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音乐具有陶冶情操、开发智力、促进个性发展的作用,正因为如此,音乐已被运用到医学治疗的领域。在当今这个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超负荷的精神压力使得人们产生了许多心理疾病。通过音乐治疗方式对人精神压力的缓解和心理疾病的治疗产生的巨大帮助,使人们对这种治疗方式更加重视,也使音乐治疗这门学科可探究的深度和广度更值得研究。  相似文献   

2.
随着我国进入数字音乐时代,各种基于无线通讯和网络的技术革命给传统音乐产业带来巨大的变革,音乐产业潜藏着无限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存在着很多制约其发展的因素。通过介绍我国数字音乐产业发展现状的基础,探讨影响我国数字音乐产业大众化的负面因素,可以分析提出新形势下促进我国数字音乐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广场舞是一种大众化的娱乐活动,其使用的音乐种类繁多,广场舞的盛行带动了音乐的传播,并且使音乐传播不受年龄和地域的约束,让大众更好的深入地了解音乐。本文将通过广场舞及其音乐的特点,分析广场舞的盛行对音乐传播产生的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4.
音乐是流动的旋律,它表现了人生活中的喜、怒、哀、乐,它给予人极大的精神愉悦和心里快慰。作为表演艺术的音乐,只有将它尽善尽美地表现出来,人们才能真正体味它、咀嚼它。所以,音乐的表演者应真切地把握作品,使之内化为一种心灵升华。继而,将它传递给欣赏者,让他们与自己产生心灵共鸣。这才是音乐给予人的真正魅力。  相似文献   

5.
音乐,作为一种艺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它反映的是人类社会生活及其人类思想感情。音乐作为一门艺术,不仅能给人们提供一种精神上的享受,还可以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鼓舞意志。人们常说,音乐可以陶冶情操、净化灵魂,这当然和音乐的特性以及人们对音乐的心理感知是分不开的。人们对音乐的感知、理解与欣赏是通过一系列心理活动来完成的,而音乐的社会功能也主要是以潜移默化的方式,通过欣赏者的心理活动得以发挥。  相似文献   

6.
朱金领 《新疆教育》2012,(13):199-199
音乐,是种具有抽象性、多解性和模糊性的艺术,这些特征给人们对音乐的理解与演绎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同时也决定广艺在训练学生的心理活动能力、完善人格和触发创造力方面所具有的特殊功能。但在传统的音乐教学中,这些却往往被人们所忽略,人们更多的是偏重于音乐知识、技能的传授与训练,忽视对学生音乐兴趣的激发和培养,剥夺了学生表现与创造音乐、享受音乐的机会,使学生对音乐教学产生一种本能的反感和厌恶心理。怎样才能使学生在流动的音乐中,创造性地想象和发展,是音乐教师必须认真面对的课题。笔者认为,要真正地上好一堂音乐课,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7.
李璐 《甘肃教育》2020,(3):187-187
音乐是一门情感艺术,其魅力在于能给人们一个想象驰骋的空间。人们的生活离不开音乐,而音乐区别于其他艺术形式,独具魅力。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音乐,更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中学生正处在富于想象的年龄,用音乐开启学生想象的大门,培养他们的发散性思维能力,能使他们学会以审美的态度感悟人生,认识社会,这是音乐教师在教学中的一个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8.
根据美国社会学家马丁·特罗1973年6月提出的"精英"、"大众"和"普及"高等教育本质三段论,我国正处于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高校音乐专业也不例外。大众化教育给了人数众多的学生提供了进入大学学习音乐的机会,也促使更多的院校无休止地进行专业扩张,硬件设施和软件需求一起上。看似繁荣发展的表面并不能遮住其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其中,音乐人才培养的问题正日益凸显,通过解析与重构,从多个方面提出复合型音乐人才培养的实施策略。  相似文献   

9.
音乐,不仅可以净化人的心灵,而且可以使人的心灵进发出火花;更可以激发出人们无数的创作灵感。优美的音乐可以给人们带来无限的遐想,也可以给人们带来不尽的欢乐……如何让孩子们在快乐中学习音乐,让音乐给孩子们带来的快乐,是我对音乐课堂教学的不断追求。  相似文献   

10.
<正>从音乐欣赏即音乐接受的角度来探讨音乐审美问题,已经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许多理论家也都在这个方面提出了真知灼见,给人们以巨大的启迪。以不同于以往主要从音乐创作、音乐表演的方面来思考音乐美学问题的角度,音乐接受是站在欣赏者和观众的立场来研究音乐的审  相似文献   

11.
宋继萍 《考试周刊》2014,(15):171-171
<正>中专音乐欣赏课是以聆听音乐为主,引导学生在情感体验的基础上对音乐作品进行分析、比较与评价,使他们在欣赏音乐的实践活动中认识、理解、鉴赏音乐的课程。较之小学、初中音乐课模式,感性的东西减少,理性的东西增多。因此,中专音乐课相对内容深广、形式单调。在教学中,如何巧妙地变换方式,使学生更好地欣赏理解作品,这是许多教师长期以来不断探索的一个课题。一、聆听音乐作品是音乐鉴赏教学的基本前提音乐鉴赏是人们感知、体验和理解音乐艺术的一项实践活动,是以音乐作品为媒介开展的,学生参与的重要形式是聆  相似文献   

