不断完善、产业规模持续扩大、技术赋能动力强劲、跨界合作日益频繁的现状下,新时代教育出版的深融转型和高质量发展将持续推进内容科技融合,以数据贯通教育出版发展全流程,加速教育出版国际传播能力建设。  相似文献   

14.
2021年,尚未消退的全球疫情和充满不确定性风险的社会环境,带给中国广播电视事业和产业发展许多新挑战、新课题,而媒介事件传播、乡村治理赋能、媒体深度融合、传播模式创新等一系列探索与实践则为中国广播电视研究提供了新机遇、新拓展.围绕元宇宙、红色传播、乡村传播、人格化IP、出圈、跨媒介叙事、平台型媒体、广播融媒、慢直播、社...  相似文献   

15.
2021年,尚未消退的全球疫情和充满不确定性风险的社会环境,带给中国广播电视事业和产业发展许多新挑战、新课题,而媒介事件传播、乡村治理赋能、媒体深度融合、传播模式创新等一系列探索与实践则为中国广播电视研究提供了新机遇、新拓展.围绕元宇宙、红色传播、乡村传播、人格化IP、出圈、跨媒介叙事、平台型媒体、广播融媒、慢直播、社...  相似文献   

16.
新时代斯诺工作室成立以来,以融媒体的表达方式、多元化的产品类型,积极探索“外国人讲中国故事”的新路径。本文以新时代斯诺工作室的实践为例,分析其工作机制、策划思路、叙事方式、传播策略,以期为借力外嘴做好新形势下的国际传播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八大以来,传统媒体积极探索与新媒体的深度融合,探索从"相加"到"相融"的转变,努力把握新媒体传播特点,在融合新闻报道领域进行不断的尝试和创新。《人民日报》其下属的人民日报新媒体中心积极响应顶层设计号召,加快媒体融合步伐,整合融媒体新闻资源,推出一系列具有影响力大、话题性强、传播效果好的融媒体新闻报道,提升融媒体新闻内容生产的创新力度。本文通过分析人民日报新媒体中心近年所推出的有影响力的融媒体新闻报道,旨在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媒介技术应用以及新闻叙事三个角度对该产品的创新趋势进行总结,力图为未来的探索提供方向和思路。  相似文献   

18.
韩剧《阿尔罕布拉宫的回忆》中所采用的AR游戏叙事实现了虚拟游戏世界与现实世界的无缝连接和交互模式,是一次对AR技术所追求的、未来能真正实现的虚实结合、增强现实和实时交互效果的展望。相比于当下的二维视频或图片叙事,AR游戏叙事不需要"进入"什么,而是将平日里熟悉的场所变成互动和叙事场所。可以说,对于视听新媒体而言,这种多维的、非线性的、以"场"来讲故事的叙事将为未来视听新媒体的创新和发展提供一条可借鉴、可融合的路径。  相似文献   

19.
崔保峰 《传媒》2024,(4):71-74
元宇宙技术催生出的基于虚实融生的“混合现实”空间形态,打破了现实与虚拟的边界,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具身空间沉浸传播、场景空间聚合传播、“超社会”空间社交传播等传播途径实现了全新的视觉译解路径,大幅提升了传播效能。但元宇宙空间下消费主义对传统文化内在价值的消解、视觉沉浸中的“身份与入口”边界伦理、视觉传播中的数字安全挑战等风险因素需要被重视。数字化生存时代,处理好技术与传统文化的关系、技术与人的关系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20.
新时代下,全媒体传播成普遍趋势,本文以跨界节目《播视堂》为研究案例,通过分析全媒体背景下《播视堂》线上线下融合传播模式,探索融媒体传播的多元化、时代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