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张承志的小说《北方的河》以饱含诗意的笔触表现了一代热血青年的人生追求。海明威的小说《老人与海》的主人公的与命运抗争、挑战人自身极限的行动,是人类几千年的心路历程。在思想和艺术上,他们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之点,又因民族的不同、时代背景的相异而各具民族特色,并打上了时代的烙印。  相似文献   

2.
《杕杜》在诗经中有三首。分别是《唐风.杕杜》、《小雅.杕杜》和《唐风.有杕之杜》。《孔子诗论》第十八简、第二十简所论之《杕杜》应是总括这三首《杕杜》,而非其中的某一首。  相似文献   

3.
清人梁清标称洪异巨作《长生殿》为“一部闹热的《牡丹亭》”,确为的评。就剧作家的“至情”观而言,二剧都是将“情”作为人生的终极目标,有着人文思想和文化精神上的传承关系;但是,由于身处于清代古典主义盛行的文化氛围之中,洪异在《长生殿》里所传达的至情观又迥异于《牡丹亭》,反映出清代特有的时代气息及文化的理性省思色彩。就至情表现形式而言,汤显祖采用的是“肯綮于生死之际”的超越况实手法,而洪异以情感忏悔和诗意升华代替汤氏的情欲张扬和个性意识,宗教意味较为浓重。  相似文献   

4.
唐修《晋书》采用《世说》入史是中国文化史上一个著名的公案,其褒贬毁誉蕴涵着丰富的文化意义。本文从接受史角度入手,在取舍与剪裁、统整与编排、订补与训释、赞润与篡改等四个方面,详细梳理《晋书》对《世说》的采撰实况,认为唐代史臣基本上是把《世说》作为一般史料来看待和处理的,其采撰行为之所以引起如此巨大的反响,恰好说明《世说》在唐代业已成为一部知识分子喜闻乐见的通俗经典。  相似文献   

5.
《摩诃婆罗多》和《西游记》是两部很有意叉的作品,其中包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本文从精神分析的角度对二者的主题思想进行探讨和比较。通过比较,可看出两书作者对于复杂人性的思索以及对人类实现自我超越的理想。  相似文献   

6.
《陈风.墓门》是《诗经》中一首篇幅简短却颇有争议的诗。笔者通过对陈国历史史实、社会习俗的考证和对该诗关键章句、字词的分析,又参之以相关文献,对《墓门》进行重新释意,同时,通过考证也推定《墓门》诗当完成于公元前548年—公元前544年之间,为《诗经》所收最晚的一首诗。  相似文献   

7.
有汉一代,今文经《诗》学昌盛,齐、鲁、韩三家均立博士。时代的需要及三家《诗》学自身的特点是其兴盛的主要原因。然而,官办经学繁荣的背后潜藏着深刻的学术危机,日益繁琐的师法家法严重束缚了其自身的发展,《鲁诗》的抱残守缺、《齐诗》的阴阳灾异、《韩诗》的“引《诗》证事”“微言大义”是三家《诗》衰微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8.
关于《诗经》分类中“雅”之本义及其特点的争论已有二千余年的历史了。其实“雅”本为鸟名,音同“夏”,后又成为一种特殊的乐器名。周人常自称“夏人”,因此将自己的音乐命名为“夏”乐,体现了一种对祖先的景仰。“雅”作为一种乐器与《诗》中的“夏”乐演奏时有着密切的关系,而"大夏"乃古乐名,为示区别,因此改“夏”乐为“雅”乐。《孔子诗论》的出土对于《诗经》研究有着重要意义,它对于《诗》的分类依次是:讼、大夏、少夏、邦风。这就从客观上证明了“雅”通“夏”,“雅乐”即“夏乐”的真实情况。  相似文献   

9.
文章主要分析了刘基《春秋明经》的拟题方式、题目结构,并将其与其他现存的元人《春秋》经义进行了比较,结论是《春秋明经》作为一部元人科举模拟习题集,是十分宝贵的个案,对深入了解元代科举的情况很有帮助。  相似文献   

10.
《鹿鼎记》和《堂吉诃德》拥有近乎相同的解构起点,但它们对武侠小说和骑士文学的解构并不尽然相同。但无论如何,它们都表现出莫大的勇气和智慧。  相似文献   

11.
《梁山伯与祝英台》和《罗密欧与朱丽叶》有着相同的主题:爱可以超越一切,包括死亡。文章主要从中西方文化、时代背景、民族审关以及作者写作手法等方面对《梁祝》和《罗》这两部作品的结局所产生的影响进行比较,剖析其结局所代表的深层含义。  相似文献   

