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 毫秒
1.
教学《口技》一文,总感觉“侧目”一语(整句原文是:客人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与前文“伸颈”在文意的衔接上不够自然、顺畅。课文写客人们在听口技表演,不是在看表演,因为表演者在“屏障”里面,是不让人看到的,不同于今天舞台上既听又看的口技表演。  相似文献   

2.
王德彰先生在《“侧目”不可乱用》一(载《咬嚼字》2004年8期)中引用《现代汉语词典》对“侧目”的释义和沙汀小说《淘金记》中的例子,指出《燕赵都市报》的一篇报道对“侧目”的使用属于“乱用”。笔读后不敢苟同,在此提出管见.以就教于王先生.  相似文献   

3.
初读《口技》,有几处令人颇感费解。一是古人表演口技为什么与今人不同,要躲在“屏障”后面?二是文中“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一段描写有浮夸不实之嫌。三是《口技》赞的是口技表演者的非凡技艺,读者赞的也是口技表演者的非凡技艺,当我们只专注于口技表演之“善”的时候,无形中就有了一种误解,似乎《口技》描写得精彩主要是因为作者有幸遇上了那样一场绝妙的表演。但反过来想,并不是每个有幸欣赏到那样一场精彩表演的人都能写出脍炙人口的作品的。那么,《口技》作者的过人之处在哪里呢?难道仅仅是…  相似文献   

4.
舞台摄影,绝不仅囿于拍摄演员正影、背影、侧影的光彩照人和远影的扑朔摇曳。为了全方位、多层次地展示演员的多彩风姿,而是镜头总会摇向那些热情有加的观众,他们或鼓掌喝彩,或登台献花,或眉目送情。此时会更让旁观者感受到演员歌喉的圆润、舞姿的轻盈。这观众的喝彩、献花、送情就是一种侧面烘托,这种侧面烘托会把演员表演的精良展示得更淋漓尽致。这很容易让我们想到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口技》一文。《口技》开篇所渲染的“满座寂然,无敢哗者”的肃静紧张的气氛正是“忽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所造成的客观效果,首次侧面烘托出口技人表演之“善”;“满座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这是口技表  相似文献   

5.
王文炎 《现代语文》2006,(3):113-113
林嗣环《口技》用简练精确的语言,绘声绘形,惟妙惟肖地记叙了一场精彩的口技,让人仿佛身临其境。作巧妙地用一“善”字作为“眼”,一字立骨,提纲挈领,使口技表演的“绝世奇技”得到了充分彰显。  相似文献   

6.
口技 讲授《口技》一文,他在导入时,给学生表演了一段“口技”——鸡犬相闻。他蹲在讲台桌后面,就像“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样。只听见鸡鸣、犬吠、羊咩、牛哞、猫喵、鸟叫……教室一下沸腾了,大家竞相模仿表演起来,真的出现了“鸡犬相闻”的情景。学生情绪一度高涨之时,他又来了一句:“欲闻口技名家之表演,请读课文《口技》!”  相似文献   

7.
《口技》中“奋袖出臂”一句,教材(苏教版八年级下册)注为:捋起袖子,露出手臂。笔者以为“奋袖”二字的解释欠妥。  相似文献   

8.
【教学依据】《口技》是林嗣环为其《秋声诗》写的序言的一部分。作者的本意并不是写口技,而是为其诗集写的前言,他在写完《口技》后说:“嘻,若而人者,可谓善画声矣!遂录其话以为《秋声》序。”显然,作者是借口技人“善画声”说明《秋声》“善画声”.即善于绘声绘色地描写自然万物和社会生活。姑且不论他的《秋声》如  相似文献   

9.
一次七年级(下)语文期末考试,文言文阅读材料出自脱脱的《包拯》。学生答题情况很不理想,某校教师对命题者颇有微词,纷纷指责其脱离中考考试实际:“《包拯》既非经典课文,也非中考命题范围,选择这样的课文来考试,毫无针对性。”对此言论,笔者不敢苟同。语文版七年级(下)《语文》的文言文有《黔之驴》《陋室铭》《爱莲说》《口技》《强项令》《包拯》《岳飞》《杞人忧天》《杨布打狗》,照他们说来,《陋室铭》《爱莲说》《口技》是泉州市中考的命题范围,平时考试只能从这三篇课文中选择,至于其他课文,教师教与不教,学生学与不学,似乎无关紧要。对于这种现象,我们可以根据2011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从三个方面来解读:  相似文献   

10.
有很多古汉语的虚词,如“一时齐发,众妙毕备”(《口技》)的“毕”是副词,有“全”的意思,与“原形毕露”的“毕”一样。“相如既归”(《廉颇商相如列传》)与成语“既往不咎”中的“既”都是“已经”。 古代汉语,一词多义相当普遍,其中很大一部分,也保留在成语中,例如古文的“亡”有“灭亡”、“逃亡”、“死亡”和“丢失”等义,都分别保留在“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亡命之徒”、”家破人亡”和“亡羊补牢”等成语中。再如“负”,“负隅顽抗”、“忘恩负义”、“负荆请罪”、“身负重担”等成语,分别是“凭借”、‘’违背…  相似文献   

