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林逋诗词逸世风格成因丛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逋作为北宋初年著名隐士和隐逸诗词的宗家,其文词间浸染深刻的道统和佛禅思想,清逸出尘,风格瘦劲寒峭,迹类郊岛。体现于林逋诗词间之逸世风格,是文学宗流风习与词人自身高洁境界的写照与抒发,其间淡雅情致、率性自然的冲和来源于道家与佛典的沾溉,飘然尘外,内中成因颇具商酌考辨之价值。  相似文献   

2.
陈磊 《科教文汇》2007,(8Z):173-173,186
林逋作为北宋初年著名隐士和隐逸诗词的宗家,其文词间浸染深刻的道统和佛禅思想,清选出尘,风格瘦劲寒峭.迹类郊岛。体现于林逋诗词间之逸世风格,是文学宗流风习与词人自身高洁境界的写照与抒发,其间淡雅情致、率性自然的冲和来源于道家与佛典的沾溉,飘然尘外,内中成因颇具商酌考辨之价值。  相似文献   

3.
元好问作为金代诗词创作的高峰与方家,其遗民诗词风格形成与其身世与遭际志节之间的关系密不可分.于历代评价间,元氏遗民词怀溯故国而境界发越,体现出多重矛盾的士人心态与彷徨伤痛的思想感情,元好问词与修治<金史>的举动相映衬,体现出气节的操持与心理变化的历程,于金元诗词文史间具有重要的词学价值.  相似文献   

4.
元好问作为金代诗词创作的高峰与方家,其遗民诗词风格形成与其身世与遭际志节之间的关系密不可分。于历代评价间,元氏遗民词怀溯故国而境界发越,体现出多重矛盾的士人心态与彷徨伤痛的思想感情,元好问词与修治《金史》的举动相映衬,体现出气节的操持与心理变化的历程,于金元诗词文史间具有重要的词学价值。  相似文献   

5.
伟大领袖毛泽东才气冲天,《沁园春.长沙》作为他诗词的开卷之笔,可谓之为唯美的化身,诗词中的阿弗洛狄忒i,成为众人赏析之焦点。本文将通过对其中五篇的浅析,进一步了解这首词。  相似文献   

6.
王晓燕 《科教文汇》2009,(24):117-117
诗词是抒情的艺术,每首诗都含有诗人的思想感情,隐含着诗人对生活、对社会、对人生的观点与态度。这些主观情感态度就是诗词本质,灵魂之所在。古代就有“诗言情”、“诗言志”的说法。闻一多先生也说:“诗是被热烈的感情蒸发了的水气之凝结。”我们鉴赏诗词,就要理解诗词的感情,只有把握了诗情,才能走进诗人的心灵,才能正确地领悟诗词的内涵。那么又如何人手呢?  相似文献   

7.
陈磊 《科教文汇》2007,(9Z):191-192
元好问作为金代诗词创作的高峰与方家,其遗民诗词风格形成与其身世与遭际志节之间的关系密不可分。于历代评价间,元氏遗民词怀溯故国而境界发越,体现出多重矛盾的土人心态与彷徨伤痛的思想感情,元好问词与修治《金史》的举动相映衬,体现出气节的操持与心理变化的历程,于金元诗词文史间具有重要的词学价值。  相似文献   

8.
新课程倡导学科间的融合,本文主要阐述在生物课堂教学的不同环节,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适时渗入语文的古诗词、故事以及短文阅读等,不仅培养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而且还能让学生感受到自然美、语言美和生命之美,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和人文素养。  相似文献   

9.
赵小郁 《科技风》2012,(17):175+177
唐代诗词是我国诗词之美的最高境界,到了李商隐阶段将唐诗原本就已很高的境界又提高了一个层次,到了炉火纯青,登峰造极的程度.这首诗就是李商隐诗歌精品中的精品,其实也是社会发展在人类精神世界中的必然结果,细细品味使人浮想联翩.  相似文献   

