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道德灌输忽视了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和个性,脱离受教育者的道德生活和道德实践,造成了道德教育的低效.道德教育要实现自身的变革,应从灌输走向对话.道德对话具有自身的优势和当代价值,具有平等性、理解性、生成性和建构性的特点,它能够使受教育者积极主动地建构自身的精神世界和道德世界.要实现道德教育的转型,要确立主体性道德教育思想,实现道德价值观念的转变以及思维方式的变革,从灌输走向对话是道德教育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2.
论道德灌输     
反对传统的道德灌输是当代西方道德教育的核心问题,其中确实包含了许多合理的因素,但相对主义的价值基础却又把其推向极端。我们所检讨的灌输是教条式的、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而不是科学意义上的灌输方式,更与马克思主义的灌输理论是有原则区别的。道德灌输要坚持适度知识灌输与道德能力培养相结合,突出主体性道德教育。  相似文献   

3.
当代学校道德教育的范式转换与路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当代学校道德教育正处于从灌输范式向学习范式转变的门槛上,一种生态型的道德教育形态正初露端倪。道德学习论是完成这一转换的启蒙者,它赋予了道德学习的内容、起点、主体、状态和方式以全新的意蕴,催生着生态型道德教育形态在道德教育实践中扑土、生根。道德学习论始于对灌输论的回眸和澄明,它既要从灌输论中汲取营养,又要奋力重建自己的理论支点。诉诸直觉,培育关怀,倡导元学习,珍视不确定性,构建道德文化生态是道德学习论思考道德教育、创新道德教育理念的新范式。  相似文献   

4.
论道德灌输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如何正确地认识道德教育的灌输性问题,是关系道德教育科学定位的重大理论问题,本文就此作一些讨论。道德灌输究竟是道德教育的原则性问题还是方法性问题?实际上人们在肯定或否定道德灌输的时候对这个问题常常是含糊不清的,理论上的含糊不清,造成了人们在实践中各执一端的片面性。倾向于把道德灌输作为道德教育原则的人,强调道德灌输的绝对性,但他们无法回应新时代提出的问题;倾向于把道德灌输作为道德教育方法的人,强调道德灌输的无效性,但最后却可能是“无道德的道德教育”。事实上,如果道德灌输是道德教育的原则,那么否定灌输…  相似文献   

5.
道德灌输越来越不适应现代公民道德教育的需要,存在诸多的问题。但在道德教育中,灌输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应正确理解和改良灌输,使其在道德教育中充分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6.
对道德灌输的批判和对无灌输道德教育理论的构建,构成了20世纪西方道德教育的理论生态,移植与反思成为近年来国内对无灌输道德教育研究的主要观点。对无灌输道德教育的研究应坚持“两点论”,弃其局限性,扬其合理性,将之吸纳到道德灌输理论中,丰富灌输理论的内涵。  相似文献   

7.
新形势下的高校道德教育,必须重新阐释道德灌输的含义,重新认识道德灌输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同时应引入对话机制,并在社会实践(包括道德实践)中体现和巩固道德教育的成果。  相似文献   

8.
面对有主体意识的学生,以往传统的灌输、压制使他们顺从的道德教育模式显然已经失去了可能性.由于道德本身蕴涵着人性关怀,道德教育从根本上说就是要弘扬人性.道德教育注重人性关怀,不仅是一个理念问题,而是本质问题.只有在道德教育中充分凸现人性关怀的情意,才会使道德教育呈现人性美、展示人性美、弘扬人性美,才能使道德教育从干巴巴的道德规范知识和空洞的道德劝导上升到对人的全面发展和生命意义的探求.  相似文献   

9.
论道德教育及其模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前我国道德教育中存在着道德教育与德育概念混同,注重道德知识灌输,缺乏道德实践等问题。优化道德教育环境,建立道德调控机制,改革学校德育方式,培养道德生活主体的道德教育模式,对我国现阶段的道德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杨启华 《教育探索》2008,(12):98-100
从德育所具有社会性功能与个体性功能角度分析,道德灌输既有合理性,也存在不合理性。道德教育中的灌输与反灌输处于不断协调之中。为兼顾德育的社会性功能与个体性功能,避免灌输与反灌输之间的争端,应该力求做到道德教育的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道德教育的适应与超越目标的统一。道德教育的个体性功能更为根本。道德灌输只有在不违背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与发展需要的前提下才是合理的。  相似文献   

