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没人见过始祖鸟。生物课上的始祖鸟模型是根据化石制成的,生物课老师、生物学家甚至考古学家也没见过一只鲜活的始祖鸟,从诗人舒婷笔下的《始祖鸟》中,我们可以看到一只鲜活的始祖鸟。  相似文献   

2.
在教学《认识轴对称图形》时,做了一个课件,画面上有漂亮的红枫叶,蝴蝶、蜻蜓站在叶子上,翅膀一张一合,意图是让学生发现翅膀大小一样,可以完全重合,以便引出“对称”。我耐心地提问:小朋友,看一看这个画面你能发现什么?生1:蝴蝶很美丽。生2:它们的翅膀会动。生3:蝴蝶、蜻蜓都会飞。老师的期待没有如愿以偿。我重新设计教学,删去现代化教学媒体,把原来的“看一看”改为“折一折”,使“对称”的特点变成真实可感触的东西,让学生实践操作,自主探索,切身体验。我采集了一种对称的小叶子发给学生。师问:小朋友,你们见过这片叶子吗?生纷纷说:见过…  相似文献   

3.
“夏天的清晨,农村姑娘赤着脚,踩着草上的晶莹的露珠,走到银色的小溪里满满地汲了一桶水。云雀在天空歌唱,霞光照着姑娘的鲜红的双颊。”这段文字出自现代作家、文艺理论家黄药眠的著名散文《祖国山川颂》(苏教版新课标实验教材必修三),读完这57个字,我再也无法忘怀!只短短的57个字,却给我们描画出一幅精妙绝伦的“村姑汲水图”,写尽了劳动之美。言简意丰,“言有尽而义无穷”(严羽)。整幅画面鲜活灵动,富有诗情画意,给人美的享受。这一幅“村姑汲水图”,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诸要素俱全,背景、主体、色彩、声音诸元素无不搭配巧妙、毕肖传…  相似文献   

4.
《小猴子下山》是一篇多幅图的看图学文。指导学生看图,既要看出画面内容间的联系,又要从对照比较中,看出画面内容的变化,从中体会事情的发展变化。初步看图,让学生找出五幅图所画的内容。请学生想一想:五幅图上都画了什么?这五幅图都是讲的谁的事?使学生体会到五幅图都是讲的小猴子的事。再让学生对照比较画面上不同的是什么,从而体会到小猴子到的地方不同,干的事也不同。然后找一找哪些画面上有共同的东西,体会五幅画面是怎样一幅一幅连接起来的。一二幅上都有玉米,说明猴子是从玉米地来到桃树下,扔了玉米摘桃  相似文献   

5.
写好背景     
有位老师让学生画一幅画,主题是“母爱”。第一个同学想了想,画了一幅宁静的夜色图:月光下,妈妈晃着摇篮。第二个同学想了想,画了一只鸟妈妈在狂风暴雨的悬崖上,一边支起翅膀挡着风雨,一边紧紧地搂着她的孩子。那么哪一幅画感人?显然是第二幅。第二幅的背景是滔天的恶浪和狂怒的风雨,鸟妈妈在险风恶浪中护定了孩子,这昭示出了一个极其鲜明的主题:“只有母爱簇拥着的地方,才有直正甜美的宁静。”同学们作文时,也应注意背景的选择。只有把故事放在特定的环境中,才能写得既生动,又有意义。例如,有位同学写作文《我和书的故事》时,写“我爱书,也…  相似文献   

6.
我教《三只白鹤》黄德生一、创设情境,强化审美情趣我在讲解时,边放录音,边利用投影把一幅幅优美的画面展现在学生面前。如在讲“埋鱼”一段时,及时投映出《白鹤埋鱼图》:飘浮的白云,翠绿的垂柳,泛着波纹的河水,河边柳树旁三只漂亮的白鹤在埋鱼。这幅画面不仅提供...  相似文献   

7.
送礼物     
同学们一看,就知道《送礼物》是单幅图画。单幅图写一段话,只能用一幅图表现图意。因为只有一幅图,所以更要仔细观察画面。先要从整体看,再往细处看,搞清楚画面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背景是什么,主要内容和背景有什么关系,特别是要搞清楚图画的意思是什么[引导文]通过观察图画,回答  相似文献   