10.
陈万平 《科教文汇》2009,(5):106-106
古代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之精髓,学习古代诗词是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的有效途径之一。要不断提高学生学习古代诗词的兴趣和热情,更好地受到民族文化的熏陶,古诗词的教法值得探索。“寻美”应贯穿古诗词教学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11.
辽代诗词于其发展变化的过程中经历了格局、体裁与文化意识的转折和流变,其间儒家意识随着辽代国家制度的完善与臻于渐进而逐步推广,并深刻地作用于其诗词创作中.辽代诗词的发展伴随着儒家意识的增强,并深刻的反映出这一变化规律.其间发展与觞变的过程,于今仍具考证价值.  相似文献   

12.
漫话题壁诗     
古代没有报刊和出版机构,文人写了东西,没有公之于世的传播媒介,题壁文学因此应运而生.当时的酒楼逆旅山亭水榭就成了旧时骚人墨客借以发表作品的场所. 题壁文学以诗词居多,且佳作迭出.而散文之类则有如凤毛麟角,只不过是题壁文学的点缀品罢了.这大约是诗词语言简练,形式短小,寥寥数语,便可直抒胸臆,且易于传诵之故.  相似文献   

13.
周海峰 《知识窗》2014,(22):34-34
在诗词教学中利用多媒体音、画、字结合的特点,教师不仅可以直观地展示诗词的文本知识,而且可以使学生更形象地感受到诗词的声韵、意境和情感之美,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本文结合教学实践,从音韵美、意境美、情感美三方面着手,阐述了多媒体教学在高中语文诗词教学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古今作家和诗人们留下了浩若烟海的脍炙人口的描绘大自然的美丽篇章!米芾呼石为兄,林逋梅妻鹤子,李渔嗜花如命……  相似文献   

15.
这是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这是一个涌动着生命所有激情与活力的世界,这是一个超越美学概念,用哲思和智慧装扮的缤纷世界。天上人间,天人合一。如此至善至美的美妙绝伦的境界,真让人心驰神往。古有林逋梅妻鹤子,今有一位老者在这个昆虫世  相似文献   

16.
陈丽清 《内江科技》2007,28(9):183-183
音乐是人类灵魂最美丽的天籁,文学是这种天籁之音杰出的霓裳,应该让音乐走进语文课堂,在语文教学中引入音乐.通过巧设音乐引入课题,激发学习的兴趣;通过放声演唱,感受诗词曲调之美,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通过配乐朗诵,表达情感,体会语言音乐之美;沐浴音乐,让学生心灵在放飞中文思泉涌.  相似文献   

17.
翻开浩如烟海的古典诗词,我们不难发现,春秋季节的景物被纳入诗词的机会要远远多于冬夏季节.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都与春秋季节有关,冬夏季节的名作相形之下就显得贫乏了.  相似文献   

18.
庾信于南北朝时代诗文创作间素称"凌云健笔",其风格刚健柔美相济,老成而笔力纵横驰骋,究庾信诗歌格局与劲风创作之成因,与其入北之经历遭际息然相关,北朝文风以富典豪迈之风浸染于庾氏诗间,使之兼及南北文采之盛事,雅擅风格流变之先期,于时代与民族文风的渐进融合过程间厥功甚巨,颇具分析与考榷之价值.  相似文献   

19.
在历史教学活动中,巧用诗词有着重要意义.文章以<满江红>为例,介绍了在历史教学中巧用诗词的方法,并对教学效果和相关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总结.  相似文献   

20.
毛泽东诗词作为家喻户晓的“红色文化”经典,具有丰富的思想艺术价值,在中国诗歌史上占据重要地位,也是人类共有的精神财富.它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壮丽史诗,也艺术地概括了中国人民近半个世纪的奋斗历史.由周振甫著、中华书局出版的《毛泽东诗词欣赏(插图本)》一书对毛泽东诗词进行了严谨、多角度、多层次地赏析,成为毛泽东诗词赏析方面的典范著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