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疑是”一词常见于唐人诗词中。“疑是”的“疑”是什么意思呢?蔡仪主编的高等学校文科教材《文学概论》写道:“又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里描写的虽是庐山瀑布,但也有一个观赏的作者,就是‘看’和‘疑’的人。”王易鹏选注《古代诗歌选》中的《望庐山瀑布》“说明”写道:“几乎疑心是天  相似文献   

2.
S版语文新教材要求教师以提高学生语文素质为目标,着力于学习能力的培养。教材新,教师的教法也要新,而教法的更新,关键在于教师教学观念的更新。那么如何变单纯的知识传授为能力训练呢?如何培养学生既能读文又能知疑,还会说理呢? 古人曰:“学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著名教育家费科夫也指出:“教会学生思考,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生中最有价值的本钱。”因此学会“知疑”才会有的放矢地去学习,去思索,然后经过努力求得解决,这样  相似文献   

3.
信息技术课集知识性、技能性、综合性和应用性于一体。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完全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状态,积极探索设疑心动、激趣思动、教让学动、全方位互动等教学方法,让原本枯燥的信息技术课生动起来。一、“设疑心动”——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求知欲教师要善于在教学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创设一种“不协调”,将学生巧妙地引入到与所提问题  相似文献   

4.
教学中恰到好处的提问,可以揭示学生认识中的矛盾,促使他们有学习的欲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一、问在有疑之处教师提问必须在学生有疑之处,这样的问题才能使学生有探究的兴趣,而问题一旦得到解决,他们就会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在心理上得到极大的满足,从而使他们有进一步探究的欲望。如果教师不是问在学生的有疑之处,而是把“满堂灌”变成“满堂问”,学生不仅没有探究欲望,他们还会产生厌倦情绪,影响学习效果。学生的疑一般有两个地方:一个是学生自知有疑的地方,一个是自觉无疑而实则有疑的地方。对学生自知有疑的地方,教师要引…  相似文献   

5.
“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凡事只要有“疑”,就会有“思”,也就会有解疑及实践。实践证明 ,精心设计疑问 ,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能把教师“教”的主观愿望转化为学生渴望“学”的内在需求 ,能紧紧扣住学生的心弦 ,是开启学生思维闸门的一把好钥匙。首先 ,如何设疑呢 ?我认为应在教材和学生自身上下功夫。抓课前预习 ,改变预习方式 ,让学生在预习中找问题 ,针对字、词、句、课题、段落、篇章等内容寻找不理解不明白之处 ,多问些为什么 ,并对提问认真或提出有价值问题的同学给予肯定、表扬、奖励 ,以此激发他们寻疑的积极性。学生为了发现问…  相似文献   

6.
<正>有效的课堂教学是课改的终极目标。有效的课堂教学要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由"学会"到"会学""乐学"的根本性转变,教师的"爱心"和"耐心"以及学生的"细心""信心"和"疑心"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这"五心"是有效课堂教学的根本保障。本文谈谈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如何用爱心和耐心引导学生的细心、信心和疑心,用这"五心"去实现初中英语的高效课堂教学。一、教师的"二心"是有效课堂教学的关键所在(一)"爱心"是先决条件  相似文献   

7.
不少文章都提到 ,教师设疑是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最有效的手段之一。我对教师设疑的做法表示疑问 :教师设疑的这一行为究竟在多大的程度上能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把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提高到什么层次上来 ?通常理解的教师设疑是 ,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 ,根据教材的知识联系 ,创设问题情境 ,使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 ,起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作用。我认为 ,从本质上看 ,教师设疑的行为仍然是在“授之以鱼” ,而非“授之以渔”。它在一定程度上从一开始就损害了学生“渔”的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第一 ,单一的教材使得学生的视野变…  相似文献   

8.
胡俐玲 《江苏教育》2000,(10):30-30
本课例中,教师针对学生的质疑,让他们读、思、议,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起到了一举多得的作用。①鼓励质疑。古人云“学贵有疑”。学生之“疑”,是他仔细阅读课的产物,教师应及时鼓励提倡。本课例中教师组织全体学生对“疑”讨论研究,不就是对其最好的褒奖吗?无形中也激励其余学生认真读书,大胆思维。②指导解词方法。在学生理解词意的基础上,教师巧妙引导,  相似文献   

9.
现行初中《思想政治》教材的特点之一是可读性强,但有些问题理解起来比较抽象,与其他课程相比,很难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要想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的积极性,课堂教学是很重要的环节。现以初二思想政治课教学为例,谈谈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入境的三种方法。 一、以“疑”入境 注意力是打开学生心灵的门户,所有进入脑海的东西都要经过它。通过教师提出疑问,使学生思想上产生悬念,就能把他们的注意力引导到开动脑筋思考问题上来。古人云:“人的思维是从疑问开始的”,“为学患无疑,疑则进。”如讲“人类的起源”时,教师可联系现实生活进行设疑:同学们考虑一下,我们人的相貌和行动举止与自然界中的哪些动物最相仿呢?学生一下子被问题的“磁性”所吸引,自然会联想到“猩猩、猴子”的相  相似文献   

10.
解,就是讲解,解疑,解题答问。也就是教师在教学中解教材之疑,解教师设疑,解学生质疑,解作业之疑。“解”是教学的重要环节。教师“解”的能力直接制约着学生学的能力。教师解得明白,解得深刻,解得透彻,解得形象,解得艺术,学生就会听得清楚,理解透彻,学得灵活,记得牢固,用得准确  相似文献   

11.
时下有教师“下水作文”,即老师与学生写同样命题、同样材料的作文。教师的下水作文写好了,对学生是受益不浅的。然而,这里我要说的是既然有“下水作文”,何不也来个“下水背诵”呢(教师与学生一起背,我们姑且祢之为“下水背诵”)。讲到背诵,在有些老师看来好像是学生的事,与教师无关,老师又不需要考了,背有何用?笔者以为教师背诵课文至少有以下好处:  相似文献   