12.
《史记》、《汉书》从选材、写人、抒情、说理到布局等方面都表现出两书各自的独特风格,而语言特色更是两者不同文风的主要表现与鲜明标志。《史记》奇谲善变的笔法、深情的语调、丰富多彩的语言,与《汉书》严密的布局、细致的描绘、整齐繁富的语言很不一样。文风不同原因是两书思想内容、两书作者写作体裁、两人文学思想、西汉东汉思想文化状况与文学风气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3.
英国作家吴尔夫与上海作家王安忆是两位著名的女性作家,这一西一中两位作家在其作品《达洛维太太》与《长恨歌》中对女性意识有着两种独特的表现。这种认识既不同于西方女权主义的霸权意味,也有别于中国当下文坛的身体写作。吴尔夫在《达洛维太太》中通过克拉丽莎.达洛维太太的意识流动,回顾了30多年的人生历程和情感纠缠;王安忆在《长恨歌》中则通过王绮瑶30多年的人生经历讲述了一位女性和4个男人的情爱故事并流露出浓浓的怀旧情结。同是回忆,克拉丽莎与王绮瑶却呈现出女性意识瞻前与顾后的两种不同情感取向,吴尔夫通过克拉丽莎的怀旧更多呈现的是一种苦闷的思索;王安忆通过王绮瑶的怀旧更多表现的是女性沉醉于审美的天然嗜好。其具体表现为对爱情的追求和固守,对时间的恐惧和优游。  相似文献   

14.
《文选》和《玉台新咏》,是六朝具有代表性的诗文总集。《文选》的编纂者是昭明太子萧统;《玉台新咏》编纂的指使者,是萧统的弟弟萧纲。令人惊奇的是,虽然两本总集编纂的对象有部分相同,但它们编纂的思想和艺术眼光却迥然不同。假如说,《文选》代表了传统或古典主义的文学思想,《玉台新咏》则代表了当时革新的流行的文学思想,这同时反映在一个大家庭的兄弟之间,是很有意思的。比较两者的不同,揭示其中深层次的内涵,不仅对理解齐梁文学,且对中国文学发展轨迹的把握,都有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15.
《老子》与《易传》宇宙生成论是原始创世神话的哲学表述,它与陈地流传的创世神话有着深厚的渊源关系。陈楚地域文化具有丰富的东夷和楚蛮原始崇拜和神话遗存。作为一个民族始祖,太昊伏羲是通过神话获得名号。伏羲名号源于“元气”,是宇宙本原和起始的意象和观念,伏羲即“太极”或“太一”。通过对伏羲创世神话与《老子》和《易传》宇宙生成模式的对照考察可以看出,《老子》“道”和《易传》“太极”、“阴阳”、“四象”、“八卦”的概念及其对宇宙生成的概括认识是从神话思维的具体表象中抽象出来的,是把神话中的宇宙观抽象化、逻辑化的结果。  相似文献   

16.
我国古典小说《西游记》秉承明代中后期相对自由开放的时代精神,在故事主人公孙悟空身上体现出了鲜明的自由思想。无独有偶,17世纪英国著名的清教徒诗人弥尔顿一生都在追求自由,他的著名长诗《失乐因》就集中体现了作者的自由思想。文章就《西游记》和《失乐园》中所体现出的自由思想加以比较,说明两部处于不同时代和民族的作品在同一问题上所表现出的共同性,以期更好地突显各自的独特价值和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7.
《伤逝》和《寒夜》的女主人公都为了追求个体精神的自由而女性主体自我意识得到了觉醒,但觉醒后是继续前进还是固步自封?这是一个两难的选择。笔者试从两位女主人公女性主体自我意识的觉醒与觉醒后的困惑来解读这两个相隔21年的文章。  相似文献   

18.
司马贞的补《史记》工作包括“补撰并注”多方面的内容,和作为注书的《史记索隐》关系密切却又不同,补《史记》工作虽然失败了,却在不同版本的《史记》中留存了或多或少的痕迹,也因此对《史记》的版本系统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孟子》认为孔子作《春秋》欲当王之法,于是便产生《春秋》新王说。《春秋》以鲁为主,继而又产生《春秋》王鲁说。《春秋》新王说重在说明孔子作《春秋》的目的,而《春秋》王鲁说则突出了孔子作《春秋》的具体手段。董仲舒对《春秋》王鲁的观点作了较详尽的阐述,认为《春秋》是周之后的一新正统,鲁尚黑,绌夏,亲周,故宋。何休在《公羊解诂》中对《春秋》王鲁义理作了具体的阐释:褒贬诸侯,赞颂王化;褒内贬外,尊鲁拥王;王者当自正,恩信天下等。何休阐释《春秋》王鲁义理时有的是直承经传本意加以补充和发展,有的则曲解了经传本意而随意发挥。  相似文献   

20.
释道宣《大唐内典录》和道世《法苑珠林》卷百均不著录《诸经要集》,其首次著录是从唐释智?《开元释教录》开始的。现本《诸经要集》即道世自录《善恶业报论》,乃《法苑珠林》初本。道世“诸经要集”之称另有所指,其作品中所云“诸经要集”与现本《诸经要集》并非同一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