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有趣的墨点     
写在前面:当前儿童中国画的教学存在着以传统国画题材“梅兰菊竹”为主要学习内容、以教师直接示范(师傅传带式)为主要教学方法、以临摹性“抄袭”为主要学习方式的状况。艺术理念传达的单一,带来的弊病是学生难以用中国画丰富而独特的表现手法来自由地表现自己的生活和心中的情感,难以“我手画我心”地大胆地进行艺术的理性创作,难以体现国画表现的个性化和多样性等,只剩下传统国画的审美情趣,而传统的审美情趣、理念与技法手段仅仅是现代儿童中国画教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有趣的墨点》这一节课就是想在这样的一个背景下,试图在儿童中国画…  相似文献   

2.
当前中小学中国画课堂教学仍以“教”为主,未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倡导“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中国画课堂教学能更好地引导中小学生感受中国画的博大精深和艺术魅力。依据“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理论及我国美术课程标准、核心素养的基本理念和要求,采用德尔菲法、层次分析法等方法,构建包含3个一级指标、6个二级指标、22个三级指标为主要内容的中小学中国画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并通过确定各指标的权重,实现对中小学中国画课堂教学评价指标的量化评价。经过对具体教学案例的试测,证明此评价体系具有较高的信度,能比较全面地评价中小学中国画课堂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3.
中国画发展的主要力量为文人阶层,画家追求“平和”,谋求“共存”,促成中国画的发展方式以“继承”为主。油画的发展可谓弯延曲折,从盲目地追随西方名流派技法到不懈地探索独特的艺术理念,近二十多年的艺术追求,使实践者认识到。表达真情实感是把握艺术生命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树立中国画教学以“线”造型的观念,区别于西方的“素描是一切造型基础”的教学观念,是两种不同的艺术思维。以中国画的优秀传统和民族精神为基本内核,融合相关艺术,诸如“线性素描”、民间艺术、书法等,发挥“线性”独立的价值美。以中国画的自身规律制定教学方法、教学计划,进行“线”意识观念的教学实践训练。对中国画教学的发展做不断的思考与探索。  相似文献   

5.
素描作为绘画造型的基础,它从属于西方具象写实性素描的范畴,与中国画造型原则有着一定的差异,因而这种素描不适合于画中国画的人学习。从东西方艺术的对比中可以清楚地看出,西画遵循“艺术摹拟自然”的传统,追求客体的写实与再现,而国画着重印象,崇尚神韵,追求人的心灵意蕴的抒发。中国画既表现客观对象外在之形,更重视主体主观精神的表达,是缘物寄情的意象艺术。在素描教学上必须试行改革,适当吸取素描中有益于国画造型的因素,形成一套具有民族特点的、科学的、完整的“现代中国画写生法”,走出一条中国画素描之路。  相似文献   

6.
南齐谢赫在《古画品录》中提出的“六法”,是品评中国画的理论,自面世以来,一直被尊为评论作品的标准。不仅如此,它还具有广泛意义,它也是指导性很强的学习中国绘画的教程和提纲要领。只要遵循“六法”的法则和艺术规律,循序渐进地学习、创作,勇于实践,就不难跨入艺术殿堂。  相似文献   

7.
“留白”,作为中国画创作艺术手法,营造了画中有画,画外有画的艺术效果,赋予作品无穷的魅力,给鉴赏者留出了想象的一片蓝天,为艺术鉴赏的再创造留下了广阔的空间。课堂教学也是一门综合艺术,恰到好处的留白,不仅有助于教师生动地“授业”,更有助于学生主动地探究——驰骋思想的骏马,用已有的知识和独特的体验去阐释演绎,去“补白”。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适当运用“留白”手法,  相似文献   

8.
“空白”在中国古典艺术中是一个很重要的范畴,以无形写有形,中国画家强调“无笔墨处是最佳笔墨处”。所谓“无笔墨处”就是一幅画的整个构图中的虚空处,而虚空并不是没有。它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画艺术表现力,构成了中国画艺术的一种独特风格,它是创造“空纳万境”的中国绘画审美意趣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9.
中国画的布局即我们通常所说的“构图”,古人谓之为“章法”。东晋大画家顾恺之称为“置陈布势”;南齐美术理论家谢赫在著名的“六法”中曰“经营位置”;唐代张彦远则将“六法”中的“经营位置”称为“画之总要”。这表明布局对中国画创作典型化过程的重要性,它无疑是中国画艺术表现技巧最基本的方面,每位有成就的中国画家在创作作品中进行布局时都是“惨淡经营”。中国画较之西洋绘画艺术在布局上有其特殊性。 一、中国画布局具有主观性和灵活性 中国画与西洋画是二种迥然不同的艺术形式,一般说来中国画讲求以线造型,西洋画讲求明暗造型;中国画写意,西洋画写真;西洋画讲求焦点透视,而中国画讲求散点透视(或移动透视)。这些方面决定了中国画布局形式比西洋画更富有主观、随意和灵活性。现代中国山水画大师张大千先生的《长江万里图》一纸长卷将浩浩万里长江尽收眼底;五代画家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则突破时空限制,将不同时间的各个情节巧妙安排在同一画幅空间,把繁杂的“夜宴”理出一条清晰的线索。上叙二幅作品都是以移动透视的形式表现的。而宋代  相似文献   

