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鲁迅是一个伟大的思想家,同时又是一个有血有肉的平凡人.我们只有把这种伟大和平凡结合起来认识,才能真正走近鲁迅,学习并宏扬鲁迅精神.鲁迅既是一个有血有肉的平凡人,就必然有七情六欲,必然存在自己的嗜好或爱好.通观鲁迅的一生,他平时最大的嗜好或爱好可能就是吸烟、喝酒和读书了.这些嗜好或爱好,有的使他受益非浅(如酷爱读书),有的使他的身体受到伤害(如吸烟),有的却无辜地成为别人攻击的口实(如喝酒).  相似文献   

2.
墨水 《初中生》2007,(10):14-17
公元1881年9月25日,这是一个平凡的日子。然而就在这天,却诞生了一个不平凡的人物——鲁迅。[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读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如同行走于旧时代的街巷,平凡的人物,平凡的故事,都在向你娓娓道来那个年代的人间万象.《藤野先生》是鲁迅为数不多的以人物命名的篇章,也是写老师的,而且是一名日本老师,足以见得藤野先生对鲁迅的影响之大.这篇文章中,作者详写了与先生的交往的几件事,运用了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等多种方法,其目的...  相似文献   

4.
鲁迅的伟大是一种平凡中的伟大,是作为一个生存者和实践者的伟大.他的一生是一个包含苦难与殉道、牺牲与抗争的一个真实与丰富的生命文本.他的创作与他的生命之间恰恰因为始终保持真实和互动的内在联系,才蕴含来自他个人也来自他生活的时代丰富真实的精神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5.
从张爱玲的言论与作品两方面看,她是一位怀抱同情与理解的作家,她写的是平凡之人,并且肯定平凡之人的生态方式与态度.比较地看,鲁迅写的是人生问题,张爱玲写的是人性问题,鲁迅提出了“救救孩子”的主张,张爱玲则没有提出“救救人性”的主张.在张爱玲的温暖之下,体现了女性主义的立场.阅读张爱玲,需要回归正常的感觉能力,而非沉浸在激进状态中体验不到世俗的温暖.  相似文献   

6.
五年制第八册32课《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是鲁迅侄女周晔在鲁迅先生逝世8年后写的一篇纪念文章。作者择取耳闻目睹的有关鲁迅的几件平凡的生活小事,来表现鲁迅“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可贵品质。  相似文献   

7.
卢少伟 《培训与研究》2006,23(10):19-21
鲁迅先生的小说早被名列在“百年经典”的首位,是中国文学史乃至世界文学史上一个空前壮丽,无比奇特的高峰。他的小说写的是平凡的生活,没有离奇的故事,没有引人入胜的情节,却充满了无穷的艺术魅力。这种魅力是从哪里来的呢?本文尝试从几方面探讨鲁迅小说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8.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的作者周晔,是鲁迅先生的亲侄女。要讲与鲁迅在生活中的接触,对鲁迅伟大品格的认识和了解,那可以说她比一般的人都要深刻得多。但要在鲁迅逝世多年之后,写一篇回忆性的文章来颂赞他,表达自己的怀念之情,对文章材料的选取,仍需要缜密的研究。这正是值得我们引导学生探讨和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周晔选入文中的材料,看来都是日常生活中的平凡小事,但它却揭示了一个很好的主题。  相似文献   

9.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十册19课,五年制小学语文第八册32课)是鲁迅先生的侄女周晔在鲁迅逝世8年后写的一篇纪念文章。作者通过记叙鲁迅先生生活中的几件平凡的小事,表现了鲁迅先生对待学习认真严肃,痛恨旧社会,热爱劳动人民的高贵品质。  相似文献   

10.
鲁迅在其小说创作上借鉴了西方小说结构经济、灵便、多样的优点.打破中国传统的章回小说单一的形式,创造了中国现代小说的新形态.鲁迅的小说写的是平凡人的平凡的生活,没有离奇的故事,没有引人人胜的情节,却充满了无穷的艺术魅力.这种魅力是从他对人、对生活的细致入微的描写和对人的内在微妙心理的入木三分的刻画带来的.  相似文献   

