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西柏坡畅想     
秦超 《军事记者》2010,(8):60-62
(一) 有一些地方,总让人魂牵梦萦:有一种精神,会让人热泪盈眶。 西柏坡,普普通通的三个字眼,小学时就从课本里读过它;长大后,在无线广播的电波里、电视镜头的画面里、专家学者的报告里,无数回听到它、看到它。  相似文献   

2.
西柏坡之行     
为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75周年,北京日报社机关党委组织优秀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和党支部书记50余人,7月13日赴西柏坡,参观西柏坡纪念馆、西柏坡中共中央旧址。  相似文献   

3.
忆西柏坡     
李平 《兰台世界》2003,(11):22-22
巍巍太行山麓,滔滔滹沱河畔,历史上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小山村——西柏坡成为名扬中外,人人仰慕的革命圣地。人们熟知在中国人民解放战争中,它曾是党中央所在地,中央领导在这里运筹帷幄,组织指挥了决定中国命运的辽沈、平津、淮海三大战役和百万雄师横渡长江,宣告了国民党政府的  相似文献   

4.
挥别西柏坡     
正六十五年前,乍暖还寒的早春,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村附近的郭苏河沙滩上,一排汽车整装待发,中共中央机关已做好准备,马上就要向北平方向挺进。毛泽东意味深长地将这次迁移比喻为"进京赶考"。其实,迁移对中共中央机关来说并不陌生,仅在解放战争中就相继经历了撤离延安、从晋绥根据地到西柏坡的两次"大搬家"。但1949年3月的这次"大搬家",却意义非凡。告别西柏坡,进驻北平城,这不仅是从农村打进了城市,  相似文献   

5.
回忆西柏坡     
每个人的生活史上都有难忘的几頁。將近十年了,只要想起来,西柏坡的一花一草,一石一木,对于我都还是那么的新鮮,那么的亲切! 西柏坡,曾經是党中央和毛主席在那里领导中国人民决定自己命运的地方。那个庄严的地方,对于我會經是一所極好的学校,一个極好的課堂。在那里,我讀过許多無字的書,上过严格的業务教育的課,也上过深刻的生活的課。 1948年冬天,在西柏坡乔木同志住的小院子里騰出了三个房間,讓我們——新华社编輯部的领导同志和部分编輯共約一,二十八,从附近的陈家峪村搬了过  相似文献   

6.
西柏坡印象     
2010年春节期间我到石家庄探亲,在家人安排下到位于河北省境内的西柏坡游览。之前,我对西柏坡的印象仅限于媒体的介绍,这次能有机会亲眼目睹这一红色圣地的风采,真是一件幸事。  相似文献   

7.
范文杰  范江龙 《档案天地》2007,(5):16-19,15
随着时间的推移,岗南水库蓄水,西柏坡搬迁,地形地貌的变化,知情老人的离世,再加上文学作品的夸张渲染,有的互相传抄,人云亦云,以讹传讹,革命圣地西柏坡留下了许多历史之谜和悬疑,使许多本来清清楚楚的事情也变得模糊起来,弄得扑朔迷离,真假难辨。  相似文献   

8.
1948年9月12日至10月3日,华北新华总分社及华北《人民日报》社大约20名年轻的新闻工作者,组成华北记者团,在当时党中央驻地(河北省现在的平山县西柏坡),接受了一次不寻常的政治和业务训练。党中央和新华总社的好几位负责同志,对他们作了内容广泛的谈话。其中,刘少奇同志《对华北记者团的谈话》,总结了党的新闻工作的基本经验和原则,指出了人民记者的任务和工作方法,成为我党新闻工作的重要文献。 9月初,华北总分社组织一个记者团,准备赴各地采访土改和生产情况。9月8日,总分社决定在记者团下乡之前,先去新华总社学习,主要是学习采访方法。这次去的记者有:杜展潮、吴象、孙宝书、林里、萧航、田流、李千峰、曾文经、陆灏、苏幼  相似文献   

9.
10.
本书以独家内幕材料,叙述了中共怎样从被四面包围中,成功脱险,经历了陕北转战、一分为三、七次激战、八次遇险的风云颠簸,到峰回路转,最后走向胜利的。  相似文献   

11.
毛泽东很早就关注平山了1947年3月31日,当刘少奇和朱德离开他们生活战斗了十多年的陕北,带领中央工委去寻找新的中共中央落脚点的时候,毛泽东说了一句话:“你们到白毛女的故乡去吧。”毛泽东把刘少奇他们指向白毛女的故乡,当然并不是仅仅因为《白毛女》这部戏。虽然在此之前毛泽东并未到过平山,但是他很早就开始通  相似文献   

12.
许帆  庄壁瑛 《大观周刊》2013,(8):154-154
1948年5月,毛泽东同志率领中共中央、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从延安移驻西柏坡.在这里召开了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七届二中全会,自此西柏坡成为重要的革命根据地,同时在这里也产生了伟大的革命精神——西柏坡精神。作为当代大学生党员,我们应该认真的思考西柏坡精神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我们又应该如何将西柏坡精神永远的传承下去?  相似文献   

13.
《中国新闻周刊》2001,(19):70-70
西柏坡位于河北省平山县中部的柏岭上,本来它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山村,但作为中共中央在农村最后一个革命根据地,如今,它已成为一个远近闻名的革命圣地。  相似文献   

14.
革命圣地西柏坡闻名中外.但西柏坡搬迁在全国却鲜为人知.笔曾先后在西柏坡学习工作三次.历时10余年.亲自目睹了搬迁的全过程,几十年过去了.搬迁后的西柏坡已是一番欣欣阳荣之态.追忆当年的搬迁过程.仍令人感慨万千。  相似文献   

15.
一、晋察冀边区1947-1948年出版工作的辉煌经历 1947年3月,中共中央撤离延安之后,决定中央书记处三位书记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继续留在陕北,领导全国的解放战争;另两位书记刘少奇、朱德及部分中央委员组成中央工作委员会,于4月间到达晋察冀边区平山县西柏坡村,进行中央委托的工作。  相似文献   

16.
征程伴坎坷,创业艰难多.要知胜利路,请看西柏坡。 为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省档案局(馆)组织部分人员来到中国革命红色圣地——西柏坡,进行实地学习考察。  相似文献   

17.
1949年3月,党中央离开西柏坡移驻北平。当时长江以南广大地区还没有解放,全国解放战争的硝烟尚未消散,对革命纪念地的保护尚未提上议事日程。中央迁走时,把旧址移交给了建屏县政府。县址与这里相距十几里路,又隔着滹沱河,不便使用,为了充分发挥这几百间房屋建筑的作  相似文献   

18.
肖妍 《中国档案》2012,(10):22-24
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原本是太行山区一个只有七八十户人家的小山村,因1948年5月中共中央的正式移驻,成为中国共产党夺取全国政权前的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见证了"新中国从这里走来"的辉煌历史。选址任何偶然的抉择背后其实都有  相似文献   

19.
革命圣地西柏坡闻名中外,但西柏坡搬迁在全国却鲜为人知,笔者曾先后在西柏坡学习工作三次, 历时10余年,亲自目睹了搬迁的全过程。几十年过去了,搬迁后的西柏坡已是一番欣欣向荣之态,追忆当年的搬迁过程,仍令人感慨万千。  相似文献   

20.
郑健 《军事记者》2007,(8):54-55
西柏坡,一个巨大的磁场,紧紧地、深深地吸引着我,已经多年了。它使我激动,使我感奋,使我自责,也使我自勉。它促我把心里的话,大声地讲出来。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我从南方调到北方。20多年间,或因采访,或应朋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