8.
始祖鸟是鸟类的祖先,翅膀上还长有两只小爪子,嘴巴长有牙齿,它们和现在的乌鸦一般大小。这天,有近百只始祖鸟正编队飞行,随  相似文献   

9.
寻梦亚马孙     
翅膀上长爪子的大鸟们 在自然纪录片《飞禽传》中,我曾见过一种翅膀上长着爪子的大鸟:一只羽毛稀稀拉拉的雏鸟伸着翅膀上的爪子,"手脚并用"地在树枝上攀爬……这是来自南美热带地区的麝雉.现在,我亲眼目睹了这南美特有的鸟类,就在亚马孙河流域的坎宾那湖边,一群群成年麝雉在水边的树冠之间飞过,姿态虽不轻盈但也并不笨拙,它们华丽的羽饰在枝叶间闪动…… 麝雉翅膀上的爪让人想到始祖鸟,甚至现生鸟类的祖先恐龙,目前科学家还没搞清楚它和哪些鸟类有较近的亲缘关系.不过,麝雉并不是唯一翅膀有爪的鸟类,一些天鹅、雁鸭和水雉也有爪.就在同一个湖边,我发现了另一种有此特征的大鸟——角叫鸭.  相似文献   

10.
《登鹳雀楼》是唐代著名诗人王之焕留给世人的不朽之作 ,短短 2 0个字 ,既写出了登楼所见美景 ,又借景抒发了作者的感受。在教学中 ,我们采用了“画画、看看”的方法 ,以加强教学直观性。一、画首先让学生一边听配乐朗诵 ,一边根据自己的理解 ,想像这首诗所描绘的是怎样一幅画面 ,然后让学生画一画 ,并说说为什么要这样画。有学生画了这样一幅图 (见下图 ) ,在他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时 ,许多同学表示了不同观点 ,认为画得不恰当 :诗中有“白日依山尽”句 ,但他只抓住了“依”意而没有表现诗中“尽”味。这时我们利用课件在大屏幕上出示情景 :火…  相似文献   

11.
鹤语记春秋     
《鹤语记春秋》是小作者为庆祝爷爷生日创作的一幅图画。画面主体是:一只深深弯下头颈的鹤、一轮冉冉升起的红日和一个大大的"寿"字。构图简单,形象鲜活,小作者用儿童所特有的造型方式,诠释着对长辈的祝福。在中国文化中,鹤与龟都是长寿的象征。  相似文献   

12.
人教版小语第三册《我要的是葫芦》是一篇看图学文 ,它以清晰的四幅画面 ,朴实的四段文字 ,讲述了“一个种葫芦的人 ,不知道叶子和果实的关系 ,只盯着葫芦 ,却不管叶子上的蚜虫 ,结果葫芦都落了”这样一个故事。教学中 ,我们借助图、文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宗旨 ,进行教学设计。一、运用比较 ,指导看图 ,着力培养学生细致的观察能力。看图学文 ,从图入手。《我要的是葫芦》是多幅图 ,指导学生看图时首先按顺序让学生从整体上观察 ,看一看四幅图中的物和人分别怎样 ,想一想画面连起来讲了什么内容。在初步感知了图意的基础上 ,又重点让学…  相似文献   

13.
你一定能说的!“请孩子们注意!注———意———”为了吊吊孩子们的胃口,我故意拉长声调,“张老师要出示第一幅图啦!”随着嘴里“3331”的哼唱,我快速按动鼠标。在孩子们“哇”的惊呼声中———〔课件一:一支铅笔飞快地旋转,终于定格在鹅黄色背景的屏幕上。〕“你看见了什么,想说些什么,都不要出声,默默地想一想,再举手。”生甲:我打开文具盒一看,咦!怎么多了一只铅笔?原来是图上的铅笔正在和我的铅笔说悄悄话呢!……孩子们争先恐后,抢着讲述心中的故事。这时,我看到一只小手颤颤巍巍地举过桌面,突然,好像被蝎子蜇了似的又缩了回去。这孩子…  相似文献   

