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平遥县清虚观八思巴字蒙古文圣旨碑考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山西省平遥县城关镇清虚观内有一座八思巴字蒙古文圣旨碑。碑面刻有元朝皇帝于鸡儿年九月五日所颁的八思巴字蒙古文圣旨。碑阴刻有圣旨元代白话文译文。现有文献记载都是依据碑阴所刻的元代白话文译文 ,从未发现有人对八思巴蒙古文进行考释。这通武宗曲律皇帝颁发的八思巴字蒙古文圣旨碑的发现 ,不仅增添了八思巴字蒙古文文献 ,而且对八思巴字蒙古文文献及元代历史文化研究 ,具有重要的意义。为此 ,笔者对碑文重新进行了考释  相似文献   

2.
我在《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蒙文版)1983年第三期(总第廿八期)发表了《关于八思巴文与》一文之后,读了服部四郎教授《关于八思巴字—特别是e字与é字》一文,受到了一些启发,但也觉得有些观点值得商榷。一众所周知,八思巴字是用来“译写一切文字”的拼音文字。现存八思巴字资料中有蒙古语、汉语、藏语、梵语、维吾尔语以及其它目前还不能确定的语言。因此,在研究八思巴字的时候,应当充分利用现有诸语种八思巴文资料。  相似文献   

3.
敦煌莫高窟北区B168窟新出土八思巴文文书残页,是一份很珍贵的八思巴蒙古语文献.通过对其文字的考释,确定该残页是一款皇帝圣旨的前半部位的局部,属于当时的官方文献,并初步认定为元世祖忽必烈薛禅皇帝颁给高昌王亦都护的圣旨原文,同时指出了该残页文献与以往刊布的八思巴文文书之异同.  相似文献   

4.
明天不上课     
<正>1怪字金牌几年前,在内蒙古发现了一块金牌,上面写的字样子很奇怪,后来有专家认了出来,是八思巴文。这位专家一个字一个字地念出了金牌上的八思巴文,却不知道自己念的是什么东西!原来,八思巴文是一种拼音文字,就像拼音字母,  相似文献   

5.
新近在内蒙古发现的元代八思巴字蒙古语金质圣牌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文章公布了新近在内蒙古发现的元代八思巴字蒙古语金质圣牌 ,对其牌面的八思巴字进行了蒙古文转写 ,并作了汉译 ;还将其与此前发现的元代牌子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6.
在《西游记》小说产生之前,元代曾有一部《西游记》平话。明初的《永乐大典》卷一万三千一百三十九“送”字韵“梦”字条还保留着“梦斩泾河龙”一段话本残文。这段残文大体上相当于后来的《西游记》小说第九回“袁守诚妙算无私曲,老龙王拙计犯天条”。平话中的其他内容,在十六世纪初年成书的《朴通事谚解》中有比较详细的记载。《朴通事谚解》,朝鲜学者崔世珍作。为朝鲜人学习汉语的读本。崔世珍(1473?—1542),字公瑞,朝鲜李朝成宗至中宗(1469—1544)时的著名学者,语言学家。历任汉学泰斗、五卫将、承文院提调、同知中枢府事等官职。曾先后于1506年、1518年随使节赴明朝。他于中宗10年(1520年,相当于我国明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代小说在朝鲜李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朝鲜李朝(1393—1910),中国古代小说曾以不同方式传播于三个层面:通晓汉语的知识阶层欣赏原著,只懂本国文字的民众阅读谚文译本,社会最底层的百姓则爱听说书人的讲唱,其结果则是传播范围与程度几与中国本土无异。推动力来自大众娱乐的需求,以及欣赏时思想的共鸣与感情的宣泄,但由于小说常含与传统伦理道德相悖、甚至危及封建统治的内容,上述各层面的传播也都曾遇到过严重的障碍。类似的正反作用力的并存与冲突,使中国  相似文献   

8.
《耳谈续纂》是茶山丁若镛结编撰的汉译谚语集。《耳谈续纂》的‘耳谈’直译为‘耳语相传’,是引用中国明朝时期王同轨的书名《耳谈》。《耳谈续纂》共有391章谚语,其中中国谚语177章,韩国(朝鲜-东谚)谚语214章。笔者对《耳谈续纂》收录的391章谚语进行分析,中国谚语和朝鲜谚语的共同点差异点以及传承过程中产生的变化进行研究分析。  相似文献   

9.
孙伯君 《家教指南》2022,(4):95-106
日本天理图书馆藏西夏文《大乘无量寿宗要经》,后附八思巴所撰颂赞《出有坏无量寿智莲华鬘赞叹》,于“癸巳年(1293)神足月十五日”译自藏文本,是目前发现的翻译年代最晚的西夏文刻本,八思巴所撰“赞叹”是目前仅见的有明确翻译时间的帝师八思巴作品的西夏文译本。该本在甘州(今张掖)禅定寺译成,可能曾短暂汇集于大都弘法寺,最后于大德十一年(1307)被管主八刊入《河西藏》。它的发现,为进一步明确党项遗民于蒙元时期在西夏故地继续从事藏文佛典的翻译提供了可靠的证据。  相似文献   

