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台湾胡颂平编纂的《胡适之先生晚年谈话录》里,有这样一段耐人寻味的内容:某要人自诩风雅,喜欢作诗,他把陶渊明的“饮酒诗”逐首唱和,又把杜甫的“咏史”诗依韵唱和,可见其自我感觉之好。他把诗集送给胡适“求教”,谁知年轻时就提出“大胆假设,小心求证”治学原则的胡适,到了晚年更较真,真的“赐教”于此公。胡适之先生对此公有如下一段谈话: 先生说:如集里《和陶渊明饮酒诗二十首》的第一首的头两句“君子固穷耳,天道循环之。”开始就不通。接下来“日月有常轨,寒暑岂定时?”寒暑自然是定时的,怎能  相似文献   

2.
编辑部里的“差不多先生”左克少年时代,曾读过胡适写的《差不多先生传》,历时已半个世纪,至今仍未淡忘。这不仅因为胡适刻画的这个人物深刻有趣,而且在今天的现实生活中还处处见到他。比如,在报社编辑部里,“差不多先生”的影子就经常出现。不久前,我作为评委,参...  相似文献   

3.
季维龙先生是大陆较早研究胡适的学之一,他有多种胡适研究论,其中重要的有两部,一部是《胡适译系统年目录与分类索引》(下称“索引”),另一部是与曹伯言合作编的《胡适年谱)(下称“年谱”,季维龙以其对胡适深入的研究,名闻于大陆学术界,对他的治学态度与治学精神,海外胡适研究会负责人,美国圣约翰大学李又宁教授的评价极恰当,好说,季“为人诚厚,治学勤谨”,季维龙对胡适研究的历程和成果,确是体现了“诚厚”,“勤谨”这四个字。  相似文献   

4.
在英汉词典上“cable”一词的译义很多,在电工电子专业书上多作“电缆”用。近年来“光缆”普及应用,很多外文书上把“光缆”也简化写成“ca-ble”了,例如美国前年出版的一本“电工手册”就有下面的一个图例。FIGURE11.6Optical data transmission.在我国近年出版的一些英汉专业词典上,对于“cable”一词是否也可译为“光缆”,有不少的争议,有的作者认为绝不能译为“光缆”。前几天我到周光地先生家里去做客,请教了这个字的译义。先生说,这个字比较简单,用在图表上也方便,译成中文就要注意了,传输光的线路当然就要译成“光缆”,不然就出…  相似文献   

5.
胡说     
《兰台世界》2007,(6X):65-65
有一次,胡适应邀到某大学演讲。在演讲中,他引用孔子、隈子和孙中山先生的话时,便在黑板上分别写道:“孔说”,“孟说”,“孙说”。  相似文献   

6.
1928年胡适就任中国公学校长。1929年秋,经徐志摩推荐,胡适聘沈从文教授“小说习作”等课。选修他课的学生中有张兆和先生。一天张兆和忽然接到沈从文的求爱信,此时张兆和除了对沈从文上第一节课一开始说不出话的印象外,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觉,因而没有反应。沈从文仍在写着信,张兆和一时无法接受,只好去找胡适,并坦言:“我顽固地不爱他。”而且还传出一则笑话,张兆和拎着一盒蛋  相似文献   

7.
《驳于连》,本来是为法语读者写的。没想到会引起中国知识界的兴趣。最初是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海外汉学研究中心主任张西平教授提出要把它翻成中文,在他主编的《国际汉学》上发表,供中国读者参考。后来认为读这一学刊的圈子太小,不如交给《中国图书评论》,张教授也同意了。在此感谢他的支持,也感谢《中国图书评论》的杨平总编辑和程巍先生接受了这篇篇幅比较长的评论,更感谢早在30年前在日内瓦认识的郭宏安先生,他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把它译成中文。  相似文献   

8.
胡适自述     
《全国新书目》2014,(10):21-22
内容简介《胡适自述》是胡适生前唯一亲笔撰写的记录其早年经历和心路历程的自传,也是中国现代传记文学的名篇之作。在本书中,胡适回顾了自己童年、少年与青年时代的人生经历,全面总结了自己早年的心路成长历程。《胡适自述》是胡适先生与自己的过去进行的“心灵对话”,读《胡适自述》我们可以从中感受胡适先生特有的睿智、幽默与文化气质,有助于我们了解一个真实的胡适,特别是胡适青少年时代的心路成长历程。  相似文献   

9.
外国人将外文作品译成中文在中国出版,这样的事情还不多见。湖南的“散文译丛”翻译出版过程中出了一件新事:上海同济大学的一位德藉专家读了这个译丛中的几本书,认为这是体现中外文化交流的一件好事。他想,他是不是也  相似文献   