10.
自中国绘画理论发展以来,传统中对“繁”“简”二者的论述大多围绕“大道至简”的核心观念及“以简驭繁”的笔墨表现,而繁简二体在中国画单纯艺术表现上的探讨并不多见。笔墨当随时代,对比于传统,当下的中国画创作有了更广袤无垠的思维空间,西学东渐的技术形式及材料的创新让中国画在艺术表现上有了更多的创造表达。然对画面繁简二体的舍与得上,大多画者追求之片面,造成画面形式繁复或是单一,流于“作”地追求繁简之体而无“创”的意蕴体现,失去了中国画的本质内涵。通过对比传统与当代中国画在繁简二体上的舍与得,分析总结当下中国画创作在画面表现上的问题及原因。  相似文献   

11.
中国画教学在成人高等美术教育中占有较大比重,每学年都设有国画课的内容。在成人中国画教学过程中,教学对象与专业的学生不同。他们的专业基础相对较弱,平时专业训练的课时量也较少,对于中国画的欣赏也了解的不多。常常看到学生在好的绘画作品前无奈地摇头说“看不懂”,对某些作品却赞叹“画得真细,跟真的一样”等等,这种现象说明学生平时只注重训练绘画技巧,缺乏对艺术审美感受能力方面的培养。绘画表现内容主要是培养和训练学生的艺术感觉、绘画表现能力、创制能力。其中对艺术感悟,对绘画艺术精神的把握,应是作为素质教育的成…  相似文献   

12.
刘豫东 《山东教育》2004,(26):44-45
中国画的艺术与西方写实的油画相比,它所追求的是虚实相生的意境之美,讲究留有一定空白给人以想象的空间。在艺术领域中我们欣赏“空白”的意犹未尽之美,在教学艺术中同样也有“空白”之美。教学中的“空白”艺术就是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中,不再力图将45分钟都充分利用起来,教师的“讲”大为减少,职能也由“教”转变为“导”,课堂中留下适当的空白,让学生能够独立地、依靠自己的努力做出解释,得到问题的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13.
中国画线描植根于中华民族的族群心理,体现为一种生命气象的符号表达,是一种“道法自然”的中国文化精神的体现。中国人在以线条描绘的艺术实践中形成了线型思维的模式,它构筑了中国画艺术大厦的基本框架。这是中国画的“众有之本,万象之根”,中国画的根本属性就建立在这个“一以贯之”的大道之上。  相似文献   

14.
“以线造型”是中中国画艺术的特质。在中国画艺术中,绘画中的线条不仅袁现外在事物的形,而且被赋予了更深沉的精神性的意味。它一方面来源于画家个性气质的反馈,另一方面也来源于书法性的独特的审美意境。陈子庄的艺术充满了线性意味的特征,其独特的“简”笔绘画。造就了其绘画独特的精神性风貌。以书入画使其绘画充满着书法性意味。而其田因诗话式的意境使其缭画内在的“意味”更为突出。  相似文献   

15.
中国画是我国文化的一种象征,历代来形成了以代表文人士大夫思想感情的“文人画”为主流。中国画中写意画是画家们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它以达意、畅怀为目的。“以线造型”的独特方式决定了它有别于西方艺术客观再现对象的艺术形式。本文从中国画的“造型”特点、历代大师成功的先例、经验及初学者认识“形”的重要性等方面加以论述,深入浅出地阐明了所要表达的观点。  相似文献   

16.
教授风采     
《湖南城市学院学报》2007,28(4):F0002-F0002
曾宪荣,男,汉族,1948年出生,湖南南县人,现任湖南城市学院美术与艺术设计系教授。主要从事文艺理论、艺术美学、绘画技法研究,主讲水彩画技法、绘画色彩、中国画和素描技法理论等课程。主持完成省、厅级科研课题“水彩画技法探索与运用研究”、“中国山水画写生技法研究”、“钢笔风景写生技法研究”等。  相似文献   

17.
在新意识形态和新的审美观念指导下形成的新中国画 ,究竟是什么面貌 ,谁也不能准确地预料 ,但是她仍然姓“中”仍然不同于西画 ,仍然具有新时代精神和中华民族精神 ,仍然在中国画系界限之内 ,具有独特的中国画体系。真理、科学技术可以没有民族界限 ,但艺术会有的 ,任何人不可能把十亿中国人推到一个“绝对的真空世界”给他们一种全新的全世界都喜爱的“世界绘画”。艺术的多样化将长存地域、群体、个人之间 ,艺术观念的差异是消灭不掉的。中国画鲜明的民族特点是不能否定的。仅以中国画论 ,从战国帛画开始 ,经过汉代的停滞、酝酿 ,其间佛教…  相似文献   

18.
中国画强调宏观把握世界,谓之“以大观小”,主张用历史的眼光、全局的眼光、发展的眼光来观察世界。中国画创作可以超越复杂的时空关系,对复杂的客观世界,作概括的自由描绘。以“写意”为特点的中国艺术观、以线为主的中国笔墨观和以“程式”为主的高度意匠等构成中国传统绘画的特点。  相似文献   

19.
笔墨当随时代--对中国画笔墨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画始终遵循着以“笔墨”、“线条”作为主要造型手段,以“传神”作为塑造艺术形象最根本的要求,对于笔墨的认识与把握,实质上是对中国画的认识与把握。然而时代在变,反映生活的艺术形式-笔墨也必须随之改变,首先要改变的是绘画观念和欣赏趣味,其次是由单一的水墨形式向色彩斑斓发展。第三是新工具和新材料的使用,为中国画开辟了无限广阔前无古人的新天地。  相似文献   

20.
青瓷传统的烧制工艺已把制作水平推向臻至完美的程度,主要表现在釉色、造型、装饰等方面。青瓷融合中国画鲜为人知,在实践中创新,融合“似冰”、“如玉”釉色中的中国画装饰有其独特的艺术之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