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教学古诗《望洞庭》(人教版四年级下册)中“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一句时,我指名一位学生朗读。在读“白银盘里一青螺”时,学生读成了“白玉盘里一青螺”。当时,其他学生都纷纷举手,指出了错误。要在平时,  相似文献   

2.
这节语文课上刘禹锡的《望洞庭》。当讲到“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时,我以抒情的语言述评道:“作者登高远望,皓月银辉之下,洞庭山水愈显青翠,那君山,就像银白色的盘子里放了一只小小的青螺。这个比喻多么准确、形象、生动啊!我们读到这两句——”  相似文献   

3.
"花为什么会开?"一个学生说:"她睡醒了,她想看看太阳。"另一个学生说:"她一伸懒腰,就把花骨朵顶开了。"第三个学生说:"她想和小朋友比一比,看谁最漂亮!"第四个学生说:"她想看看小朋友会不会把它摘走。"第五个学生说:"她也长着耳朵,她想听听小朋友们唱歌。"突然,一个学生站起来问了句:"老师,您说呢?"我想了想说:"花特别懂  相似文献   

4.
秘密,也许应该永远藏在心中。但是那天,妈妈把她藏在心底的秘密告诉了我。"妈,你说我能考上重点高中吗?"正在欣赏音乐的母亲把耳机一摘:"你觉得呢?"看着妈妈的眼睛,我苦笑:"我的感觉说不出来。""其实你行  相似文献   

5.
世上有"鬼""爸爸,您说,这世上有鬼吗?"我放下书,忽然问了一句。爸爸衔着烟,也轻轻地合上书,对我说:"亏你还是优秀少先队员,竟然相信迷信!这世上怎么会有鬼呢?"我眨了眨眼睛,笑着对爸爸说:"嘿嘿,不仅世上有,我家里也有呢!还有两个,一个酒鬼,一个烟鬼。"爸爸看着我的表情,笑了,慢慢地把烟给捻灭了,  相似文献   

6.
"老师,我有个问题,诗人为什么要把西湖和西子放在一句诗里来写?"此时,我刚领着全班同学朗诵完宋代大诗人苏轼写的《饮湖上初晴后雨》的诗句,冷不防的一个提问打断了我的思路。我迅速调整教学思维,决定和孩子们一起来探讨。于是,我"抛"出一句话":谁愿来谈谈你的想法和感受?"教室里鸦雀无声,无人"应招"。我接着又轻轻抛出了一句":可以分别说说西湖和西子嘛。"顿时,教室里举起了无数双小手,他们说:  相似文献   

7.
<正>在一所著名大学里的历史课上,教授正在向来自各国的同学提问:"‘要生存还是要灭亡。’这句名言出自谁之口?"沉寂了半天之后,古田站起来说:"威廉·莎士比亚。""很好,被誉为‘欧洲的良心是指谁?’""罗曼·罗兰。""‘要么给我自由,要么让我死’这句名言最早出自谁之口?""1775年,巴特利克·亨利说的。""很好,那么,‘民有、民治、民享’是谁说的?"  相似文献   

8.
《教育文汇》2012年第7期刊发了一位老师的一篇教学随笔《当学生提出疑问之后》。 当这位老师讲到“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时,有个学生提出疑问:上一句写山水翠,意思是山和水都是翠绿的,可下一句又说湖面像银白色的盘子。这湖水到底是翠绿的还是银白的?这么写前后是不是有矛盾?  相似文献   

9.
望洞庭     
<正>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赏析】这是诗人遥望洞庭湖而写的风景诗,明白如话而意味隽永。第一句从水光月色的交融不分写起,表现湖面的开阔寥远,这应该是日暮时分的景象,天还没黑但月亮已经出来,如果天黑就看不出两者色彩的融合了。第二句用镜子的比喻表现夜晚湖面的平静,因为太阳已落,湖水不反光,像镜子没磨时光泽暗淡的样子。第三句写远望湖中君山翠绿的色彩,这里的"山水"实际只是指山,  相似文献   

10.
余冬梅 《家教世界》2014,(Z2):31-31
<正>设计思路:一天早晨,多多很开心地对身边的小伙伴们说:"我奶奶家的母鸡孵出了四只黄黄的鸡宝宝,好可爱!"其他小朋友很羡慕地问他:"那可孵出小鸭了呢?"多多用很奇怪的眼神看着小伙伴说:"鸡妈妈孵出的宝宝就是小鸡!"小伙伴们你一句,我一句地议论开来:"噢!知道了,那小鸭要鸭妈妈孵出来。""还有哪些动物从蛋壳里孵出来呢?"听着孩子之间的对话,我想起  相似文献   

