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如今报刊上,造假或谓之为"摆拍""启发""加工"过的新闻图片日趋增多. 2006年8月7日,世界新闻摄影界发生了一件大事:路透社郑重宣布撤回先前发布的920多张新闻图片.为什么?因为一个名叫阿德南·哈吉的黎巴嫩自由摄影记者,向路透社提供的图片发表后遭人举报造假,并被证实.  相似文献   

2.
路透社是世界五大通讯社之一,资历深,牌子老,业务范围广。然而,在新闻图片方面,路透社过去却有求于美国的合众国际社。最近,路透社摆脱了这种束缚,单方面中止了与合众国际社签订的关于由合众国际让向路透社提供新闻图片的合同,开始自采美国新闻图片。路透社的这一举动,导致了英美两大世界性通讯社间的一场合同纠纷。今年2月16日,路透社将取消图片合同的决定在电话里通知了合众国际社社长艾尔·布兰博士。2月  相似文献   

3.
关于西方主流媒体(主要指美英的主流媒体)对待虚假新闻,国内新闻界有一种流行的观点,就是其十分重视虚假新闻的防范和处理.表现是,一方面通过高标准的道德规范和详尽具体的采编规范来防范虚假新闻的产生;另一方面,通过严厉的惩戒来严惩造假者,造假者往往或被开除或者引咎辞职,有时包括总编等在内的媒体高层也要引咎辞职.典型的案例如《纽约时报》对杰森·布莱尔造假事件的处理,CBS对布什服役记录报道丑闻的处理,路透社对阿德南·哈吉图片造假的处理.然而,事实并不尽然,就像一枚硬币,它还有另一面.  相似文献   

4.
袁德渠 《新闻传播》2010,(6):111-112
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图片造假成为传媒界的痼疾。“周老虎”现形暴露出新闻图片生产领域存在严重弊端,本文通过分析新闻图片造假的类型及根源.探寻新闻图片打假的方法与途径。  相似文献   

5.
《新闻实践》2005,(10):59-59
9月9日,中国经济信息社副社长梁相斌(右)与路透社北亚地区媒体业务总监何洁珠正式签署了代理路透社新闻图片协议。这是路透社154年历史上,第一次在中国法律的框架下签署的对外合作协议。新华社将按照有关规定对签约的外国通讯社的新闻图片进行剪辑和翻译。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数字化摄影技术及图像处理技术越来越普遍地融入到新闻摄影之中,极大地提高了新闻图片报道的时效性,然而不可讳言,日益普及的数字技术也为新闻图片的造假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可以说.新闻图片的真实性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威胁.那么如何维护新闻图片的真实性,就成为目前新闻媒体急需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路透社是世界五大通讯社之一,资历深,牌子老,业务范围广。然而,在新闻图片方面,路透社过去却有求于美国的合众国际社。最近,路透社摆脱了这种束缚,单方面中止  相似文献   

8.
视觉传播是数字时代大背景下的核心力量,新闻图片对用户有着强大的吸引力.本文以当今新闻摄影造假现象为出发点,对产生造假现象的原因进行全面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9.
数字时代新闻图片后期造假盛行 在今天的数字化时代,当我们享受着数字化的方便快捷时,"PS"后期也成为摄影术发展的时代特征.方便快捷、天衣无缝的后期制作,也给一直以真实客观拍摄现场为宗旨的新闻摄影带来了危机.后期制作已经超过前期摆拍,成为"假照片"的最大推手.  相似文献   

10.
媒介形态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变得逐渐多元,多感官并用,尤其是对视觉感官的强调,为这个时代打上了"读图""注意力指向"等标签。文章将视角放置在新闻图片的生产领域,围绕新闻图片的真实性问题,分别从"叙述主体性""表现手法""图文权重关系"处理等3个方面,来探讨新闻摄影记者在数字媒体时代新兴技术与新型媒体的影响之下,所面临的新的问题与挑战。  相似文献   

