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张惠民 《历史学习》2006,(12):31-32
回纥为回纥语 uyghur 的音译,其含意是“联合”、“同盟”、“共同辅佐”,原为氏族部落的名称,到唐代成为民族与汗国的名称。回纥原为铁勒的一部,其远祖可推到春秋时期的狄、汉魏时期的丁零。魏晋南北朝时期因为同柔然族的战争,其中一部分于492年往西迁徙至天山一带,分成东西两部。东部铁勒中的一部叫乌纥或乌护,西部铁勒中的一部叫袁纥或韦纥。7世纪初,西突厥处罗可汗对铁勒各部实行残暴统治。605年,处罗可汗袭掠铁勒各部,抢掠财物,杀其氏族首领几百人。铁勒起兵反抗,大败处罗可汗。630年,东突厥汗国灭亡后,回纥从属于薛延陀汗国。646年,唐  相似文献   

2.
一回鹘的部落联盟与回鹘政权的建立回鹘(音hú)原来称回纥(音hé).公元788年(唐德宗贞元四年),回纥首领蔼道曷里禄设弭施合昆迦可汗遣使诸求唐朝允许改为回鹘,取义为"回旋轻捷如鹘".回鹘是铁勒族的一支,是南北朝时期敕勒(即随唐时之铁勒)六氏之一的韦纥氏的后裔.唐初,漠北有九姓铁勒,即回纥、仆固、浑、拔野古、同罗、思结、契苾、拔悉密、葛逻禄;回鹘(回纥)即其中之一.回鹘部落联盟由九个部落组成,即药罗  相似文献   

3.
突厥族     
一突厥族的兴起及突厥汗国的建立突厥是铁勒族的一支.铁勒,即战国秦汉时期的丁零、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敕勒(又名高车).铁勒即敕勒的音转.据突厥人自己说:"九姓铁勒者,吾之同族也."说明突厥是铁勒族的一支.突厥的兴起,约在公元五、六世纪以前.突厥人最初的起源地在准噶尔盆地之北,约在今叶尼塞河上游.后来迁移到高昌(今新疆吐鲁番)的北山(今博格多山).公元五世纪中叶,柔然族征服了高昌,突厥人成为柔然的种族奴隶,被迫迁居于金山(今阿尔泰山)南麓,从事锻铁,为柔然奴隶主政权服役.柔然可汗鄙视他们,称之为  相似文献   

4.
一族别及其势力的成长回纥是唐帝国周边的重要部族之一,散处在今蒙古人民共和国之娑陵水(色楞格河)一带。以游牧为生,逐水草而居。他们的祖先在我国史籍记载里说是匈奴族。如“新唐书”“回纥传”说:“回纥,其先匈奴也。俗多乘高轮车。元魏时亦号高车部,或曰敕勒,讹为铁勒”。魏书则说:“高车盖古赤狄之余种也。初号为狄历,北方以为勑勒,诸夏以为高车……其种有狄氏、表(袁之误)  相似文献   

5.
Uj(K)ur一词的使用有着悠久的历史,约始于公元4世纪末.该词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汉译形式.其涵义和指谓约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最初表示的是部落联合体之意,而并非如通常所说的指部落名称,且使用这一名称的部落联合体还不止一个;至公元8世纪初时,发展为封建世袭制性质的汗国(il,e1,εl)名称;至于将该词用于现代意义上的民族称谓则更晚,约始于1933~1934年间.从构成上看,汉文史籍所称之回纥(即Uj(K)ur),包括"十姓回纥"(On Uj(K)Eur)和"九姓乌护"(Toquz O(K)uz)两大支系,分别由乌古部族(O(K) uz Qεbilisi)内的若干部落所组成.最初,前者分布于色楞格河、土拉河一带;后者则分布于东部天山地区.其王统,在唐开元十五年(727年)以前,属"十姓回纥"支系,其后则转属"九姓乌护"支系.导致其王统更迭的原因便是本文所称的"甘凉之变".此外,本文对史学界所谓"内九族"和"外九部"之说亦进行了辨析,认为该说不能够成立,使用这一组概念,非但于史学研究无益,且易混淆许多史实.  相似文献   