11.
《虞初新志》的编者张潮对《口技》的评价是:“绝世奇技,复得此奇文以传之。”《口技》这篇文章仅300余字,以声传境,可谓古文中的一支奇葩,那它究竟有什么奇妙之处呢?  相似文献   

12.
听、说、读、写历来是语文教学的中心,它们有其紧密的内在联系。“听”是“说”的前提,是“说”的基础:“说”又是“读”的必要准备阶段:“写”则是听说读能力的语言概括,是听说读综合能力的再现。但在听、说、读、写的训练中尤为突出的是忽略“说”与“写”的训练。因此,我在教学实践中,为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为了有意识的将“说”与“写”结合起来,做了一次大胆的尝试。学完《口技》这一课,我要求学生自己准备口技节目,每组推荐2—3人,上台表演口技,这样就有模仿火车进站的、有模仿孩子撒娇的,还有国…  相似文献   

13.
许多同学对《口技》中“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句中的“惊觉欠伸”是读“惊觉(jiào)欠伸”还是读“惊觉(jué)欠伸”拿捏不准。笔者多方查阅资料,以为此处应读作“惊觉(jiào)欠伸”。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和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教材中都注明:觉,解释为“觉悟、省悟,感觉到、觉得”时都发“jué”音;只有解释为“睡醒”时才发“jiào”音。两部书中都明确指出在古代“睡觉”没有睡眠的意思,只表示睡醒。因此,《荀子·成相》“不觉悟,不知 苦”,《孟子·万章》“天…  相似文献   

14.
初中语文课本第二册《口技》一篇中有这样一个文句: “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 对前一“乳”字,新编教材编者注云,“乳,作动词用,喂奶”。 薛儒章等编著的《中学语文课本文言文语言分析》在《口技》篇注释“说明”中亦云,“乳,喂奶,名词用如动词”。  相似文献   

15.
林嗣环所著《口技》一文,是义务教育课程实验教科书七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课文,节选自《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虞初新志》是清代张潮编选的笔记小说,因此,也可大体估计《口技》应该是在记叙性的文体范畴之列.语文教材的编者在文章主体前面有这样的引言:“本文记叙了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读来如临其境,如闻其声,令人叹服.”从其中的“记叙”一词及“如临其境”一语来看,编者应该是认定这是一篇记叙文.  相似文献   

16.
《口技》一文选自清代张潮所辑的《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作者林嗣环。《口技》一文,原是作为其《秋声诗》的序言,正如作者所说:“嘻,若而入者,可谓善画声矣!遂录其语以为《秋声》序。”意思是借技艺人和“善画声”,说明《秋声诗》也是“善画声”的诗作,即指今天人们常说的善于绘声绘色地描写生活。全文按照两条线索来写,一条是描摹表演情节时的“紧张——安静——紧张”;一条是表现听众情绪的“紧张──平静──紧张”。其间还插入笔者简要的赞语。场景描写生动、形象、细腻,颇具特色。全文围绕“善”来写,形象而逼真地描述…  相似文献   

17.
所谓“一词经纬”,是一种写作、构思的方法,指的是用一个关键的词去谋划写作的方案、营造文章的结构、突出文章的主旨、抒发作者的情感等。例如《口技》中从“口技表演”的角度,一字立骨——“善”;《出师表》从“品读”的角度,一点深入——“情”,即“报先帝”的怀念之情、感恩之情、复汉之情,“忠陛下”的忧患之情、委婉之情、期待之情;《谏太宗十思疏》中紧扣一“思”字做文章;  相似文献   

18.
妙招     
“葫芦娃一(咚咚),葫芦娃一(咚咚),一根藤上七朵花——(咚咚咚)。” 音乐课上.当我和孩子们第二遍唱《葫芦娃》这支歌时,忽然响起了模仿爵士鼓的口技声。声音由小变大,很有节奏。我的目光立即在班级里搜寻,发现中度智障的王亮的腮帮一起一伏地在动。看到我注意他,他就嘻皮笑脸地全身动起来。[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绝唱》和《口技》都是描写声音的,有许多相似之处,将两文作比较阅读,必有裨益。两文都运用了衬托手法。1.以道具的简陋衬托演技的高超如《绝唱》提到的“梨花简”,仅“两个铁片儿”,但到了白妞手中,“便有了五音十二律似的”。没有高超的技艺,能有如此奇妙的演出效果吗?《口技》强调道具仅“一桌、一椅、一扇、一  相似文献   

20.
林嗣环的《口技》以寥寥三百余字,绘声绘色地记述了清代顺治年间京城里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表现了口技艺人高超精湛的技艺,反映了我国古代艺人的智慧和才能。在盛赞口技表演者的同时,不能不为作者侧面烘托的表现技巧所称道。文章紧扣篇首语“京中有善口技者”中的“善”字,多侧面地烘托了口技表演者擅长的技能。先从口技艺人的表演空间看。文章开头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交代了口技艺人施展本领的场所是临时设置的“八尺屏障”之中,再除去“一桌、一椅”的位置,可利用的空间是极其有限的,而在这极有限的空间里,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