11.
<正>数码影像技术的高速发展,对从事新闻传播的图片编辑来说无论在工作方式还是工作理念上都带来强烈冲击,在面对愈演愈烈的数字图片造假问题时,也对图片编辑的工作能力和责任感提出了更大的挑战。一、图片造假的根源及危害数码技术的泛滥、新闻道德缺失、媒体之间的恶性竞争以及主管部门监管不利是造成新闻照片造假事件频发的主要原因。2004年4月,美国《洛杉矶时报》某记者参选普利策奖的照片被检测出造假,为《洛杉矶时报》带来了不小损  相似文献   

12.
"纸馅包子"、"假虎照""青藏铁路为野生动物开辟生命通道"等因为太不寻常的造假,而成为虚假新闻的代名词.那么作为新闻记者,如何使用手中这支笔,做一名真话实说的记者呢?  相似文献   

13.
新闻摄影的真实性是这些年来同行们和广大读者常议的话题。数码时代的发展和摄影技术的不断进步,给当今新闻摄影带来了极大的便利,然而,在高时效性的同时,也为新闻图片造假提供了有利条件,加上少数作者功利心重,新闻道德意识淡薄,缺乏学习和钻研精神等,至使新闻图片造假现象时有发生。坚持新闻图片完全真实是永恒不变的原则,必须要做到真人真事,而且要求做到画面的自然、生动、鲜活、准确。  相似文献   

14.
参加IPTC北京年会的路透社资深技术经理、高级技术专家Dave Compton先生4月3日在新华社的技术研讨会上,首先介绍了世界最大的新闻集团汤姆森路透集团目前的新闻业务,成立于150年前的路透社目前在遍布131个国家以及196个子地区拥有2400名记者,路透社采用文字、图片、视频和图表等多种媒体形式供稿,  相似文献   

15.
正2020年5月7日,国家新闻出版署门户网站(www.nppa.gov.cn)上线试运行。试运行的国家新闻出版署门户网站首页设有"要闻信息""图片新闻""通知公示"等栏目。在"要闻信息"栏目下,汇集了《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在京举行首次审议著作权法修正案草案》等近期行  相似文献   

16.
7月19日,一则"美联社造假新闻照片夸大西安暴雨"的新闻引起众多网民关注。新闻称:美联社7月15日在不经意间刊登了一张有意夸大中国陕西省西安市区水灾的新闻照片,后经确认此图片经过电脑处理(见图一)。16日,美联社通知各合作单位将此图片撤销,并对提供照片的摄影记者给予"开除"的处罚。某媒体戏称:美联社"人工降雨",制造洪水猛兽。由此,数字时代新闻摄影的真实性问题重新凸显出来。  相似文献   

17.
在当今读图时代,读者打开一张报纸。吸引他们眼球的,常常是图片新闻;读者首先选择的,也常常是图片新闻。读者对图片新闻的重视和喜爱越来越强烈。如何提供高质量的图片新闻.满足读者对图片新闻的阅读需求。成为摄影人、特别是军事新闻摄影人的不懈追求。数码时代的到来,在速度和内存等技术为我们带来诸多便捷。使我们可以边拍边传的同时,也使图片新闻的造假变得越来越容易。  相似文献   

18.
三、远离偏见 如果不能远离偏见,那么路透社就不成为路透社了.我们是"无国别"的新闻机构,我们的编辑室欢迎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但是我们要求所有的员工把他们的国别和政治放在路透社门外.这种中立是我们新闻品牌的特点,使得我们能够从事件、冲突、争论的各个方面进行报道,除了准确、公正的报道之外,没有任何议程.  相似文献   

19.
1990年10月19日,路透社与合众国际社达成妥协,了结了一场长达近半年的官司。1984年6月,合众国际社因经济不景气把新闻图片部的海外部分以576万美元的价格卖给了路透社。当时双方还签订了一项为期10年的协议,决定从1985年1月1日起,路透社向合众国际社提供美国  相似文献   

20.
宣琦 《军事记者》2011,(9):57-57
7月8日,中央电视台报道了网上流传的“北京暴雨七景”图片中竟有3张造假,“忽悠”了网民,再次引发网上对虚假新闻图片的热议,引起人们对网络信息公信力和诚信度的质疑。在互联网图片信息泛滥、虚假新闻图片频发的今天,也给网上军事新闻图片带来新的挑战,必须高度重视、积极应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