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89 毫秒
1.
陈锡健 《新闻窗》2014,(4):112-112
基层是新闻的活水,离基层最近,才能离新闻最近,接通了地气,才能接通新闻采写的灵感。记者只有到一线去,到现场去,才能抓住新闻“活鱼”。  相似文献   

2.
随着现代信息通讯水平的日益提高,手机、网络、QQ、微信等诸多通讯手段层层不穷,这对新闻记者而言是巨大的便利和帮助,而便利的通讯手段也催生了一些记者尤其是年轻记者不务实的采写作风,结合当前各新闻媒体"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作为一名县级基层媒体的年轻记者,我觉得有必要重申脚底板下出新闻的重要性,这是做一名合格记者的出路和秘诀。脚底板下出新闻——新闻界的实践准则脚底板下出新闻是新闻界的一句老话,它道出了新闻  相似文献   

3.
新闻事实是一种客观存在。“脚底板下出新闻”,是说新闻是“跑”出来的,这没错;但记者仅有“跑”的功夫还远远不够。要在跑中发现新闻,捕捉住新闻,心中必须有大局。心中有大局,眼中才有新闻。否则,只能任由新闻从眼皮底下滑过,却抱怨“我那里总是没新闻”。有了大局意识,即便是“新闻贫矿”也能开采出源源不断的好新闻。记者的大局意识往往决定其发现新闻的能力。  相似文献   

4.
深入问题,如今十分地被重视了。所以重视,是因为现如今,记者写新闻,采访不深入的现象比比皆是。许多报社的老总总是对年轻记者们耳提面命:到基层去,到工厂去。到农村去,要想抓“活鱼”,只有到现场。无庸置疑,今天年轻记者在脚底板上的功夫的确比过去的老记者们差多了。这也许是条件比过去好的缘故,比如说有了传真有了电话,有些采访活动便省事得多,而不必事必躬亲,非要打跑趟不可了。比如说被采访单位几乎都备有  相似文献   

5.
“沉下去”与“活鱼”是我们新闻从业人员熟知的两个词。前者的意思就是深入到基层、百姓中采写新闻。它是我们提倡的“三贴近”的形象化比喻。而“活鱼”则指的是鲜活的、有新闻价值的人或事。“活鱼”在水中,记者只有“沉下去”才能发现、才能捉住、才能做出诱人的新闻美餐。  相似文献   

6.
社会主义的新闻记者,在新闻采写中心里要有人民群众,要把人民群众作为新闻报道的主角。如何做到这一点?只有扑下身子,沉到社会最基层,才能采写到深受群众欢迎的新闻作品。本人在1993年秋参加本报组织的“记者周边行”活动中,对此感受颇深。 活鱼来自基层  相似文献   

7.
哲人有言,假使一只蚂蚁在苹果上跑来跑去,没有什么所得,它对苹果发生不了兴趣,但如果它咬破了一点皮,就尝到了甜头。要是把我们的记者比做蚂蚁,那么,群众生活就是又大又甜的苹果;谁想撰写新闻精品,就只有深入到群众的生活中去。有许多“含金量”很高的新闻,记者只要沉下去,就能有所收获,有所发现。新闻界老前辈谈新闻工作的体会,我印象最深的有五句名言:穆青同志说,在生活中,并不缺少新闻,缺少的只是发现。范敬宜同志说,陌生地方新闻多。南振中同志说,采访不仅是记者的工作,而且是记者的生活。安岗同志说,脚底板下出新闻。经济日报总编辑庹…  相似文献   

8.
6月28日,我到莱芜市钢城区艾山街道下基层采写的最后一篇稿件见报.总计9篇下基层稿件中,有6篇被评为A级稿,3篇上了头条."新闻是跑出来的,脚底板下出新闻",这句话在"记者下基层"活动中再次得到了验证. 近年来,我积极参加<(莱芜日报>组织的"记者下基层"活动,收获了一些好稿件,更重要的是对新闻的内涵、对记者这个职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体会.  相似文献   

9.
张养华 《青年记者》2012,(24):55-56
我从1987年起在乡镇干通讯报道员,后来调到报社从事编辑记者工作,迄今已有25个年头。我觉得,做好宣传工作,必须沉下去,沉到基层,沉到生活的底层,多跑多思多交朋友,才能抓取到新闻的"活鱼"。多跑新闻是跑出来的。台湾诗人余光中先生说:"科技是忙出来的,文学是闲出来的。"余先生  相似文献   

10.
许多新闻界的老前辈对记者在新闻工作中的采访环节都有过非常精彩的言论。穆青同志说,在生活中,并不缺少新闻,缺少的只是发现。安岗同志说,到基层看形势,脚底板下出新闻。《人民日报》高级记者、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生院新闻系教授段存章以自己多年的新闻经历总结说,在改革的时代,开放的时代,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变革带来思想方式的变革、千百万人心灵深处的变化才是最深刻的变化,而这些变化最经常、最大量地变就在平淡无奇的日常生活之中。为此,提倡记者下"大海",到"深水区"采访。努力采写  相似文献   

