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大学精神文化相对于大学物质文化而言,是人类在发展大学的实践中所创造的文化观、价值观、文化思想、文化艺术、文化产品,是人类发展大学实践活动的对象化成果,是大学人的精神象征,是大学的精神文化现象。大学的精神文化包括一所大学的知识、信仰、艺术、伦理、道德、法律、甚至是习俗以及作为一所大学成员的人所拥有的其他一切能力和研究习惯。在大学的精神文化中,又可以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通过一定的物质载体如书籍等其他有形物质载体得以记录、表现、保存、传递的文化;另一部分则以思想观念、心理状态等形式存在于大学人的头脑中,表现于…  相似文献   

2.
随着文化软实力在一所大学综合实力竞争中占据着越来越突出的位置,高校和谐物质文化建设显得尤为重要.大学精神作为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高校综合实力的着力点,其在学校建立之初必须通过建筑、环境等载体表现出来,即通常所说的校园文化中的物质文化层面.一所大学如何加快高校中和谐校园物质文化建设进而形成自己的大学精神,对于强化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一、大学文化的导向功能 大学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个层面,其核心集中体现为大学精神。大学的精神文化实际上是一所大学的内隐文化,表现在组织成员共同的价值观念、道德准则和情感气质之中,难以用文字、符号或程序化的组织活动显现于外。大学精神文化构成了大学生存与发展的观念层,包括学校所有成员的群体意识、精神风貌、舆论氛围、心理素质、人生态度、人际关系、价值取向、思维方式、教风学风等。大学文化的导向功能主要就是指大学精神文化方面的作用。利用大学的精神文化,就是用鲜明的主题说话,引导大学生在大学氛围中受教育,在活动中全面发展,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大学文化的导向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4.
大学文化即为大学的精神宪法,是大学在长期发展过程中积淀形成的精神成果和物质成果的总和。作为一所新型的大学,开放大学文化包含着虚拟性、开放性、创新性和多元性等特征。随着开放大学在转型升级道路上的不断探索,开放大学在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的建设也一样充满挑战和期待。  相似文献   

5.
申明 《怀化学院学报》2010,29(1):126-128
大学文化特色,是指一所大学中大学人共同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的体系中所呈现出来的独特个性,这种"独特个性"是为一所大学所独有。其个性通过大学文化空间(校园)、主体(大学人)和内容(以知识和学科、专业为其核心和基础)体现出比较固定的与众不同的独特性和优良性,体现在大学理念和大学精神等大学价值观念上,则表现为大学的精神文化特色;体现在大学各种教学、行政、学生管理制度和奖惩条例、组织架构之中,则构成大学的制度文化特色;体现在大学校园建设的硬件设施之上,则表现为物质形态的文化特色;体现在教学、科研、文化、体育等活动之中,则表现为大学活动文化特色。大学文化特色的内涵非常丰富,体现在大学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活动文化等各个层面上。最主要的是:独到的教育理念和大学精神;独特的校风、学风和浓郁的文化氛围;优良的制度和制度精神;独具特色的校园环境、师资、学科;与众不同的活动文化传统和活动"品牌";良好的社会影响和效果。  相似文献   

6.
为科学建设大学物质文化,打造大学精神,文章在科学诠释大学物质文化内涵的基础上,从物质文化对大学精神的承载与积淀、表现与彰显等方面对大学物质精神化进行了论述,分析了大学物质文化精神化的本质,对促进大学物质文化精神化提出若干设想。  相似文献   

7.
试论校园文化的隐性教育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贵东 《天津教育》2007,(10):14-14
校园文化伴随着一所学校的产生和发展逐步形成。它是一所学校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在学校管理和教育教学实践中形成的特定的物质及精神文化。物质文化是体现精神文化的载体;而精神文化则是校园的核心文化,透射出一所学校特定的人文底蕴。它是校园文化的最高目标,虽无成文,但被其成员共同遵循,并成为得到认知同化的基本行为准则,是校园价值观、  相似文献   