11.
中外的许多鲁迅研究者,都十分注重对鲁迅作为历史伟人这一结论的研究,而忽视了他如何成为伟人的过程的探讨,因而忽略了鲁迅的平凡一面,更不愿意正视鲁迅生活中的内在矛盾,即他在“内心炼狱”中挣扎的痛苦。这种只重结论不重过程的研究,不可能看到鲁迅平凡中的伟大,更难接近真实鲁迅的自我本体。因此,笔者拟从鲁迅的“孤独”、“绝望”等几个平凡的则面,探讨其深层内涵以及鲁迅挣脱“内心炼狱”所展示出来的伟大人格力量 (一) 鲁迅孤独的原因和意义。鲁迅孤独感的产生,早在他留学日本期间已初见睨端。那时,他倾心于十九、二十世纪的西欧文学,但并非是单纯出于对当时作品的兴趣,而且是在其中找到了与自己思想共鸣的东西。如在其《外域小说集》中,他只翻译了三篇作品。即安德列耶夫的《漫》和《默》、迦尔洵的《四日》。鲁迅之所以特别看中这三篇作品,因为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他们的悲观情调”。正是这一点,使他们与当时的作家大不相同。如鲁迅当时就说迦尔洵“悲世至深,遂狂易,晚岁为文,尤哀而伤”,又称他为“以一身来担人间苦的小说家“(《外域小说集·序》)并称自己的小说《药》的收束”分明也留着安特莱夫式的阴冷(《且界亭杂文集·二》)。他评价俄国作家阿尔志跋绥夫《工人绥惠略夫》  相似文献   

12.
在《伤逝》的阅读历史中,涓生这样一个平凡、庸俗的人,一直牢牢地掌握着话语权,因为他是所谓的智识者。然而,我们却不能因为子君的形象模糊不清去责备鲁迅的不公,鲁迅是属于整个民族的,他已经为民族的沉疴耗尽了自己所有的心力,况且鲁迅在创作时重视的是内心世界的真实体验,他是按照自我体验优先原则进行创作的;选择涓生这个类似智识者的视角,当然有利于作者反思悲剧产生的主要原因并进行自我反省。  相似文献   

13.
鲁迅先生以他冷峻的语言和深刻的思想在小说里塑造了一个又一个典型的人物形象,不论是那些挣扎在黑暗社会底层的平凡而又不幸的人们,还是眼见得社会吃人的种种现实却无力改变一切的有一定进步思想的清醒者,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孤独,还有这孤独中蕴含的深深的悲凉。那么,鲁迅笔下有哪几种孤独者形象呢?  相似文献   

14.
文章认为藤野先生一生是坎坷的、平凡的;是一位对事业不懈的追求者,对患者负责的态度,令人佩服和敬仰;在鲁迅于仙台学医期间,藤野先生乐于施教、施爱,对鲁迅影响很大。  相似文献   

15.
鲁迅悲剧社会价值在于能揭示造成悲剧的社会原因。鲁迅能从社会环境(社会性)中寻找悲剧之源,具有深刻的批判意义和建设意义。鲁迅作品的艺术价值能在平凡的社会现象中发现不平常的社会真理和艺术形象。  相似文献   

16.
本单元的两篇课文《七根火柴》和《一件小事》都运用了以小见大的手法。即通过平凡的小事来表现有意义的主题。生活是写作的源泉,生活中的事情大多数是平凡的小事,正是这些平凡的小事构成了五彩缤纷的社会生活。鲁迅先生说:“社会上和自然界,森罗万象,任你选择,只要你  相似文献   

17.
契诃夫与鲁迅的小说在总体上有着显而易见的共同点,那就是都具有一种现实主义的创作风格。这种风格在作品中的表现首先就在于他们都以平凡的日常生活与普通的人物事件为主要题材,从平凡的“现实”中去反映生活的本质。在两位作家笔下的人物画廊中,“小人物”的形象是颇为重要的一部分。曾经有人在评论鲁迅时说过:“在同情并怜悯‘小人物’但同  相似文献   

18.
鲁迅小说研究是鲁迅研究中发轫最早、历史最长、成就最大的一项,但鲁迅小说语言研究却不够发达.“中国现代小说在鲁迅手中开始,在鲁迅手中成熟”固然是一个奇迹,中国现代白话文学语言在鲁迅手中开始,在鲁迅手中成熟则是一个更大的奇”  相似文献   

19.
鲁迅小说是中学语文教学中一个很重要的知识点,但我在学生中做了一个简单的调查发现:多数学生对鲁迅作品内蕴的把握并不全面.鲁迅小说是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的完美的统一体,离开任何一方,都可能导致对鲁迅小说的误读.中学语文教学往往偏重于对鲁迅作品内容的解析,对其形式研究却重视不够.……  相似文献   

20.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常用“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来批评那些在工作中得过且过、敷衍塞责的人,这实在是冤枉了那些撞钟的和尚。晨钟暮鼓、诵经拜佛正是和尚的职责,做和尚岂能不撞钟?假如每一个人都能像和尚那样,一丝不苟地尽到自己的职责,我们周围就没有那么多渎职的现象了。把和尚撞钟看成是无所事事,无非是因为撞钟太平凡。但正是在这平凡的工作中,表现出了一种不平凡的精神,那就是“认真”。认真是一切成功者必备的素质和共同的思想特征。鲁迅、李四光、陈景润……这些为国家作出了巨大贡献的人,没有一个对自己的工作是不认真的。诺贝尔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