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学文摘     
“遮阴”≠“遮荫”《高大的皂荚树》(小语八册)中,先后出现了“荫盖”和“遮阴”.两个词语之中没有把“遮阴”写成“遮荫”,显然“阴”和“荫”不能通用.据《辞海》载:“荫,树阴.引申为遮蔽.”课文中“荫盖住”的“荫”是遮蔽的意思,作动词.“遮荫”一词,《辞海”中明确解释为“植物栽培上设置的荫棚或遮蔽物,以降低温度、减少蒸发,有利幼苗和植株生长的措施.”那么,“遮阴”又是什么意思呢?这个词重点在于“阴”字.阴,阳光  相似文献   

2.
现行初中语文教材《醉翁亭记》中“佳木秀而繁阴”句,编者注释为“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一片浓郁的绿荫”。广西民族出版社1986年出版的《中学古诗文对照注译》则明确指出该句中的“阴”与“荫”通假。(第190页)笔者以为,“绿荫”乃“绿阴”之误。1985年12月27日国家语委、国家教委、广播电视部联合审定公布的《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规定:“荫”统读 yìn,并特别指出:“树荫”应作“树阴”,“林荫道”应作“林阴道”。据此,“荫”已不再是异读词,多音现象已不复存在。“荫”的原异读音 yīn由“阴”取而代之。“荫”“阴”分工后,“荫”有三种用法:①用作形容词,如“这屋子很荫”(即指凉而潮);②用作动词,如“封妻荫子”;③用作动词语素,如“荫庇”。由  相似文献   

3.
去年下学期,余见大孙子所读小学第三册《语文》17课中的“绿树成阴”,认为是“绿树成荫”之误,遂写了个便条告知孙子的语文老师周异春小姐。周老师很认真,她回条子说《新华字典》上就是这个字,没错。在我几十年的印象中,树木遮住阳光所形成的阴影应当是“荫”,怎么会是无草木的“阴”,这激起了我要查查语文工具书的兴致。《康熙字典》、《古汉语大词典》上说,荫通“阴”,但“树阴、林阴”可否写成“树荫、林荫”,众说纷纭。《别字辨析》上说:“‘阴’、‘荫’都可以指阳光不到的地方和景况,如‘树阴’也可写成‘树荫’。但‘…  相似文献   

4.
日常生活中,将“阴”误写作“荫”的现象屡见不鲜。究其原因,多是因为不了解“荫”已由多音字改为一个字音的统读字造成的。1985年12月27日国家语委、国家教委和广播电视部联合公布的《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审定“荫”字取消了阴平的读音,统读去声。并指出“树荫”应为“树阴”,“林荫道”应为“林阴道”,也就是说,“荫”已不再是多音字了。  相似文献   

5.
1985年12月,国家语委、国家教委、广电部联合发布的《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以下简称《审音表》)规定“荫”统读yìn,“树荫”、“林荫道”应作“树阴”、“林阴道”。在此之前,1978年版的《现代汉语词典》和1980年版的《新华词典》等辞书都是既收“树阴”、“林阴道”,又收“树荫”“林荫道”。《审音表》的规定一下子把“树荫”、“林荫道”等带有“荫”(yīn)字的词语打入了另册,它们成了不规范的词语。从此以后,辞书因为要遵守《审音表》的规定,在这个问题上就接连不断地出现了自相矛盾的地方。  相似文献   

6.
一张报纸或一本杂志,有时用“树阴”,有时用“树荫”,这种情况经常出现,这说明编者拿不准,对二者的认识还处于混沌状态。荫,原有二读。读yìn时作动词“(树木)遮盖(阳光)”义,如荫覆;还有“封建时代因先世有功而得到封赏或庇护”义,如“封妻荫子”;也作形容词“阴凉潮湿”义,如“地下室太荫了,不能住人”。读yīn时作名词“树下的阴影”义,如“树荫”。当时谁若将“树荫”写作“树阴”,那他就是写了别字。可是,现在谁再用“树荫”,那他就犯了“刻舟求剑”的错误了———1985年12月,国家颁布了《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审音表》规定:“荫”…  相似文献   

7.
2011年5月3日《光明日报》头版头条的醒目标题《绿树成荫花满枝》,其中的“荫”字用错了。“绿树成荫”应为“绿树成阴”。  相似文献   

8.
[求解 ]《小学教学参考》编辑同志 :我是贵刊的忠实读者 ,多年来从贵刊学到不少东西 ,谢谢 !现有两个问题向您请教 :1 “九义”教材六年制第三册的《北京》有 :“北京的街道绿树成阴”。这里的“阴”为什么不用“荫” ?2 第四册“归类识字 (一 )”的第一课中 ,“山清水秀”的“清”为何不用“青” ?衷心感谢您的帮助 ,盼答复。广西邕宁县城关第四小学 李冬霞[回音 ]先说第 2个问题。“山清水秀”也作“山明水秀”“水秀山明”“秀水明山”等 ,是 4字成语。从“山清水秀”的结构看 ,这是个联合结构 ,“山”与“水” ,“清与秀”是一致的 ,…  相似文献   

9.
高中语文新教材第一册《世间最美的坟墓》一文中出现“荫蔽”一词,书下注释为“荫蔽(yin bi)”;在《记念刘和珍君》一文中,也出现“杨荫榆”这一人名。笔者认为:“荫”的正确读音应为“yin”。  相似文献   

