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钟嵘的诗学思想突破了儒家的诗学传统,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诗歌理论主张,从而扭转了先秦两汉以来的诗学思潮,使古代诗学发生了转折性变化。钟嵘对儒家诗学传统的突破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对儒家诗学原则的突破;二是对儒家诗学方法的突破;三是对儒家诗体观的突破。  相似文献   

2.
王船山对我国儒家正统诗学与审美诗学理论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和总结,对我国古典诗学与古典美学具有重要贡献.他的"诗教"观泾渭分明,妍媸并存.  相似文献   

3.
"雅"是中国诗学审美范畴,其审美内涵在先秦文化的土壤里诞生,与儒家诗学之教化观念存在密切联系。"诗教"是儒家诗学理论的重要概念,指诗的教化作用和社会功能。儒家学者从《诗经》的性质、内容、社会功用等总结出的一套文学主张,诸如教化意义、讽谏作用等,在文学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内化为"雅"文学之评判标准。"雅"之审美内涵具有鲜明的儒家伦理道德意识。  相似文献   

4.
儒家诗学话语是中国古代三种主要的话语形态 ,也是主流话语 ,它对中国古代诗学的意义生成、言说方式、诗学文本形态具有重大的影响 ,这一切又源于儒家对语言和言语的认识。如此重大的问题 ,但迄今为止却未见有人对此做出专门的分析。因此 ,应从儒家元典 (即通常所谓“十三经”)中仔细耙疏儒家元典对语言和言说的基本材料 ,并以 2 0世纪以来西方学界对语言的论述为参照 ,就儒家元典关于语言和言语的价值及地位、言说原则、言说方式进行必要的分析  相似文献   

5.
由汉儒建立起来的儒家诗教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一个诗学体系不断优化组合的过程。明末清初钱谦益的诗学理论即为其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其审美情感的理论剔除了功利主义的教化论,对"发乎情,止乎礼义"、"温柔敦厚"等传统理论作了新的阐发,以道佛释儒亦为其较突出的理论模态。  相似文献   

6.
《太原大学学报》2017,(1):42-46
明清之际是儒家诗学体系由解构到重构的重要时期,在描述晚明公安、竟陵等对传统儒家诗学的解构以及清初顾、黄、王等遗民诗人和钱、吴等贰臣诗人对儒家诗学体系的重构的历史轨迹的基础上,回顾了学术界对明末清初诗学研究的状况,充分肯定了已有成绩,也指出了存在的不足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7.
"言意之辨"是中国古典诗学的核心观念和本体理论,在承继前人的基础上,杨万里进一步明晰地加以发展与丰富,将言与意的辩证关系推进到一个崭新的境界,这种言意观契合了中国诗学特质。通过对于"味外之味"的阐释,诚斋诗学融会了儒家诗教与审美超越两个维度,并通过主体精神的渗入实现二者的圆活通达。  相似文献   

8.
从文化适应与文化冲突交叉的视角,透视了中国儒学对日本文化思想的影响:论述了日本文化对中国儒学的接受机制、选择形式及其在各个历史阶段的动态表现;说明了日本文化在接受中国儒学的过程中,对中国儒学的“接受/悖离”的二元现象;着重分析了日本诗学对中国儒家诗学从全盘引进到批判汲收的变化过程。  相似文献   

9.
作为中国文学滥觞的《诗经》,在传统的儒家阐释中,形成了“诗言志”的诗学观。作为传统文.艺批评的主流话语,“诗言志”的诗学观过分强调《诗经》的社会功能,重政教;淡化《诗经》的文艺特质,忽视其审美的诗学观,这种诗学观在早期也经历了由嬗变到定型的过程。  相似文献   

10.
“风骨”为中国传统诗学重要范畴。在 2 0世纪传统诗学研究中 ,它成为研究最多 ,但也是意见最为分歧的一个诗学范畴。“风骨”不仅是一种文学风格 ,更是一种诗学精神 ,即儒家所提倡的刚健中正的诗学精神。其文化根源不仅在相术 ,更在于儒家所倡导的刚健中正的人格。据研究可知 ,刘勰的“风骨”论直接受惠于儒家元典  相似文献   

11.
教材作为一种大众传播媒介,其独特的个性优势使得新诗在其中的传播具有广泛的影响与前景。文章以苏州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最新小学语文教材为例,从早期诗歌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的角度,对其中的诗歌编排尤其是对新诗的传播现状进行分析,认为小学语文教材应重新为孩子建造一座幸福的诗歌花园,为孩子们传播一种具有穿透力的、活活泼泼的诗歌,让孩子们体验一种关怀他们当下生长状态、情感萌动、心灵秘密的诗歌。  相似文献   

