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历史剧写的是历史题材,它是取材于历史生活,又经过艺术加工形成的“剧”,所以,既要求不失历史面貌的真实性,又不能是历史生活的简单复制。这就给历史剧的创作出了一个难题。郭沫若以长期、丰富的历史剧创作实践比较成功地解决了这个难题。  相似文献   

2.
郭沫若同志的很多历史剧达到了艺术真实和历史真实的和谐统一,艺术地再现了历史的风貌。无庸讳言,他也有些历史剧对历史生活的反映是不够真实的。他的历史剧的成就和不足,都和如何对待历史的事实,能否把握历史的精神有关。本文拟就郭沫若历史剧的历史真实性谈点肤浅看法。  相似文献   

3.
在历史剧的创作与批评中,历史与艺术一直扭结在一起,产生了不少龃龉。“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相统一”的命题看似解决了二的矛盾,但仍遮蔽了许多实质性的问题。而且在二的抗衡中还常常受到主流政治的干预,呈现意识形态的各种阐释。进入社会转型期以来,经济这一决定艺术发展的“最终因素”使历史剧成为一种化消费。历史、政治、经济、艺术的相互角逐,导致历史剧从再现型——重写型——戏说型的艺术流变。“再现型”历史剧强调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统一,它是忠实于历史基础上的艺术创造;“重写型”历史剧注重历史精神与现代意识的融合,它是对历史作出的意识形态的现代阐释;“戏说型”历史剧只是凭借历史作幌子演绎现代人的梦幻,它是大众化对历史的一种解构。让各类历史剧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应从创作理念、叙事策略和审美走向上找准自己的位置。予以适当的调适,形成“互补共生、有序发展”的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4.
历史是个经久不衰的阐释本,20世纪我国对新编历史剧的认识经历了一个嬗变过程,类型、理念多姿多彩,形成多元共存的发展格局。在当代历史剧创作中,突现女性意识和探索意识是两个很重要的艺术现象,它们反映了戏剧现代明与社会进步的参差进程,以及历史化高度发达后的符号化趋势,而如何做到思想探求与形式的完美结合,使其新的艺术规范为世人接受,则是戏剧家们需要进一步努力的。  相似文献   

5.
<正> 一随着历史文学创作的日益繁荣,当前评论界对历史文学的理论研究也日趋关注。历史文学作品如何反映历史本质,即作品的真实性问题仍是论者注目的热点。实际上,这个问题已在学术界展开过两次大讨论了。六十年代初期在关于历史剧等问题的讨论中,茅盾、吴晗等著名学者对此发表过不少真知灼见,产生过一定的影响。粉碎“四人帮”以后,理论界又环绕姚雪垠先生的多卷本长篇历史小说《李自成》,就真实性问题展开热烈讨论,提出了许多精辟见解。归纳两次大讨论所得出的一个共识,简要言之可以这样表达:所谓历史文学作品的真实性,就是要求作品达到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统一。茅盾先生在《关于历史和历史剧》一文里要求作者们在进行艺术虚构时,“有一个条件,即不损害作品的历史真实性。换言之,假人假事固然应当是那个特定时代的历史条  相似文献   

6.
历史剧作为一种特殊的艺术样式,如何处理历史剧中"史"与"剧"、"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之间的关系问题受到了从事历史剧创作的作家及其艺术理论家长期关注。不同的剧作家根据自身对于"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之间关系问题有着各自不同的理解,出现了不少的分歧,关于这个问题艺术界、学术界仍然是悬而未决,亟待继续深入探索。应该说对于两种之间关系的理解直接影响到历史题材艺术创作发展的方向和作品质量的优劣。因此,这样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是非常值得我们进行深入探讨和思考的。  相似文献   

7.
本以《闯王进京》、《闯王旗》、《甲申祭》三个不同时期同一题材的历史剧为例,分析了现代戏曲历史剧在艺术追求和审美倾向上的发展轨迹,并以《甲申祭》为个案着重讨论了当前历史剧对历史人物隐蔽的心灵空间进行探寻的人观照倾向,以及对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这一问题的把握。  相似文献   

8.
产生于抗战时期的阳翰笙的历史剧创作,以不可替代的精神品质和艺术风范构成了现代戏剧舞台上别具一格的亮丽景观。他的历史剧创作达到了历史真实、艺术真实,以及鲜明的现实倾向性的统一,具备了与时代精神相适应的审美特征,是其创作成熟阶段的产物。  相似文献   

9.
中国当代历史剧研究现状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当代历史剧的研究取得较高成就。微观方面的成就表现在对具体的本、创作主体和阶段性历史的研究:宏观方面注视历史剧概念、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关系、马列论中涉及到历史剧的理论问题、历史剧对悲剧的贡献的研究。但是当代历史剧的研究相对缺乏本体研究和艺术审美。  相似文献   

