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过程勾勒】一、板书象形字"燕",引导学生围绕燕子说说自己的见闻和感觉,唱《小燕子》;引导学生逐段读通课文,重点指导学生读正确读连贯。二、指导学生学习第一自然段。先逐句朗读,体会燕子羽毛、翅膀、尾巴的样子和特点,重点理解"翼尖、剪尾";然后归纳燕子的外形特点,练习背诵。  相似文献   

2.
朗读对全面提高学生素养有重大作用,但教学实践中由于朗读指导流于形式、目的性不够明确、方法单调,总体效果不明显.我结合自己的一些教学实践,以及综观了一些课堂中比较出色而有效的阅读训练后认为,要做好阅读训练,老师应当: 一、精讲多读,让学生在读中悟 "读"并非完全不"讲",但是要精讲,使读的训练目的明确,层次清楚,并能让学生有充分的读书时间,如<燕子专列>这一课的重点是描写人们为寻找燕子四处奔走的情景,一个叫贝蒂的女孩一连找到了十几只燕子.  相似文献   

3.
一、让学生争当“小老师”,做个好学生 学习《燕子》时,学生说:假如我是作者,我要写燕子的外形和飞行。学习这一课,我觉得应该把书读熟背会,要喜欢上燕子。在学习生字词时,学生说:让我来告诉你吧.“偶尔”的意思是……我来考考王艺同学:“生趣”的意思是什么?我想请教朱真宇同学:“小圆晕”是什么?朗读第三自然段,学生说:我还想读这一自然段。有的说:  相似文献   

4.
新课程理念下,要求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如诵读、朗读、默读等。课堂朗读和评价相互依存,共同存在,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可以说.朗读感悟、读评结合是语文体验的重要形式。一、师读生评,在典型示范中体验 学生由于受自身知识经验、阅读理解能力等的限制,对课文的理解总存在着种种局限。因此,在阅读文章时,他们的体验就会发生偏差或错误。这就需要教师能够发现学生在阅读体验中的问题,并明确向学生指出来。同时,教师还应进行示范性的朗读,让学生进行评价。评价将教师的范读再次呈现在他们的头脑中,并进行强化。在互动体验中,学生不断纠正体验中的偏差,再次进行阅读,产生新的更合乎课文价值取向的情感体验。有位教师在教学《燕子》时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学生自由读第三自然段。教师指名一位学生再读。这位学生读得很认真,也很流利。不过,他的朗读没有把燕子飞行的轻快灵活表现出来。师:听了他的朗读,老师也很想读一读。同学们仔细听,老师的朗读和他有什么区别?你从朗读中听懂了什么?(教师范读这一自然段,将“斜着身子”“掠过”“横掠”“沾”等词语作了处理,很好地表现出燕子飞行时轻快灵活这一特点)生:听了老师的朗读,我知道了燕子飞行得很快很轻。师:你主要是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到的呢?能谈一谈吗?生:掠过、“唧”的一声、斜着身子、飞到。  相似文献   

5.
冯臻 《教师》2014,(25):88-89
正"一章三遍读,一句十回吟",在对语言文字的反复吟咏、层层悟读之中,渐渐的,可以达到准确地传情和悟情;若朗读到位,还可以创设一种情境,使审美主体充分体会到审美客体的语言美、图画美、音乐美,甚至情感美。在传统朗读教学中,我们常结合多种朗读方式,如自由朗读、教师范读、分角色读、男女分组读、小组合作读、配乐读等,让学生领略朗读所带来的文字中千姿百  相似文献   

6.
美读是指学生在特别的情境中出声朗读课文,使课文的朗读与情境融为一体,让听者能感受到汉语的语言美。一、职高语文美读美教的意义1.牢固掌握语文基础。学生在不出声阅读课文的情形下,有可能会忽略大量的语文基础知识,比如一个字的正确读音、正确的意思、整句话表达的含义等。如果在朗读时,学生不能掌握这类知识,可能朗读时会出现错误,因此让学生开口朗读是让学生细致地了解更多语文知识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7.
语文新课程教学对学生朗读的指导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更有效地指导学生朗读呢?我们进行了以下多元化的朗读尝试。一、角色体验"读"角色表演是把抽象的语言形象化,把"机械"的文字化成活生生的情境。它能帮助学生感悟文本,与文中的人物情感产生共振,使学生身临其境、感同身受。如教学《池塘边的叫声》时,我采用"演读结合"教学法,以演促读,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即在学生对课文内容理解的基础上,以文中"小壁虎"与"小鱼""老黄牛""燕子"和"壁虎妈妈"的对  相似文献   

8.
朗读指导是小学语文教学中重要环节。针对低年级学生的朗读实际,应重视进行基础性的朗读指导。教师在教学中要教给朗读技巧,使学生"会读";把握朗读环境,让学生"美读";优化评价语言,促学生"乐读"。从小学低年级起抓好扎实的朗读基础,才能逐步提高朗读水平。  相似文献   