6.
维吾尔族是我国各民族大家庭中较古老的民族之一。汉文史籍称之为;袁纥、韦纥、乌护、乌纥,回纥、回鹘、畏兀儿。这些称谓都是“uj(?)ur”在不同时代的音译。维吾尔族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早在公元八·九世纪就有用突厥文镌刻的文物,如《回纥英武威远毗伽可汗碑》(简称“葛勒可汗碑”或“磨延啜碑”)、《九姓回纥可汗  相似文献   

7.
一回纥的兴起维吾尔族在《旧唐书》中称回纥,它源出突厥语族的铁勒(又名高车)。是我国蒙古草原上的兄弟游牧民族。北魏时期,铁勒的中心驻地在鄂尔浑河流域上游,不久,以乌护氏族为主的部落西迁天山之北,是为西支;以袁纥(又作韦纥)氏族为主的部落则北迁到土拉河以北至色楞格河流域,是为东支。西魏到北周期间(535—581年),以阿尔泰山为中心的突厥人兴起以后,以袁纥为主的东支铁勒人民即处在突厥贵族统治之  相似文献   

8.
U j ur一词的使用有着悠久的历史 ,约始于公元 4世纪末。该词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汉译形式。其涵义和指谓约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 :最初表示的是部落联合体之意 ,而并非如通常所说的指部落名称 ,且使用这一名称的部落联合体还不止一个 ;至公元 8世纪初时 ,发展为封建世袭制性质的汗国 ( il,el,εl)名称 ;至于将该词用于现代意义上的民族称谓则更晚 ,约始于 1933~1934年间。从构成上看 ,汉文史籍所称之回纥 (即 Uj ur) ,包括“十姓回纥”( On Uj ur)和“九姓乌护”( Toquz O uz)两大支系 ,分别由乌古斯部族 ( O uz Qεbilisi)内的若干部落所组成。最初 ,前者分布于色楞格河、土拉河一带 ;后者则分布于东部天山地区。其王统 ,在唐开元十五年 ( 72 7年 )以前 ,属“十姓回纥”支系 ,其后则转属“九姓乌护”支系。导致其王统更迭的原因便是本文所称的“甘凉之变”。此外 ,本文对史学界所谓“内九族”和“外九部”之说亦进行了辨析 ,认为该说不能够成立 ,使用这一组概念 ,非但于史学研究无益 ,且易混淆许多史实  相似文献   

9.
杨德华 《历史学习》2009,(12):21-22
回纥民族,兴起于隋,至唐而强盛,主要活动于我国北方和西北。回纥原为铁勒的一部,在汉时称为丁零,北魏时称为敕勒或高车。北周和隋时处于突厥的控制之下,铁勒不断反抗突  相似文献   

10.
学术界一般都认为,汉魏时期的丁零,十六国北朝时期的高车,隋唐时期的铁勒,系同一民族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称谓。现代论述维吾尔、回纥、铁勒、高车历史的著作,也大都认为高车与铁勒有源流关系。但是应当指出的是在铁勒与高车的关系问题上,学术界并未取得完全一致的看法。一些同志仍然认为高车与铁勒应分别为族,二者  相似文献   

11.
历史上,唐朝与回纥汗国的关系,在政治方面,唐朝册封回纥可汗,在回纥境内设置机构,派遣官吏管辖,驻军防守,回纥汗国隶属于唐朝;在经济方面,绢马贸易、驱马市茶促进了商业贸易的繁荣,绢马贸易又有其深远影响;在文化方面,唐代的汉族文化与回纥文化相互交流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唐朝王室与回纥可汗之间的和亲,加强了各族的内向力.促进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这就是说唐朝与回纥汗国的关系是悠久的而且是非常密切的。  相似文献   