10.
一、必须探讨的问题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在她实际统治中国四十多年间,生产发展、文化繁荣,承“贞观之治”启“开元盛世”.然而在男性为中心的封建社会中,作为女皇帝的她,被歪曲、被谩骂了千百年.1962年郭沫若先生修改发表了四幕历史剧《武则天》,一反封建史家传统腔调,力图恢复武则天真实的历史面目.郭老一改往日荒淫嗜杀的武则天形象,而使其成了一个有识、有才、有情的人民的好皇帝.在当时这个剧本曾引起不小的反响.有人认为《武则天》剧“符合真实又不符合真实,可以作为历史剧的典范.”应该说历史与历史剧是有区别的,历史剧不可能象历史记载一样不差分毫.但历史剧也不同于普通剧本,它的基本情节必须符合历史真实.郭老自己也表示:“我是想把科学和艺术在一定程度上结合起来,想把历史的真实和艺术的真实在一定程度上结合起来.”那么,郭老为我们提供的武则天的艺术形象是否与历史真实相符呢?我认为剧本把武则天描绘成一位鞠躬尽瘁、天下为公的人民皇帝,这种处理未免溢美过份,从而失去了历史的真实性.  相似文献   

11.
关于历史和历史剧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历史剧是戏说历史,不是以传播历史知识为首要功能,不应以杜撰“历史正剧”的名称相标格。历史既不能还原又不能复制,史学家和剧作家在认知与重构历史时,表达方式和追求目标是大相径庭的。剧作家对历史认知的正确与否、深度广度,既是作品成败的关键,也是接受社会检验的主要内容。历史剧创作一定要注意情节虚构的主要内容。历史剧创作一定要注意情节虚构的“合度”和细节处理的真实。  相似文献   

12.
历史评价问题是历史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客观地认识历史、吸取经验教训、发扬民族精神都离不开对历史问题的客观评价。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思想的解放,学术界探讨评价历史问题时往往各抒己见,加之近年来大量出现的历史文学及影视作品,也对青年学生认识历史产生极大影响,愈加凸显历史评价问题的重要。因此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把握历史评价的基本原则和标准,以历史主义原则为指导,以历史人物、事件或事物对历史进程起推动或阻碍作用为标准,客观地认识历史人物、农民战争以及封建社会长期存在等问题,正确评价近代以来帝国主义的侵略以及革命与改良等问题,以培养学生探讨理论问题的能力,真正担负起历史教育工作的重任。  相似文献   

13.
明代"四大奇书"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代四大奇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和《金瓶梅》都与历史献有关系,由于创作背景不同、取舍不同、处理方式各异,成就了各自的特质和奇观。历史献不等于历史真实。历史小说的伟大经典《三国演义》的极大成功在于它是“学”。而学也讲真,但主要是追求美。  相似文献   

14.
强调历史题材影视剧对历史知识的传播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同时对当下,历史题材影视剧受到的批评提出了质疑与辩论。  相似文献   

15.
唐山皮影戏是河北传统民间戏剧之一,具有深厚久远的历史。唐山皮影戏经典剧目是指在唐山皮影戏所有表演剧目中具有典范性的皮影戏作品,承载着该剧种的历史文化底蕴。文章对唐山皮影戏经典剧目予以界定、分类与统计整理,并且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析唐山皮影戏经典剧目的典范性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6.
由于司马迁与班固两位史家所处的时代背景、个人出身与遭际及各自史学才能之不同,因而《史记》和《汉书》中的相同的类传虽记述时代、内容基本相同,但评价却大为不同。表现在对西汉王朝的看法上,《史》多讥剌之辞而《汉》则代之以雍容圆滑的记述。在道德评判上,《史》往往冲破伦理道德的束缚,而根据人物的具体情况定其优劣;《汉》则自觉地以统治者的代言人自居,处处以统治者的正统思想来绳墨历史。在义利观上,《史》重利但不排斥义;《汉》则重义而轻利。《史》、《汉》类传之异鲜明地体现了两位史家的史学思想。  相似文献   

17.
从美学和戏剧理论角度分析和评价郭沫若的历史剧创作及其理论的得失,可见其史实的艺术是虚构化在戏剧理论方面的审美规律中进行的,这审美的规律就是叙事剧技法和叙事要素的理论作用。叙事剧的技法是以“古为今用”的创作态度来发挥一定的作用,而叙事诗的美学因素就是在历史人物的形象化方面起到一定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18.
历史概念,是对历史现象或历史人物所作的抽象概括。是在历史表象基础上形成的对历史事物本质属性的反映。在历史教学中可以通过历史比较、引用诗歌、历史图表、迁移规律等方法,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清晰、完整的历史概念。  相似文献   

19.
历史唯物主义是指导历史学研究的基本理论,但又不能代替历史学自身的理论,历史学的理论包括历史理论和史学理论,唯物史观与历史理论和史学理论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探讨二者的区别与联系,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发挥唯物史观对历史研究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