9.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可谓朗读是阅读的灵魂。那么有感情地朗读更是对阅读教学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叶圣陶先生称有感情地朗读为美读。而学生的朗读往往只停留于文字表面,读不到课文的语境里面去,读不出情,读不出美,更读不出味。这样的朗读,情感是缺失的,心灵是空泛的,有感  相似文献   

10.
新课标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有些诗文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语文学习中朗读能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这个良好的作用不断凸显出来。文章的意境是靠朗读来感受的,读能发现美,读能产生美,读能欣赏美,学生只有在读中悟义、悟情、悟理、  相似文献   

11.
新课标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有些诗文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语文学习中朗读能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这个良好的作用不断凸显出来。文章的意境是靠朗读来感受的,读能发现美,读能产生美,读能欣赏美,学生只有在读中悟义、悟情、悟理、  相似文献   

12.
罗惜春 《文教资料》2008,(13):102-103
"美读"是朗读的表情化和艺术化,是带有审美性质的朗读,能使学生产生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再造出读物中的情景,以利于学生创造潜能的释放.美读教学,既是提高朗读技能的过程,又是有效发展学生创造力的过程.  相似文献   

13.
李媛 《天津教育》2000,(2):30-31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是使学生通过理解祖国的语言文字,积累大量语言材料,知道怎样通过语言文字表情达意,并从中得到情的感染和理的启迪。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要强化语言文字训练。一、指导学生朗读──感知语言朗读是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基本训练的重要一环。只有多读,学生才能充分地感知语言。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训练学生自己认真地朗读,是领略课文遣词造句妙处的重要手段。例如《秋天》一文,多处描写秋天的美。在朗读时,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学生朗读起来就会越读越有味。学生在这种绕有趣味地朗读中就会感知了秋天的美…  相似文献   

14.
刘桃红 《考试周刊》2011,(80):52-52
朗读是引导学生还原语言形象,感受语言情境,体味语言情感,理解语言蕴含的重要方法,是培养学生语言的感受力、领悟力、品评力的有效手段。那么,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才能抓好学生的朗读,使学生从朗读中加深对课文的记忆、理解和赏析,从而受到美的熏陶?作者提出以下教学方法:范读,激美感;研读,感悟美;析读,品味美;赏读,体验美;变读,展现美。  相似文献   

15.
朗读是一项重要的语文能力。朗读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在朗读中理解,在朗读中感悟,是小学语文有效的学习方法。朗读的方法和技巧决定着学生的朗读水平。在阅读教学中要创设情境,做到美文美读。  相似文献   

16.
一、阅读,教师指导好小学生的朗读小学生学习一篇新课文,教师首先要指导学生正确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扫除知识障碍,这是阅读教学的第一步。一是指导学生读课文,要求学生用普通话,声音响亮,读准字音,不丢字、不添字、不重复、不读破句。二是读课文教师要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试读、练读,切不可让学生读上一遍就草草收兵,让读书仅仅成为阅读教学中的一个过渡环节。教师要让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读出课文之美,读出语言之美,读出生活之美。三是采取多种形式,充分调动学生读书的积极性。一味地让学生  相似文献   

17.
正朗读是语文学习中非常重要的技能,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对理解课文的内涵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能够让学生受到文本的熏陶,从而感受到文本中的美感、语感和情感。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不仅要让学生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对重音,读顺语调,还要注重对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注意激发学生朗读时的情感,让学生感受文字的结构美、节奏美、情感美,使学生对文中的字词句有整体的感知,从而感受言语之间所蕴含的内容。  相似文献   

18.
读是写的基础,读是自外而内的吸收,是理解语言的重要形式。只有通过多读,才能积累大批语言材料和思想材料。学生熟读的课文越多,语言、知识的积累越丰富,这就为开发智力打下良好的基础。结合讲读进行朗读训练。朗读训练要有成效,必须对学生的朗读进行指导,结合课文的讲读过程,通过理解过程来指导朗读训练,让学生初步掌握朗读方法,提高朗读的技巧。如第二册《燕子飞回来了》的第一自然段,我是这样指导朗读训练的:指名读,这句话写了什么时候?小燕子干什么?(解释“跟着”词义。)这句话里,为什么连续用了两个“很远”?(解释…  相似文献   

19.
朗读是一项重要的语文能力.朗读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在朗读中理解,在朗读中感悟,是小学语文有效的学习方法.朗读的方法和技巧决定着学生的朗读水平.在阅读教学中要创设情境,做到美文美读.  相似文献   

20.
朗读不仅可以让学生自然贴近作者感情,还可以锻炼想象能力和联想能力,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同时朗读是促进学生增强语感、积累语言的重要手段,对学生表达能力的提高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呢?一、引导学生读正确,把朗读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全过程.二、入情入境后,训练语感,再有感情地朗读.三、美读课文,真切体验,赏读升华.四、教师运用电教手段,激活学生的想象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