12.
赵翼论杜诗     
赵翼对杜甫推崇有加,这与其诗学观点分不开的,赵翼认为,杜诗之“神功”在于创新,即在于“创前未有”。这是杜诗特质之所在,也是杜诗“传后无穷”、千古流芳的根本原因之所在。赵翼论杜诗常在比较中见特色。  相似文献   

13.
赵翼论杜诗     
赵翼对杜甫推崇有加,这与其诗学观点分不开的,赵翼认为,杜诗之“神功”在于创新,即在于“创前未有”。这是杜诗特质之所在,也是杜诗“传后无穷”、千古流芳的根本原因之所在。赵翼论杜诗常在比较中见特色。  相似文献   

14.
面对“极盛难继”的局面,中唐诗人寻求突破的策略是创新求奇,为其接受鲍照奠定了心理动因。其代表诗人李贺之诗“奇诡”、“瑰丽”,鬼气弥漫,偏嗜乐府,均最能见出其与鲍照之间的渊源关系。  相似文献   

15.
作为爱情诗中的奇葩,英国男怨诗和中国文人闺怨诗从表面上看,分别表达了男子对女子和女子对男子的怨怒斥责,但相当一部分诗作其深层蕴意则是借男子或女子之口发泄诗人对社会弊端的愤懑,感慨自身坎坷.因而诗中"怨"均有所"托","情"皆有所"寄",不失为中西诗歌比较欣赏的一个可参角度.  相似文献   

16.
在王安石的诗集中,人际交往诗歌占有不小的比例。一般说来,这些交流的对象大部分都有姓有名有官职。依据人物的姓名及官职,我们便可以追寻梳理对方的社会地位、生活处境以及与王安石的私人关系,从而做到确切理解诗意,全面了解双方的情感交流。然而在这部分诗题中,也有一些是难以落实具体交流对象的。这些人士或是有姓无名,或是无姓有名,或者是虽然有姓又有官职,但到底是张三还是李四却难以落实。本文对其中一些诗题的疑难姓名和相关人士进行了考证和试探。  相似文献   

17.
古代诗歌分为可以入乐歌唱的诗和单纯作为阅读获取审美愉悦的诗这两种基本形式。歌词本是可以歌唱的诗,然而现代化以来,歌词和诗歌逐渐分离,这种分离非但没有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各自的独立价值,反而为各自的发展带来困境。如何解决这种困境成为了当今文学界和艺术界共同面临的难题。在探索两者的关系和特色的过程中可以看出,歌词和现代诗并不是势同水火的剑拔弩张,而是可以并行不悖的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8.
文章通过戴望舒,李商隐的情诗比较,力图揭示戴望舒诗歌的传统渊源,作为乱世中的苦难诗人,从深层讲,悲苦的末世情怀是戴承继李的内在因素。至于戴望舒情诗的感伤特质,则从他与李难诗人,从深层讲,悲苦的末世情情是戴承继李的内在因素。至于戴望舒情诗的感伤物质,则从他与李商隐相似的爱情观和情诗氛围的营构得以体现,其区别则在情感和情绪分别成为李,戴表现的不同侧重点,另外,由于他们客观上面临着查相同的艺术上的反判任务,因而导致俩人对含蓄诗美的追求,其结果是造成他们情诗艺象的多义性,略有不同的是,李商隐爱用典,而戴望舒偏爱传统意象。  相似文献   

19.
在苏轼现存的诗作中,有不少是描述生产劳动、农民生活状况以及农村乡风民俗的篇章。苏轼把对农民的热爱都倾注于自己的诗篇里,描述他们的辛勤劳作和丰收喜悦,同时也指出他们的不幸与痛苦,这些都体现了苏轼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关怀。苏轼的归隐思想在其诗作中亦多有反映。  相似文献   

20.
象征主义诗人李金发与波德莱尔在他们的诗歌中均表现出忧郁这一重要特征。两位诗人都运用了最具代表性的意象——“死亡”来表现他们的忧郁情结。李金发写死亡,可以清晰感到他的忧郁,他是站在个人的立场来表现个人的忧郁情感;波德莱尔是自然地诉说着死亡,与人们交流着死亡的经验,他诗歌中的忧郁充满思辨和哲理,是一种时代的批判。他们诗歌中的忧郁情结都是他们身世经历的一种显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