12.
井华 《教学与管理》2002,(11):54-54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任何一首乐曲都寄托着作曲家的思想感情,它通过音乐特有的表现方式,或活泼或婉转或庄严或凄凉,使人们从中受到美的熏陶和情操的冶炼,从而更好地感受、体验音乐作品所蕴含的丰富情感。  相似文献   

13.
音乐通过有组织的音(主要是乐音)形成艺术形象,表现人们的思想感情,反映社会现实生活。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它给人们的感受首先是情绪上的反映,如愉快、烦躁、激动等等,而情感又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所持的某种态度。音乐的音响形式是情感的直接载体。因此,音乐能给人以情感的移入,它能更直接地进入人的情感世界,被誉为“最情感的艺术”、“人类感情的速记”。音乐能引起情感的共鸣,音乐欣赏是音乐情感体验的重要通道。音乐对人的情感作用比较直接,声音刺激于人的感官,唤醒着听觉、感觉、知觉和表象,蔓延到大脑神经系统,引起生理变化,改变了心跳、呼吸、血流及运动神经的活动频率,于是就产生了相应的情绪和情感。音乐可以使对立两极的感情相互转化,如通过积极的感情内涵作用于人的感情,逐步取代人们原有的消极感情并使之转化为积极的感情。优美的音乐中动人的旋律、轻松的节奏、悦耳的和声、丰富的音色,可以使人的兴奋与抑制得到调节,使人身心愉快、精神协调、心境良好,好的音乐可以使人处在积极的情感状态下,从而使人们达到崇高的思想境界。  相似文献   

14.
优秀的音乐作品,可以使电影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不同风格的音乐,会展现给人们不同地域文化或是不同民族的特点,为影片增色不少.语言也许会有障碍,但音乐是无国界的,人们可以从音乐中感受到电影所要表现的主题和情感.如今,音乐已成为电影的表现手法中极其重要的成分之一.音乐可以表现民族特征与地方特色,还可以表现作品主题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以及时代感.  相似文献   

15.
布鲁斯又称蓝调音乐,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发源于美国的一种黑人音乐,它是一种能使美国黑人在受压抑的环境下较安全地表情达意的艺术形式,表达人们感叹生活,发泄愤怒,追求爱情的真实情感。作为美国黑人种族文化的典型代表,布鲁斯音乐也是研究黑人文学和黑人文化的重要依据。本文从布鲁斯音乐的起源历史及黑人生活方式、社会地位、音乐文化地位等方面分析其社会影响和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16.
当代精神文化表征世界的方式已经发生了转变,视像文化越来越发达,音乐娱乐消费活动应运而生。大型音乐会是当今音乐娱乐消费活动的最典型、最经典的形式,最能体现音乐艺术价值与音乐娱乐消费价值的结合;个人的日常音乐欣赏乃音乐娱乐消费活动最常态化、大众化的形式,很好地实现了消费者个性特征的自由张扬和满足;参与卡拉OK演唱则是音乐娱乐消费活动中的一种消遣形式,这种形式一方面释放、排遣了自我,另一方面也实现了广泛的社交功能;音乐真人秀则是当今音乐消费活动中的一种新的游戏形式。音乐选秀游戏活动的核心要素是舞台场景设计、真人形象建构、音乐诞生过程展示等。音乐选秀的过程虽很精彩,但很难创造经典作品;音乐选秀捧红了一批歌手,激发了全民音乐热情,普及了音乐文化,既满足了人们享受音乐精神文化的需求,又推动了音乐精神文化向现实消费资源的转化。  相似文献   

17.
有人说:「严肃音乐已经过时了,流行音乐才是最时髦的艺术。」更多的人则认为:「严肃音乐,特别是交响乐,只能供少数人欣赏,没有通俗音乐大众化。」听听这些说法,再看看当前严肃音乐所处的窘境,人们禁不住要问:「严肃音乐该向何处去?」道路只有两条:一条是墨守成规,高高在上。使自己长期处于曲高和寡的处境,最终走向自我窒息,另一条是在正视现实的前提下积极革新形式,开创蹊径,求得发展。  相似文献   

18.
音乐与素质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音乐作为一种艺术品种,和其他形式的艺术一样,也是社会生活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它是以音乐为媒介来塑造形象、传达感情、反映生活的听觉艺术。音乐将其悠扬婉转的旋律,变幻无穷的节奏,丰富多彩的调式,坚实和谐的和声,巧妙精细的结构,完美地融合在一起。音乐以它特有的方式浸入人们的心灵,人们可以依照自己的审美感觉,去自由地领略、欣赏音乐的美,并在情感上得到陶冶、精神上得到娱乐,满足审美的需要。  相似文献   

19.
音乐作为一门艺术学科,在素质教育的今天,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作为一名音乐教育者,我由衷地感到一种光荣和自豪感,通过教学,让音乐溶入到孩子的心田,为纯真的孩子播下音乐的种子,培养孩子的优良品格使孩子的身心得到发展。  相似文献   

20.
恢复高考和高等教育大众化都是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的大事件,也是能够体现高等教育改革意味的重要事件,它们传导着高等教育变革并给人们带来巨大的心灵激荡。但就其过程和结果来看,恢复高考确认了生产精英的新方式,大众化则使高等教育制造精英面临合法性危机。这些看似矛盾的改革路向背后隐含着中国式高等教育改革的共同真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