10.
《朴通事谚解》作为朝鲜时期重要的汉语教科书,反映了北方口语的真实面貌,是研究元末明初语言的重要语料.本文以《朴通事谚解》中的疑问代词为研究对象,从其概况、语义、语用、语法功能四方面进行描写.  相似文献   

11.
中国神魔小说在朝鲜半岛的传播与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中国神魔小说在唐代形成雏形,到明清两代达到创作高潮。作为当时的畅销书籍,它们很自然地流传到朝鲜半岛,朝鲜文人对这种融世情、讲史、英雄传奇于一体的文体特别喜爱,因此在创作朝鲜汉文小说时便自觉或不自觉地借鉴它们的写法并融合其中的许多特点。从他们创作的具体作品来看,有些片段或情节直接或间接模仿中国的《西游记》等小说,如《洪吉童传》、《玉楼梦》等汉文小说中的缩地术和分身术等,这些都有力地证明中国神魔小说对朝鲜汉文小说的影响。但是朝鲜汉文小说并没有严格意义上专以神魔为题材的作品。  相似文献   

12.
本文就敦煌莫高窟北区洞窟历年来发现的西夏文、回鹘文、藏文、梵文、蒙古文、八思巴文、叙利亚文、婆罗迷文等多种民族文字文献的数量、收藏单位、研究情况以及回鹘文木活字发现经过、数量、收藏单位等进行了概述,并对莫高窟北区洞窟新发现的、现存敦煌研究院的多种民族文字文献和回鹘文木活字的学术价值和意义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3.
《朴通事》是朝鲜人学习汉语口语的学话手册,作者不详,据考证.它是中国元代写成的.《朴通事谚解》是《朴通事》的注疏本.本文据以对元代量词作断代的静态的描写,希望对汉语量词发展史的研究有所帮助.本文作者认为,《朴通事谚解》中的量词和现代汉语量词从体系和范畴来看,基本相同.只是某些方面,如量词词缀化构词法、量词的重迭形式等发展得还不够充分.有的类别词如“匹”、“个”、“隻”等还不够稳定.  相似文献   

14.
《朴通事谚解》是整个朝鲜时代(1392-1910)最重要的汉语教科书之一,其反映了明代初期的汉语特色,里面的“着”使用频率较高,不论是实词用法还是虚词用法都灵活多样。  相似文献   

15.
萨迦派是藏传佛教宗派之一,八思巴是萨迦派第五代祖师,本文试图理清八思巴在五台山活动情况的脉络,以说明八思巴对五台山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中国是谚语富有的国家,源远流长,人民喜闻乐道,积淀着厚重的传统文化。 谚的古解,汉·许慎《说文解字》:“谚,传言也,从言,彦声。”是为谚的音义。据段玉裁注载玄应引古注,是“传世常言”之意,是为谚的文本义。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给谚的定义是“谚者,直语也”,“廛路浅言”。音义文相合,道出了谚语兼有民间口语性的“座路浅言”和古籍经典性的“传世常言”的丰富内蕴。 谚语是俗语的一种。俗语涵盖着民问多种语类,它包括谚语、歇后语、惯用语、时语以及口头常用的一些成语。时人多把谚语直称为俗语,是因为在上述五语中谚语的语龄最悠久,俗话的特点最显著。  相似文献   

17.
朝鲜时代的汉语教育比较兴盛。《原本老乞大》《朴通事谚解》作为朝鲜时代汉语教科书,包含教育、文化、经济、风俗习惯等诸多内容。其中所反映的教育内容涉及学习动机、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师及学生情况等多个方面。研究这些内容,对于当前的对外汉语教学有一定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8.
陈雯 《文教资料》2009,(8):37-38
《老乞大》是古代朝鲜人学习汉语的一部会话书,是研究元末明初汉语的珍贵材料。本文以《老乞大谚解》为研究对象,对书中的语气助词"了"的使用情况进行了全面收集,旨在展示元末明初人们对"了"的使用情况。  相似文献   

19.
日语中的谚语除了日本人自己创造之外,很大一部分是源于中国文化典籍或以中国特有的人和物为题材。日谚典型的反映了日本民族的特征,它保留着日本古代文化。日谚的特点之一是凝练、简洁。日谚蕴涵着丰富的文化,进一步了解日谚的文化特征,对于正确的理解、翻译和运用日谚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老乞大》是历史上朝鲜人学习汉语的教科书,反映了元明时期北方话的口语面貌。本文通过整理,分类列举《老乞大》谚解本中的复句,以期和现代汉语相印证,揭示出复句发展的轨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