10.
什么叫“飞白”陈望道先生在《修辞学发凡》中说:“明知其错故意仿效”的修辞格谓之“飞白”。《聊斋志异》里有一篇《嘉平公子》,说的是嘉平公子外秀内拙,“谕仆帖”上错别字满篇,“花椒”写做,“花菽”,“生姜”写做“生江”,“可恨”写做“可浪”,其妻羞之,写诗一首云:何事可浪? 花菽生江;有婿如此, 不如为娼! 《坚瓠七集》(四)也有一则故事,写一个托庇祖荫做苏州通判的人,将“翁仲”读倣  相似文献   

11.
哪个字规范?     
高中语文课本中有两个句子:“辟出了林阴大道”(第二册《土地》80页)“她有时看见宋淑花和她的女伴们嘻嘻哈哈地在门口树荫下做花边”(第五册《党员登记表》190页)“林阴道”用“阴”,“树荫”用“荫”。哪个字用得规范呢?《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规定:“荫”统读为“yìn”,审掉。yīn”这个读音。并且特意注明:“树荫”、“林荫道”应作“树阴”、“林阴道”。  相似文献   

12.
《语文知识》1993年第3期上,黄炳麟《名家写错别字怎么办?》一文,称李健吾《雨中登泰山》中“我又是骄傲,又是耽心”的“耽心”和叶圣陶《夜》中“大男玩皮地学舌”的“玩皮”,乃名家手下之错别字,应为“担心”、“顽皮”。笔者认为,黄文所指的两例,并不是别字,其理由如次:《汉语大辞典》第6卷921页释“担”音dān时第⑥义项为:用同  相似文献   

13.
在荀子《劝学》中有这么两句:“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其中两个“千里”前面分别用了“致”和“至”。这两个字在山东人民出版社初中语文第1册第1课《劝学》中没有解释,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第3册第10课《劝学》中仅对“致”做了解释:“到达”。  相似文献   

14.
人教社新编高中语文(试验修订本)第一册,有的注释不够妥当,值得商榷;有些常见的文言词语用法不常见,课本又不加注,师生理解比较困难,所以很有必要补充注释。1.《世间最美的坟墓》中的“荫蔽”。课本第51页注③读“荫”为“yīn”,不对,“荫”应读作“yìn”。《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规定,“荫”统读作“yìn”。早在1985年12月国家语委、国家教委、广电部就联合下发了《关于〈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的通知》,明确指出:“文教、出版、广播等部门及全国其他部门、行业所涉及的普通话异读词的读音、标音均以本表为准。”…  相似文献   

15.
《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和九十六回的前半部分,写了三个连续性的故事:《失街亭》、《空城计》、《斩马谡》。简称“失”、“空”、“斩”。关于“失”、“空”、“斩”,很多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发表了颇有见地的意见,但对其中的几个问题,意见颇有分歧,还有进一步探讨的必要。  相似文献   

16.
“四大墨谱”是指明万历年间的《方氏墨谱》、《程氏墨苑》、《方瑞生墨海》和《潘氏墨谱》。 《方氏墨谱》6卷,方于鲁辑,丁云鹏、吴廷羽、俞仲康绘图,黄德时、黄德懋等镌刻,万历十七年(1589年)方氏美荫堂刊本。共收录方于鲁所造名墨图案和造型385式,分国宝、国华、博古、法宝、洪宝、博物六类。雕刻精美,线条细如毫发,纤丽逼真。  相似文献   

17.
“四大墨谱”是指明万历年间的《方氏墨谱》、《程氏墨苑》、《方瑞生墨海》和《潘氏墨谱》。 《方氏墨谱》6卷,方于鲁辑,丁云鹏、吴廷羽、俞仲康绘图,黄德时、黄德懋等镌刻,万历十七年(1589年)方氏美荫堂刊本。共收录方于鲁所造名墨图案和造型385式,分国宝、国华、博古、法宝、洪宝、博物六类。雕刻精美,线条细如毫发,纤丽逼真。  相似文献   

18.
贵刊1988年第二期和第十期上先后刊登了《“和”与“或”》、《“和”不应改为“或”》、《用“和”何错之有?》等三篇文章,对六年制小学教学课本第十册的分数化有限小数的规律(以下简称《规律》)中的“2和5”里的“和”一词应否改为“或”进行了有益的讨论。笔者认为,《规律》的第一层意思的表述中用“2和“5”是错误的,应改为“2或5”;第二层意思的表述中用“2和5”是完全正确  相似文献   

19.
高中语文第三册《阿Q正传》(节选)是鲁迅《阿Q正传》的第七章和第八章。节选中有这样一句,“第一个该死的是小D和赵大爷,还有秀才,还有假洋鬼子,……”在教学中,大部分教师都将“小D”读作“小Di”。其实不然。《阿Q正传》第一次出现“小  相似文献   

20.
高中《语文》第四册附录《容易用错的成语一览表》中说成语“故伎重演”的“伎”常被误作“技”。其实,“故伎重演”和“故技重演”都是正确的。《现代汉语词典》:“[故技]老花招;老手法:-重演。也作故伎。”《汉语大词典》释“故技重演”为:“谓再度玩弄老花招。技,也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