8.
大学文化建设的理性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文化是以大学为载体、通过历届师生传承和创造,为大学所积累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其核心是大学精神。在新形势下,高校应坚持以“人”为中心、紧扣“和谐校园”这一目标,突出文化精神、文化风气、文化组织、文化环境、文化素养等五个建设重点加强大学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9.
正校园文化是以大学组织为载体,以师生为主体所创造产生并经过长期发展形成的较为稳定的价值观念、精神风貌、行为规范、物质建设等要素的总和,具体表现为大学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四个方面。校园文化也是社会文化的一个分支,对整个社会的进步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的内涵建设不一定蕴藏在学校具体的制度和物质要求中,却以深刻而持久的潜在作用,影响着校园人的思想、情感等内心世界,使其形成牢固的道德观念、崇高的思想品质和积  相似文献   

10.
一、大学文化建设的主要内涵 1.大学精神和校风、学风的养成 大学文化包括大学的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环境文化."大学精神"是大学在办学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办学理念和大学人的共同价值追求,是大学文化的精髓、核心,是大学之魂:大学精神反映了学校特有的价值取向,呈现了大学的品格,也是影响和指导大学人的基本信念、基本准则.  相似文献   

11.
基于高等教育层类视角的高职文化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高职文化是高职院校在其办学实践中积淀形成并被全体成员所普遍认同、内化、奉行的精神要义及通过制度架构在主体人和其他实体物上的人文化的成果体现,是表现在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物质文化等层构上的大学文化,是与学术教育类大学文化相区别的职技教育类大学文化.  相似文献   

12.
论大学文化的育人功能及实现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文化是以大学为载体,以大学人为主体的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它是在大学长期办学的实践基础上,所积累、传承和创造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党的十七大提出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为社会文化子系统的大学文化。其重要性也越来越凸显出来。深入挖掘大学文化的功能,积极探索实现其功能的路径和措施,使大学文化的功能特别是育人功  相似文献   

13.
在高校建设中,文化是一所大学的风骨和灵魂,在长期的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大学人的思维、行为和精神境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在生产生活中累积的优秀传统文化,承载着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引入到文化校园的建设中,一方面有利于建设高水平文化校园,一方面有利于寻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新途径。  相似文献   

14.
大学文化的特征表现为,大学文化是"大学人"追求生命之美的文化、追求人生理想的文化、追求真理的文化、崇尚学术的文化.基于教师校本专业发展的大学文化建设应以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不断提升人的生命价值为目标;在内容上,应以精神文化建设为核心,并实现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的有机统一;坚持导向性、激励性、聚合性、继承性和学术性等大学文化建设原则.重庆文理学院的文化建设行动,为新建本科院校教师校本专业发展中的文化建设策略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5.
大学精神与人大精神人类历史上自从有了大学,就有了大学文化,它是围绕大学教育教学活动逐步形成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语言习惯、制度体系、知识符号、建筑风格的集合体。它一般包括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6.
在高校建设中,文化是一所大学的风骨和灵魂,在长期的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大学人的思维、行为和精神境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在生产生活中累积的优秀传统文化,承载着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引入到文化校园的建设中,一方面有利于建设高水平文化校园,一方面有利于寻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新途径.  相似文献   

17.
正大学文化是依据大学教育教学活动建立起来的价值观念、制度体系、物质特征和行为方式的集合,是在长期办学过程中形成的历史积淀和价值取向,是对大学的总体认知、理想追求和实践探索,具有历史继承性、延续性、稳定性和排他性。以最常见的文化四分说主要包括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和行为文化,四种要素中,以精神文化为灵魂,物质文化为载体,制度文化为保障,行为文化则是大学文化的具体体现[1]。大学因文化这种内在的逻辑力量而超越外部环境的压力  相似文献   

18.
纺织与文明     
纺织伴随着人类文明诞生与发展,纺织品不是一种简单的产品,它满足着人们物质和精神的双重需要,体现了世界不同文化的特征和人们对文化的追求,它的存在形式,发展和变化又与人类其他文化现象相联系,同处于一个文化大系统中从而表现为既是人类文化的产物,又是其表征。  相似文献   

19.
从文化哲学角度看,大学文化主要包括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等三个方面.大学文化建设的主要路向应为:精神文化建设重在彰显特色,增强大学的凝聚力;物质文化重在深化内涵,增强大学的发展力和竞争力;制度文化重在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增强大学发展的保障力.  相似文献   

20.
大学文化建设是由物质、行为、制度、精神不同层面要素组成的系统工程。当前我国大学文化建设存在着重物质轻精神以及官场化、商业化、市井化等不良倾向。坚持四位一体、全员共建,积极凝练大学精神和核心价值,强化制度建设和校风建设,重新铸造大学之魂,是促进大学文化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