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新时代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全面推进“五育融合”、“双减”精神,是育人方式改革提出的重要命题。当前中小学生教育体系中,“德智体美劳”协同育人的效能有待于进一步提升,过于强化智育的地位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新时代人才需要我们更加关注“五育”的内涵和意义,学校教育协同家庭和社会,形成教育合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2.
<正>在科学教育背景下,坚持“五育并举”全面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培养新时代具有科学素质人才的迫切需要。一、初中课堂实施“五育并举”的研究价值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教育的需求日益增长,不再单纯追求知识的传授,而是更加注重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在这种背景下,“五育并举”的教育理念逐渐被广泛应用于各级各类学校中。初中阶段是学生成长的关键阶段,如何在科学教育中贯彻“五育并举”,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当前教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正>“五育融合”是在“五育并举”基础上提出的观点,也是对“五育并举”的进一步深化和发展。相比“五育并举”,“五育融合”不仅强调“五育”之间的协调发展,而且更加注重“五育”之间的深度融合;在鼓励个体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更加强调“完整的人”的培育。[1]鉴于当前教育领域存在明显的“五育”失衡现象,“五育融合”教育的提出既是对应试教育的反思,又是对回归教育初心的呼唤。近年来,5G、大数据、  相似文献   

4.
段景峰  刘力 《中国德育》2004,(12):71-73
学校工作实践充分证明,育人要先育德,德是基础,德是灵魂。据此,我校提出了“五育并举,德育为首,以德育人”的口号,务实创新,全面开展德育工作,强化学生管理,健全学生人格,带动学校各项工作呈现出勃勃生机。  相似文献   

5.
所谓五育,指的是人围绕着“德、智、体、美、劳”五个方面的所开展的一系列教育工作的总称。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是我国教育工作的根本目标和任务。而针对“五育”所开展的教学,并不是相互独立的,应当在各个学科的知识教学中进行全面的融合与渗透,这样才能让“五育”的目标任务得到充分的实现。本文笔者就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应用“五育融合”理念进行深入研究探讨。  相似文献   

6.
“唯分数”的教育观会导致德智体美劳“五育”失衡,社会的多元化发展,需要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五育并举”作为新时代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必须秉持其发展理念,结合初中学生发展特点及成长规律,进行有效教学,从而达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基于此,从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融入“五育”的难度及其价值所在,提出实践途径。  相似文献   

7.
<正>“五育融合”指将德育、智育、美育、体育、劳育五部分融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五育融合”背景下,强调立德树人,即立足“全面发展”重视德育,着眼“立德树人”窥见情感教育,从情感教育角度推进五育融合。初中语文教师可以以“五育融合”理论为背景,实施古诗词情感教学,然后在情感的加持下达成德育效果。  相似文献   

8.
面向党对新时代教育工作提出的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目标和任务,如何整体推动“五育融合”是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需要破解的重要课题。从逻辑特征上看,新时代“五育融合”体现为培养目标的全面发展性、培养内容的均衡嵌入性、培养过程的跨界融合性、培养机制的系统协同性。基于此,应遵循立德铸魂、培智固本、健体强基、尚美培元、以劳立身之间的内在关联,着眼于实现价值引领的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以“教育方针”为依循、以“五育融合”为核心、以“共同行动”为支撑、以“类型特色”为目标,构建新时代职业教育“五育融合”的培养模式;从打造立德树人引领的“五育融合”新体系、构建评价方式优化的“五育融合”新机制、塑造社会共同行动的“五育融合”新生态、形成多元协同育人的“五育融合”新格局、培育学生自我管理的“五育融合”新动能等方面入手设计行动路向。  相似文献   

9.
“五育并举”“五育融合”作为新时代我国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政策概念,既是不同的,又是相互关联的。“五育并举”主要针对“全面发展教育体系问题”,强调全面性、完整性,而“五育融合”主要针对“全面发展教育机制与方法问题”,强调融通性、有机性。从政策逻辑、学术逻辑、实践逻辑三个方面来看,从“五育并举”到“五育融合”是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和有关重大政策的需要,是遵循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规律、促进青少年学生全面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解决学校“教育拥挤”“课程拥挤”现实问题的紧迫需要。在实现“五育并举”的基础上深入推进“五育融合”,要采用系统性思维,转变教育观念,加强顶层设计;提升教师“五育融合”的意识与能力,强化“教育者”与“人生导师”的身份认同;构建引导和指向“五育融合”的学校评价体系;将人格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作为“五育融合”的桥梁和纽带,提升“五育融合”育人实效。  相似文献   