12.
近几年,我一直在试行“设疑式”教学法。这种方法是,学生在课前预习中,根据课文内容和“思考练习”寻“疑”,教师根据授课目的、要求及重难点在备课中设“疑”,预习时向学生提出设好的部分“疑”,让学生围绕这些“疑”再进一步预习课文。课堂上,教师组织并参与学生一起讨论,共同释“疑”,  相似文献   

13.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所以传统教学方法注重"挑疑——释疑".不过这种"两疑法"教学仅把"释疑"作为教师的天职,学生"无疑"便是教学过程结束.这不利于培养创造型人才.如果在"释疑"以后有意让学生产生新的疑问,使教学过程在"有疑"中结束,就会激起学生?探索、去创造.那么,教学就成了"致疑——释?——再致疑"的过程.姑名之曰"三疑法".以语文教师教一篇课文为例.首先让学生充分预习.提出自己的疑问,这是"致疑";上课时,教师着重针对学生的疑问进行讲解,无疑之处不必多讲(可惜现在还有不少教师连这一点也未做到,  相似文献   

14.
贺年永 《语文知识》2000,(12):16-17
①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李白《静夜思》)②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望庐山瀑布》)这两首诗中的“疑是”至今无确解。多数人讲成“怀疑是”,另有一些人释“疑”为怀疑,疑心,疑惑,以为,未注“是”为何义。这两种解释都未落实“是”为“这”的指代义。在有的语言环境中,“疑是”是可以讲成“怀疑这”的。例如唐代张渭的《早梅》诗:  相似文献   

15.
“疑”是探求知识的起点,也是启发学生思维的支点。会不会“设疑”是一个教师教学技巧的表现。南宋理学家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一个教师,在课堂教学时要注意从“疑”入手,巧设悬念,启发学生思维。换句话说,就是要善于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即善于引导学生生疑问、质疑、解疑。应当指出的是,设疑不同于一般的课堂提问。它不是让学生马上回答,而是设法造成悬念,使学生处于暂时的困惑状态,进而激发解疑的兴趣和动机。在物理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劲头,是上好一堂物理课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一 、置 疑 设障 法 “学贵 有 疑”。教 学中 教师 根据 教 材 特 点 和 儿 童 的 好 奇 心 理适 当 地 设 置 些 疑 问 , 创 设 认 知“冲 突 ,让 学 生产 生疑 团 、悬 念, ”形 成探 索 奥秘 的心 态 ,能 收到 事半 功倍 之 效。例 如,在 教 学“较 复杂 的分 数 应用 题”时,上 课一 开始 ,教师 出 示一 支 新粉 笔,说 明一 支粉 笔 可写 100个 字,接着 在黑 板 上写 上 “分数 应 用 题” 5个字 ,然 后,设 计一 组问 题 :“这 支粉 笔用 了 几分 之几 ?”“还 剩下 几分 之几 ?”“怎 样 求剩 下的 粉笔 能写 的字 数 ?”顺势 引入…  相似文献   

17.
“读书先要会疑。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有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这是晋代学者张载的读书名言,它充分说明学习是一个不断质疑和释疑的过程。化学新课程强调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问题意识,能够发现和提出有探究价值的化学问题,敢于质疑,勤于思考。因此“问题生成”就成为主要教学手段之一。所谓“问题生成”,一般应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教师激发学生提问,一个是教师面向学生提问。由此而派生出四种模式:学生提问学生答,教师提问学生答,学生提问教师答,教师自问自答。在这一问一答的过程中.加深了对知识的领悟,从而准确而牢固地掌握知识,最大限度地提高能力。  相似文献   

18.
提问,即是有意识地设疑。疑可谓学生思之初,学之端。学生思之深浅,学之高下很大程度上与设疑成功与否有关。那么,课堂提问艺术在哪里?下面从两个方面谈谈我的管见。 一、整体上把握,细微处入手。 我们当教师的,往往得学会渔夫“撒网”、“收线”的功夫。如教全日制小语八册《伟大的友谊》,为使学生明白作者的写作意图,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中心,发问:请大家议议,什么样的友谊才算得上伟大?这就是“撒网”。这种提问往往不要求学生马上作答,而仅仅是把学生的思维带入教师预定的“网”内;接着问:在生活上恩格斯怎样帮助马克思?在共产主义事业上,他们又是怎样互帮互助,亲密合作?让学生围绕提问学文,把答案落实到具体的字眼词眼句眼上。然后,教师以点带面,及时“收线”,使教学前呼后应,浑然一体。  相似文献   

19.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以疑导学常见有两种现象:一是冷场,学生无疑可质,自然场面尴尬;二是所质之疑海阔天空,无奇不有,令为师者无所适从。所以,设计教学预案时,潜心钻研文本,依据文本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等特点并结合学生实际,巧妙而恰当地设计具有一定思维价值的“疑”,使学生在循序渐进中学会质疑,始终保持一颗积极的渴望探究之心去读书、品词析句,高质量地完成阅读教学的任务。  相似文献   

20.
罗承彬 《云南教育》2005,(23):41-42
“疑”是探求知识的起点,也是启发学生思维的支点。会不会“设疑”是一个教师教学技巧的表现。南宋理学家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一个教师,在课堂教学时要注意从“疑”入手,巧设悬念,启发学生思维。换句话说,就是要善于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即善于引导学生生疑问、质疑、解疑。应当指出的是,设疑不同于一般的课堂提问。它不是让学生马上回答,而是设法造成悬念,使学生处于暂时的困惑状态,进而激发解疑的兴趣和动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