12.
维吾尔族是我国各民族大家庭中较古老的民族之一。汉文史籍称之为:袁纥、韦纥、乌护、乌纥、回纥、回鹘、畏兀儿。这些称谓都是“ujur”在不同时代的音译。维吾尔族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早在公元八、九世纪就有用突厥文镌刻的文物,如《回纥英武威远毗伽可汗碑》(简称“葛勒可汗碑”或“磨延啜碑”)、《九姓回纥可汗碑》和《苏吉碑》等,十世纪以后,维吾尔族人民的文化获得了高度的发展,它不仅在维吾尔族的历史上放出夺目的光彩,即在整个亚洲文化史上也是一个新的表现。这一时期的主要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对S.6551<佛说阿弥陀经讲经文>的写作时代的考察,依据史实指出其写作时代当在公元774年~780年之间(唐代宗时期),正值回纥牟羽可汗(也即登里可汗)执政之时,其作者当是出于唐国与于阗之间的某个西域国人.  相似文献   

14.
由我校蒙古史研究所林幹教授编撰的《突厥与回纥历史论文选集》,最近(1987年底)已由中华书局出版。全书75万字,大32开本,分装上下两册,书价6.35元。这个论文集选录了1919—1981年国内汉文期刊登载的及林教授自撰的突厥与回纥历史的论文计115篇。内容分编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为突厥史论文,包括突厥、东突厥、西突厥、后突厥及突厥的族源——丁零、敕勒(高车)、铁勒等论文;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历史记载为依据,参考阿尔素语,特别是回鹘语。对起源于我国陏、唐时期的铁勒、汉魏时期的丁零、春秋时期的狄、乃至商、周时期的鬼方这几个与维吾尔族历史有关的部族或民族名称的涵义及其相互关系,从音和义等不同角度,进行了分析研究,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16.
《台兹碑铭》的作者吐帕克&#183;阿力普&#183;舒力在该碑铭中说:“回纥可汗登位统治了十年,之后又统治了七十年”。这一过程是属于回纥国。本文在中外学者研究的基础上,对回纥部落的发展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提出了新的见解。  相似文献   

17.
唐代铁勒诸部的内迁吴松弟铁勒为古代北方的重要民族,隋唐时期主要分布在大漠(今蒙古高原大沙漠)以北的广阔地区。部落众多,主要有薛延陀、回鹘(本称回纥,后改名)、拔野古(一译拔野固、拔固)、仆骨(一译仆固)、同罗、浑、契梦(一译契多用)、多览葛、阿跌(一...  相似文献   

18.
据美国《福布斯》杂志网站消息,《福布斯》杂志资深编辑麦克尔·诺尔的文章向读者讲述了可汗学院(Khan Academy)及其创始人孟加拉裔美国人萨尔曼·可汗的故事。可汗学院是一家非营利性教育机构,利用网络进行免费授课,目前开设了关于数学、历史、金融、物理、化学、生物、天文学等科目的内容。可汗学院的免费网上课程在脸谱网上有7000多人注册,在推特上有2900人注册。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杨博文同志的《试论回纥与唐关系的几个问题——和刘戈同志商榷》(载本刊1986年第四期)一文的辩驳。作者认为回纥在“唐朝初年兴起于蒙古草原”,他们曾“帮助唐朝消灭敌对力量突厥,解除了唐朝西北方的边患”。“牟羽可汗要与唐为敌”而“顿莫贺政变……是为了保全回纥本身”,“力争与唐朝保持和平友好关系”。在“突董事件”中张光晟“不分青红皂白,将九百多口人聚而歼之”是“一种残杀”,“应受到谴责”。不同意杨博文同志在这些问题上的相左观点。  相似文献   

20.
回鹘是我国古代北方游牧族之一,其族源可追溯到公元前三世纪的丁零,两晋以后,又称敕勒或铁勒。北魏时,铁勒族的一支袁纥,入隋称韦纥,大业元年(605年),与仆骨、同罗、拔野古等联盟,总称回纥。唐天宝三载(744年),击破东突厥,建立起一个东起兴安岭,西至阿尔泰山,南接中原,北抵色楞格河的庞大汗国。后自请于唐,改称回鹘。唐开成五年(840年),曾雄踞大漠南北的回鹘汗国在天灾人祸的层迭打击下瓦解,部众四散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