10.
随着高职财经商贸大类专业的快速发展,市场需求不断演变,如何培养适应市场需求、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高职人才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对财经商贸领域职业教育评价体系的现状、问题及解决方案展开深入探讨,构建以“五育并举”为核心的综合评价体系,旨在实现学生全面发展与职场需求的有机结合。在分析现有评价体系的基础上,引入“五育并举”模式,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育五个维度融合,结合全面、个性、实用和社会适应性四个象限,构建一个更加全面、多元的评价框架。  相似文献   

11.
赵红梅 《江西教育》2024,(19):58-60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稳步推进,“五育”融合被广泛地应用于小学数学课堂。“五育”融合是指“五育并举、融合育人”,旨在促进学生的长远发展,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重构教学理念,探寻多元化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进行高效的探索,促进学生结构化知识体系的形成。本文基于“五育并举”理念,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策略进行积极的探索,以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实现学生的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12.
《江苏教育研究》2014,(4):F0002-F0002
坐落于风景秀丽的石塔湖畔的淮安市淮海路小学始创于1947年,历史悠久,环境优美。近年来,学校秉承“和衷共济,志在臻美”的精神,“以生为本,五育并举、和谐发展。以美立校、以美育德、以美益智、以美健体,塑造儿童美丽人生”,让学生饱受艺术陶冶,促进了学生德、智、体、美全面、主动、和谐地发展。  相似文献   

13.
开展高职课程建设是加快“五育融合”教育体系形成的重要基础,通过总结课程建设经验,分析高职课程建设和“五育融合”教育之间的关系,实现高职课程建设以学生发展为目标。加强课程建设为“五育融合”教育体系的均衡、协调、全面和安全发展奠定基础,进而实现课程建设和“五育融合”教育共同育人目的。  相似文献   

14.
全国教育大会确立“五育并举,德育为先”的教育方针,要求高中物理课堂以五育融合为抓手,以课堂育人为目标,对高中物理课程进行深度变革。通过高中物理知识与“德智体美劳”五育的融合,可以实现五育的相融相通,发挥五育的优势互补作用,体现五育的综合协同育人价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5.
规范学校管理培养现代化人才□刘吉生一、确立现代化的办学目标一是培养目标上,强调“五育”加“五会”,使学生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五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使每个学生都全面发展;“五会”是指让每个吉化的学生都会做现代人,会说外语,会使用计算...  相似文献   

16.
“五育并举”是新时代教育发展的新样态,也是对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提出的新要求。立足“五育并举”的视角,解构了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核心逻辑,并以人格建设为切入点和契合点,分别聚焦于信念教育、学生发展、师生互动、审美素养、品格意志五个层面,发挥了“五育并举”的引领价值,为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质量与效率,推动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提供了借鉴参考。  相似文献   

17.
宁本涛  樊小伟 《中学教育》2020,17(2):107-112
五育并举,融合育人,是新时代中国基础教育变革与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及全国教育大会精神,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全国五育融合研究论坛”就“五育融合”的基本内涵、政策导向、理论探索及实践路径等重要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讨与交流.  相似文献   

18.
为发挥地理学科育人作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文章在“五育融合”背景下,以“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一节为例,运用PBL模式进行教学设计,挖掘地理教学中的“五育”切入点并使其有机融合,推动“五育融合”在地理教学中的有效落实,辅助学生完善知识体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9.
王蕾  曾晓燕 《中国德育》2023,(24):68-70
<正>为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有效促进“五育融合”育人理念落地见效,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育人目标,东莞外国语学校以“活动育人”为着力点,结合学校、教师、学生发展的实际情况,探索出“五育融合”校本课程实践的基本范式,为“五育”深度融合提供了可借鉴的校本课程实践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20.
韩东 《中国教育学刊》2023,(S1):102-104
随着教育教学内容及形式的多元化创新发展,“五育并举”课程体系建设已逐步成为推动高质量教育发展的重要策略。中学美术学科建设及教育实践作为“五育并举”课程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时代教育教学语境下被赋予了新的特征及要求,基于中学美术学科教育实践对“五育并举”课程体系进行探讨具有重要意义。从中学美术学科建设及教育实践层面对“五育并举”课程体系的可行性进行分析,根据“五育并举”课程体系特征探讨出“五育并举”课程体系的多元化实施策略,助力“五育并举”课程体系全面推广使用的同时,奠定学生全面化、个性化发展的有效课程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