10.
叶君健先生是中国著名的文学家、翻译家和儿童文学家。他是中国第一位将《安徒生童话》译成中文的文学大师、翻译巨匠,也因此获得了丹麦女王颁发的"丹麦国旗勋章"。本文对叶君健先生的翻译成就和翻译理论做出了系统的梳理和分析,对我们今后的对外翻译工作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索尔·斯坦是美国斯坦——戴公司的总裁,他曾写过六部小说。他在一九八○年五月二十三日出版的美国《出版商周刊》上写了一篇文章,题目是《如何使一般图书出版业有利可图》。“一般图书”的英文名词是“trade book”,即指在书店公开出售、盈利的一般图书,既不包括大学出版社所出版的专业图书,也不包括政府出版物,所以有时在中文中译成“贸易书”或“商业书”。  相似文献   

12.
尹文化 《兰台世界》2006,(16):49-51
《独立评论》是以胡适先生为代表的自由知识分子精英群体用来研究中国当前的问题而创办的一份政论时评周刊。对于这份刊物,为世人所熟悉的却只有胡适先生“,而对其台下人物则是至今仍鲜为世人所知的黎昔非先生”。  相似文献   

13.
《出版史料》2008,(1):62-62
胡适在任北京大学文学院院长时,曾聘请沈从文任北大教授。抗战时,沈从文在西南联大教书,一次在课堂上对学生说:“适之先生的最大尝试并不是他的新诗《尝试集》。他把我这个没有上过学的无名小卒聘请到大学来教书,这才是他最大的尝试。”  相似文献   

14.
冉华 《编辑之友》2016,(11):100-103
通过考察传媒人胡适具体的传播实践,论题发现胡适与其积极参与的纸刊之间,是一种互相成就的关系.梳理胡适与亚东、商务这两大出版社之间的关系,以及他与汪孟邹、张云济等出版家之间的人际交往,又可发现胡适是思想文化界的“意见领袖”,在传媒界则是受困于人情法则的“能人”.而“能人现象”与“意见领袖”是胡适“传媒人”形象的一体两面.  相似文献   

15.
尹文化 《兰台世界》2006,(8X):49-51
《独立评论》是以胡适先生为代表的自由知识分子精英群体用来研究中国当前的问题而创办的一份政论时评周刊。对于这份刊物,为世人所熟悉的却只有胡适先生,“而对其台下人物则是至今仍鲜为世人所知的黎昔非先生”。  相似文献   

16.
胡适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他的道德文章天下皆知,但却很少有人知道胡适还有一本“鸳鸯谱”,里面记载着由他牵线的几十对“鸳鸯”的名字。  相似文献   

17.
一 在《扬子江评论》看到王彬彬先生的《鲁迅的不看章太炎与胡适的不看雷震》一文,受益匪浅。此文从当时险恶的历史大环境出发,对鲁迅不看章太炎,给予了“理解之同情”。不过,关于胡适为什么不去看雷震,我不太赞同王彬彬先生的观点。  相似文献   

18.
正"狼岛"岛主WOLF在瑞典工作期间,我们有幸认识瑞典日报一位记者,名叫Wolf(译成中文就是狼)。他是使馆的老朋友,馆员和他很熟悉,大家都戏称他为狼先生。一次,他邀请使馆部分馆员去他的别墅做客,大家愉快地接受了邀请。那是一个晴朗的夏日,碧空万里,波光粼粼,我们乘坐狼夫妇开来的两条船,一行十几人浩浩荡荡向他们的别墅驶去。狼夫妇对中国  相似文献   

19.
刘杰 《大观周刊》2013,(1):23-23,89
胡适在创作上使劲最多,影响也颇大的,是白话诗。他对于新诗理论的探讨,创作经验的总结,也有显著的成绩。在《中国新文学大系.诗集导言》中,朱自清曾指出,“胡适之氏是第一个尝试新诗的人”,肯定他的《尝试集》是“我们的第一部新诗集”;并且说,胡适关于新诗的主张,大体上为当时的许多新诗人所共信誉而他的《谈新诗》一文,“差不多成为诗的创造和批评的金科玉律了”。可见胡适在新诗创造和新诗理论建设初期的重要作用和突出地位。他的诗集主要是表现了个性解放、人道主义和民主、自由的诗,具有当时的反封建的时代色彩和积极意义。胡适对于传统诗歌的扬弃,作者在此文中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20.
叶新 《出版史料》2010,(2):72-72
了解商务印书馆历史的人都知道,胡适与其有一段不小的因缘。“五四”运动以后,商务印书馆曾想让胡适来当编译所长,胡适来馆考察过,最后推荐王云五代之。晚年的胡适曾对商务印书馆作过很高的评价。《胡适之先生晚年谈话录》(胡颂平编著,新星出版社)曾记载1961年2月胡适与秘书胡颂平的一段谈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