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中国调查记者的职业意识及行业生态的总体特点如何?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如何影响和改变传统的调查性报道生产方式?以QQ群为代表的即时通讯工具如何推动调查记者群形成网络职业共同体?回答这些问题既需要学者的观察,也需要记者的思考。最近,由"文化繁荣与新媒体发展"上海社会科学创新基地、  相似文献   

2.
<正>如何参与数据新闻?如何使用市民数据服务于社会服务的改善?市民,极客与记者如何配合?看看NBC5,School of Data和Internews的经验。在Beyond crowdsourcing:How to get citizens involved in investigative journalism(众包之上:如何让市民参与到调查新闻之中)的主题演讲中,市民、记者分别站在他们的角度,谈到了这个问题:众包新闻的最新发展以及市民个体如  相似文献   

3.
在《深圳市人民政府新闻发布工作办法》实施一年后,新闻发言人履职状况到底如何?记者在发生重大事件时能否第一时间联系上各部门的新闻发言人?《南方日报》记者就此展开调查,发现大多数发言人在电话那头并非触手可及:政府方面,  相似文献   

4.
在调查性电视栏目中担任出镜记者,担负着艰巨的任务--是质疑者、交流者,也是见证者、验证者.那么身为一名调查性栏目的出镜记者,究竟需要哪些方面的素质?如何才算一名优秀的出镜记者?  相似文献   

5.
调查与排行     
在新闻工作实践中,记者下基层采访的情况如何?本刊的调查显示:记者一个月下基层采访的次数有的多达30次,有的则四五次,一半多的记者有固定的基层联系点,约9成的记者想下基层采访。约半数的记者认为下基层采访没有障碍,另一部分记者认为下基层采访的  相似文献   

6.
石野 《中国记者》2012,(5):55-56
海军陆战队员出身的我,因为将特种兵的侦探技能与新闻记者探求真相的强烈意愿融贯于调查生涯中,也因为本人以暗访的独特采访方式,揭开了一个又一个黑幕,采写了大量有社会影响的揭黑报道,十多年前任《南方都市报》记者时,就被人称作“卧底记者”“打虎记者”.我也曾多次被同行和新闻学子追问:是什么促使你不顾生死多次深入暗访?你是如何从事卧底的?暗访时如何把握是与非、合法与非法的底线?如何进行自我保护而叉能揭开事实真相?  相似文献   

7.
卢义杰 《青年记者》2016,(19):50-52
因为需要严密的逻辑和多样的突破技巧,调查报道是最能激起记者职业热情的报道类型之一.我在以操作调查报道为主的部门工作刚满3年,以我粗浅的认识,调查报道的采访可以概括为两件事:一是找到人,二是让对方说话.如何找到人?依靠各路信息.如何让对方说话?依靠一个正确的角色,并且设法获得对方的信任.  相似文献   

8.
采访是新闻工作者为新闻报道而进行的了解客观情况的活动,它实质上是一种调查研究工作。那么记者如何完成一次高效率的完美的采访,如何提高自己的采访能力呢?笔者认为要做好以下几个基本环节:一、明确报道思想报道思想是新闻单位制定和执行的指导新闻报道的  相似文献   

9.
报道亚运会的中外记者如何抢新闻?如何争时效?又如何废寝忘食?这里,记者写记者、拍记者的几个小镜头,可窥见其点滴。  相似文献   

10.
杨晓白 《青年记者》2008,(16):81-84
记者:灾难的最先应答者 (作者:乔·海特<俄克拉荷马人>执行总编辑,分管特写版、调查报道等,是该报灾难报道小组组长) 你是否曾经第一个到达灾祸现场?你是否曾经把文字或摄影记者派往灾祸现场,而没有清楚地考虑后果?你不是特例.整个世界几乎都把记者看作灾祸惨剧和暴力行为的最先反应者,这包括新闻界对自然灾害,大的事故、恐怖袭击或是犯罪行为的报道.让记者知道如何防止自己和受害者遭受进一步伤害非常重要.对于新闻组织的领导层来说,关心那些为他们工作的人的福利也同样重要.  相似文献   