11.
休谟对道德导源于情感的论证以及对同情的内涵的创造性解读,对学校道德教育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目前我国学校道德教育中普遍存在着重道德知识的传授而轻道德情感培育的倾向,具体表现在道德教育的课程化、课程内容的知识化、教育方法的灌输化等方面。这种倾向的认识论根源就在于混淆了理性和道德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主体性道德人格教育:概念与特征   总被引:46,自引:0,他引:46  
无视个体主体性是学校道德教育实效低下的重要原因之一。不利于学生主体性道德人格形成的教育突出地表现为教育与生活的脱节,其典型表现为没有能够将有争议的问题、尖锐的社会矛盾、敏感的价值问题以及教师个人真实的想法在教学中展示给学生。主体性道德人格教育力图标识这样一个方向:即个体人格尊严的确立和对个人自主选择的尊重,既是道德教育的目标,也是道德教育得以有效进行的前提。道德教育应以学生主体性道德人格的确立为目标,拒斥强制、灌输和惩罚,实现向主体性道德人格教育的转向,使道德教育,进而使整个教育获得与时代精神相一致的品性与意蕴  相似文献   

13.
造成当前道德教育困境的因素很多。道德教育自身存在着反道德的现象:无视人生意义的规范化道德教育;无视儿童存在的成人化道德教育;无视人的主体性的强制灌输;无视德育方向性的放任主义;扭曲学生身心的道德规训等。我们必须对其批判,回归道德的道德教育。  相似文献   

14.
没有灌输的道德教育何以可能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道德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一书的目的是要树立一种道德教育的理念和方法论--没有灌输的道德教育,为此,该书的作者在对道德、道德教育和灌输等基本概念进行语义分析的前提下,在批判并综合几种作者认为有借鉴意义的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整合性的道德教育理论与实践模式.无论是对于我国道德教育的理论还是实践,该书都是很有启发意义的.  相似文献   

15.
青少年道德认同的培养是思想道德建设中的一个重要课题。道德认同的培养应注意的误区有社会功效和个体的分离、道德问题法律化、单纯地强制灌输道德规范、忽视层次性、拒绝次道德等方面。我们要通过道德教育和培养,使道德认同成为青少年发自内心的认同,成为他们一种理性的、思想的自觉。  相似文献   

16.
道德的道德教育:学校德育的伦理回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学校德育中存在着大量“非道德”和“不道德”因素。“非道德”的道德教育主要表现为非道德因素对道德的渗透、异化,甚至是直接取代;“不道德”的道德教育主要表现为有违道德基本精神的道德灌输和悖离道德基本原则的道德欺骗。“非道德”和“不道德”的遗德教育容易模糊德育的内涵和外延。引发学生的逆反、戒备和敌视心理,不利于学校德育的有效开展。确立道德的道德教育观念,让道德教育回归到道德的范畴之内,以合乎道德的方式进行道德教育,有利于提高学校德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7.
道德教育中反道德现象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造成当前道德教育困境的因素很多.道德教育自身存在着反道德的现象:无视人生意义的规范化道德教育;无视儿童存在的成人化道德教育;无视人的主体性的强制灌输;无视德育方向性的放任主义;扭曲学生身心的道德规训等.我们必须对其批判,回归道德的道德教育.  相似文献   

18.
道德教育应该是具有道德性的教育。道德教育的目标不应约化为“培养受教育者良好的行为习惯”。社会控制、社会约束不是道德教育的唯一追求。“灌输”是一种缺乏道德品性的教育方法。  相似文献   

19.
张铖 《教育与职业》2012,(17):37-38
当前部分大学生的道德素质存在比较严重的问题,主要表现为知行不一、道德价值观念模糊、道德责任感弱、自主性强、自律性差,这些道德素质问题存在的根源是道德养成教育的缺失。文章分析了当代大学生道德素质存在的问题,提出道德灌输法的必要性和局限性,指出大学生道德教育需注重养成教育法。  相似文献   

20.
道德灌输妨碍或阻止了个体自主地进行理智思考和判断,并造成了道德无思及道德冷漠的后果。真正的道德教育应该引导学生过一种有思的道德生活.承认个体独有的学习能力,引导学生独立地进行价值探询与价值思考,从而避免道德灌输所带来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