11.
"像"字和"好像"一词在小学语文课本中经常出现,但并非都表示比喻这种修辞方法。归纳起来,可以分为以下几类:表示比喻1.船头和船稍向上翘起,像挂在天边的新月。(《威尼斯的小艇》)句中的"像"字表示比喻,这句把小艇比作新月,写出了小艇两头翘起的特点。  相似文献   

12.
霍文新 《班主任》2012,(7):36-37
正每次寒假归来,班级都难见"新"气象。因此今年春天开学后我别出心裁,用一枝柳条和一首诗,唤醒了我班学生。班会课上,我拿着几枝柳条走进教室。学生愕然。我把柳条分发给学生传看,问他们手中拿的是什么。学生都说是"柳枝子"。我纠正道:"错了。它已经是柳条了。""这有什么区别?"学生不以  相似文献   

13.
袁诹 《高中生》2011,(28):17
有一句诗让我难忘,其实它只是一个比喻——"生命的天平"。这个比喻出自韩瀚的《重量》:她把带血的头颅,放在生命的天平上,让所有的苟活者,都失去了——重量。这首诗是献给张志新烈士的。我难忘第一次读到它时心灵的震撼。"生命的天平"从此成了我心目中的"天平"。  相似文献   

14.
正不久前,听了一位老师执教的苏教版二下《春雨》一诗的授课。教学流程进行得有条不紊,感悟诗句时.教师紧紧围绕一个问题"你觉得这是一场怎样的雨?"来组织教学。学生的语言也很丰富:"好雨""及时雨""润物的雨""细无声的雨""夜里偷偷来的雨"……可以说学生的想象能力和理解能力都得到了很好的锻炼。从课堂  相似文献   

15.
多年来,我一直在苦苦地追寻语文课堂的质感。 一个秋天,我和学生一起学习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诗《望洞庭》:"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相似文献   

16.
从牙牙学语始,我们就开始接触比喻,可临近小学毕业,学生对比喻的理解仍停留在"把……比作……""用……比喻……"的表层,比喻这一直观、生动,充满想象力的修辞为何会丢失丰富的内在而只剩下形式的骨架?从语用学的角度来看,我们有必要在关注比喻的外在形式的同时,关注比喻在表情达意、深化主旨等方面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窗外在喊谁     
正当我们在赏析课文第5段时,一个学生发问:"‘雨,该是一滴湿漓漓的灵魂,窗外在喊谁’中雨在喊‘谁’?"我说:"你认为呢?""我猜是大陆。本文写作于十年前,大陆发生了‘大跃进’‘文革’等事件,这不刚好是所谓的‘鬼雨’吗?"我说:"你的联想能力不错,但如果是这样的话……""老师,我觉得是前一句的‘他’,因为前一句说到‘他’的迷失。如果是大陆的话,应该用另一  相似文献   

18.
谈“喻眼”     
诗有诗服,文有文眼,比喻也该有“喻眼”吧。所渭“喻眼”,是比喻中最富有表现力,最能揭示比喻的主旨和意蕴的关键性词语。它往往是描摹的中心点。透过它,可以透视整个比喻的内在神韵,把握精神实质。如果说“文眼”是篇中之警策,“喻眼”就是句中之精华。假如把“文眼”比作  相似文献   

19.
歉疚     
《同学少年》2012,(8):14-15
你体验过歉疚的滋味吗?我体验过。我想,我不会再让自己对妈妈感到歉疚。"妈,你说我能考上重点高中吗?"正在欣赏音乐的母亲把耳机一摘:"你觉得呢?"看着妈妈的眼睛,我暗自苦笑:"我的感觉,说不出来。""妈妈相信你能行!"妈妈起身从她的书柜中取出一封信,递到了我的手上:"你看看吧,我先去你外婆家了。"我慢慢打开妈妈给我的信:  相似文献   

20.
天色渐渐暗了下来,月亮姐姐化了妆,穿上了高跟鞋,背上包包,急匆匆地上班去了。她刚到山顶,就碰到了正要下班的太阳大哥。月亮姐姐有礼貌地问:"太阳大哥,今天工作累不累啊?"太阳大哥一看是月亮姐姐,就慢条斯理地说:"不累,不累,从早上到傍晚,美丽的景色一幕又一幕,新鲜有趣极了。可惜马上又下班了,所以我不能经常看到这美丽的场景。""是吗?"月亮说,"那你把美丽的场景说给我听听。""清晨,我喜欢那洁净的河水悠悠地流淌着,好像一首绝妙的诗。慢慢地,大街上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