11.
对不少媒体来说,知名媒介调查机构可谓"熟悉的陌生人".一方面,这些调查机构是媒体日常的合作伙伴,另一方面,也少有媒体人真正了解这些身边人.那么,这些媒介调查机构是如何运作的?运作模式和特点可给媒体哪些启发、借鉴?本刊记者先后走访了慧聪邓白氏、央视市场研究(CTR)和新生代市场研究公司,看看他们在开展调查咨询业务中有什么好经验、好做法--慧聪:立足行业、注重研究  相似文献   

12.
此次调查所提问题如下: 1.你认为一个采访灾难事件的记者,应该做哪些心理准备?具备哪些素质? 2.你认为你和你的同行身上有哪些"英雄品质"和优秀素质值得肯定和颂扬? 3.常采访痛苦场面,常接触悲惨的人和事,这会不会对你的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一般如何进行自我调适? 4.作为较多报道灾难事件的记者,一定经历了比一般记者更多的灾难场面,身在其中,你怎样看待竞争中的一些同仁为完成任务而不顾当事人感受,残酷"挖新闻"这类情况(诸如儿子遇难,家里人担心已近耄耋的长辈不能承受打击而竭力隐瞒,但记者为了抓拍"精彩"照片而故意将噩耗告诉老人)?  相似文献   

13.
记者如何提问,不仅能反映出记者的个人“兴趣”,更能体现出一个记者的职业素养。在美国举行的体操世锦赛上,美国NBC电视台女记者采访奥运会冠军李小鹏时的问题是:“你平时喜欢干点什么?你最好的朋友是谁?拿了冠军之后你的生活会发生怎样的改变?”《洛杉矶时报》记者采访中国体操队总教练黄玉斌时的提问则是:“如果不当教练你最想做什么工作?你的家人对你从事体操运动有抱怨吗?你有孩子吗?”而中国记者提问起来紧皱眉头:“中国队的失误为什么会这么多?我们为什么会落后美国队两分多?赛前准备会你对队员讲了些什么?”更有中国记者问黄玉斌:…  相似文献   

14.
宋万林 《青年记者》2012,(24):54-55
常有年轻记者和新闻专业学生问我做新闻①之道:怎样才能把新闻做好?怎样才能成为优秀记者?怎样才能发现、抓到好新闻?怎样才能使新闻报道客观、公正……也有当了多年记者的"老记"们对上述问题仍感困惑,不知道如何做新闻。我也常常这样回答:沉下心来,好好研究一下哲学中的辩证  相似文献   

15.
中国记者:您在记者生涯中一直很重视调查研究,并且因此写出了很多有反响的稿件.您最早是怎样意识到新闻调查研究的意义的呢?  相似文献   

16.
新闻调查是这些年较为时兴的一种报道形式。它的调查方式有公开与不公开之分,不公开的新闻调查,运用得不当就极易伤害调查对象。 浙江有一家电视台为了调查杭州、宁波、上海三城市的市民文明程度,记者们采用的方法是:将准备好的一些信件故意扔在这三座城市的车站、繁华街道等地,看看是否有人会把它拾起来?是否会拆开偷看?是否会主动把它塞进信箱?当有人捡起信后,盯梢的记者便紧紧跟随。一旦有人私拆信件,记者便  相似文献   

17.
主持人的话:在媒介环境发生深刻变革的今天,传播技术不断发展,传播速度不断加快,但蹲点调研、沉淀思考仍是记者写出好报道所必需的.如何增强“四力”?如何深挖新闻真相?大众日报的五位记者针对这些问题展开了讨论,提供了一系列有价值的思考.  相似文献   

18.
记者下基层采访是新闻报道实现三贴近的重要保障,是新闻工作者了解国情、认识社会、成长成才的重要途径。在新闻工作实践中,记者下基层采访的情况如何?本刊设计了一份调查问卷在问卷星网站发布,参与填写问卷者的身份限定为记者,截至2010年12月27日,共收到有效答卷46份。下为调查结果。  相似文献   

19.
第八个记者节过后,记者职业的"围城现象"成为新闻业界的热点话题之一.沸沸扬扬的讨论过后,笔者不禁开始思考以下几个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围城"现象?当代记者的职业状况到底如何呢?抱着怎样的人生价值观和职业态度才能面对记者这个职业?本文将从行外和行内两个角度对记者的职业状况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改善记者职业状况的相关办法.  相似文献   

20.
地方媒体记者写作重大典型常常碰到几大难题:事迹大量堆砌,以什么线索来架构?感人场景很多,以什么标准来取舍?众多媒体同场竞技,如何出奇制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