14.
中班意愿画《我见过的大树》活动开始了。王老师组织幼儿简单地交流了各自见过的大树后,就让小朋友开始一边回忆,一边勾画。不一会儿,大部分孩子都画出了粗壮的树于,绿绿的、红红的或是黄黄的树叶,画面洁净、整齐。这时一位小女孩向老师告状:“王老师,快来看,吴吴的画画得乱七八糟,脏死了。”  相似文献   

15.
送寿礼     
许多动画片都有关于老鼠生活的内容,我很爱看。一只小老鼠的生活到底是怎样的呢?它的生活和我们有什么不同点和相同点呢?这时,我的脑海里浮现出一幅幅奇特的画面:仍然是一些很平常的地方,如菜市场或学校,可是人却变成了一只只非常大的老鼠……一会儿,我就写完了这篇满意的作文。  相似文献   

16.
城市环境和城市生态系统是教材中的一个难点,在突破这个难点时,我采用了三幅画,一幅是“自然生态环境”图,一幅是“农村生态环境”图,第三幅是“城市生态环境”图。 在讲城市环境时,首先让学生先看第一幅“自然生态环境”图,通过画面分析它的组成要素及其特点,当学生找到组成的要素只有“阳光、大气、水、土地、生物”等时,要强调一下,这些都是  相似文献   

17.
在平时说话、写话训练中,同学们常接触记事类的看图作文。那么,如何把图画的内容表现得更生动呢?一、仔细观察,弄清图意对于多幅图的看图作文,同学们要按照图画的排列顺序一幅一幅地观察,根据相邻两幅图的内容变化,找出各幅图之间的内在联系,弄清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如《给老师发奖》这组画,从画面上人物的打扮和画面背景,同学们可以推断出这是发生在学校里的一件事。它记叙了两位同学被评为“三好学生”后,为了表达对老师辛勤培育的感激之情,特意给老师送了一张写有“好老师”三个大字的奖状。二、确定中心,展开想象在弄…  相似文献   

18.
有个故事。老师让两个学生画一幅画,画的主题是“母爱”。第一个想了想,画了一幅宁静的夜色图:蓝天,月牙儿,星星,月光下的妈妈正晃着摇篮——弯弯的摇篮也像个月牙儿,摇篮里睡着她的孩子。第二个想了想,先画了汹涌的海浪、陡峭的悬崖和狂暴的骤雨,然后在悬崖上画了一只鸟妈妈——她一边支起宽阔的翅膀挡着风雨,一边极投入极安详地喂着她的孩子。那么,究竟哪一幅更好?显然,是第二幅,因为第二个人聪明——为表现母爱,他安排了一个震撼人心的背景。不是吗?第一幅画虽然美丽恬静,却平淡无奇,既然“宁静的母爱”与“宁静的背景”间全无反差,也就…  相似文献   

19.
画家有一个6岁的孙女。6岁的孙女叫婷婷。婷婷也喜爱画画。婷婷画了一只小兔子。画家说:“婷婷,你画的那小兔子不对。”婷婷说:“怎么不对呢?”“兔子有红色的吗?”“兔子怎么会没有红色的呢?”“你见过红色的兔子吗?”“没见过的就没有吗?”“那就不是兔子了。”“不是兔子你怎么说是兔子呢?”画家没话说了。婷婷画了一匹马。画家说:“婷婷,你画的那马不对。”婷婷说:“怎么不对呢?”“马有翅膀吗?”“马没有翅膀。”“那你为什么给马画了翅膀呢?”“我想让马长出翅膀来。”“那就不是马了。”“不是马你怎么说是马呢?”画家又没话说了。婷…  相似文献   

20.
《放风筝》是一篇看图学文。本文向大家展示了一幅生动鲜活的早春儿童生活图画,表现了孩子们健康向上的情趣,以及热爱生活、创造生活、享受生活的良好精神风貌。本课教学的重、难点是理解并体会作者对放风筝过程的描写,感受孩子们放风筝时的喜悦心情。为突破重、难点,可作如下设计:一、借图观察,切入重点,感知画面教学伊始,我们从谈风筝、看画面入手,引导学生通过谈风筝、观察图画想象课文内容,了解主要人物,初步感受放风筝的喜悦心情。可以先让学生观察图画,引导学生根据画面说一说主要的人和物———“我”和哥哥以及我俩的“大蜻蜓”。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