11.
这应当说是一个老掉牙的题目,可它却又真真切切是一个常新的题目。好作品的源头活水在哪里?作了10年记者,以我个人之见,唯有深入群众,深入实际生活,去观察,去揣摩,去领悟,去提取,“新闻眼”才能亮起来,才能易发现和采写到有价值的好新闻。  相似文献   

12.
1992年9月间的乌鲁木齐边贸洽谈会,笔者未能进入主会场采访,在外围跑圈子,捕到了不少鲜活鱼,而且收获颇丰。乌洽会前夕,报社把准备参加乌洽会采访的记者分为两组,第一组为会内记者,第二组为会外记者。一些分到会外的记者皱起了眉头,认为会外抓不到好东西,成了二等记者。笔者则不以为然:“只要目光敏锐,肯下功夫,会外照样可以抓到活鱼的。”那么,“鱼”在哪里呢? 乌洽会第三天晚上,笔者11时出击,为本报采写“零点新闻”,反映兵团一些贸易单位晚上12时以前的成交情况和洽谈活动。3个办事处跑下来,我写了一篇不足300字的稿子。交稿后回到家里,我反来复去怎么也睡不着,  相似文献   

13.
《盐阜大众报》记者杨树立撰写的《好稿采写例话》一书,近日已由新华出版社出版。 《好稿采写例话》收录了作者的省以上好新闻获奖作品,以及在省级以上新闻业务刊物发表的论文、采写心得共76篇。全书以专题研究方式,针对新闻采写中不同题材、不同视角、不同形式的处理,深入 浅出地进行现身说法,如“把新闻写成花边消息”、“一个题材多种处理”,“把现场新闻写深刻”、“多视角审视社会问题”、“采写人物通讯的得失”、“用投稿者眼光编辑”、“记者经历的故事”等等。《例话》中收录的作品大多是作者从采访一线捕捉的“活鱼”,以…  相似文献   

14.
1985年12月下旬,我作为铁路施工单位的工作人员,参加了国家组织的对兖石铁路的验收。在这次验收中,我居然在前来采访的首都八家新闻单位记者的眼皮下抓到了一条“活鱼”。我采写的特写新闻《验收列车上的庆功酒》,被人民铁道报和铁道工程报在一版采用。一位记者对我说:“看了首都各报刊用的消息,内容大体一致,唯独读了,你写的新闻特写,使人耳目一新,具体生动,形象感人,是一条难得的‘活鱼’。”  相似文献   

15.
大量的新闻实践证明,有出息、有作为的采编人员,绝不是“跑会记者”、“电话记者”、“秘书记者”,而是能够“沉下去”的记者。他们迈开自己的两条腿,深入工厂车间、田间地头、街头巷尾去观察体验生活,在火热的生活中挖掘具有时代感的鲜活素材,从而写出生动感人的新闻佳作来。说一句行业的话,就是抓住了“活鱼”。道理浅显而明白,同文艺作品一样,生活也是新闻写作的基础和源泉,离开实践和现实生活本身,新闻写作同样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诚然,“跑会”、“打电话”采访不能笼统地说就写不出好新闻,但如果一味浮在上面,只能是流于肤浅,反映不出群众和实际生活,当然就抓不住“活鱼”了。  相似文献   

16.
我在采写新闻稿件时,固然喜欢写长新闻,便更喜欢写短消息。因为如“活鱼”一般的短消息,是最受读者欢迎的“美餐”。要写好短新闻,关键是时效性。如果不“抢”时间,转眼间“活鱼”就会变“死鱼”。而“抢”来的新闻,必须抓紧去写,“过了端午不卖雄黄”就是这个道理,否则“抢”就失去了意义。许多体育记者,边看比赛边写稿,比赛一结束,他们便冲出体育场,“抢”着发稿。有的新闻单位提倡记者、通讯员站着写稿,这样消息才能写得短、写得快。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写道:“物色虽繁,而析辞尚简。”意思是客观景物虽然十分复杂,但用…  相似文献   

17.
新闻界爱把鲜活的报道称为活鱼。可是,我们翻开报纸看看,鲜活的新闻到底有多少?版面上缺少鲜活新闻,这里有编辑的原因,也有记者的原因,更有媒体的体制、机制原因。总之,原因很复杂,解决起来也不那么容易。这里着重探讨一下几种不利于记者抓“活鱼”的情况。 一是“死鱼送上手,活鱼不露头”。 要抓活鱼,就得下水;要采写鲜活新闻,就得到正在发生或刚发生过新闻的现场去。因为在报  相似文献   

18.
我在平时采写新闻稿件中,写长新闻,也写短消息,但更喜欢写短消息。总结经验,写好短消息成如容易却艰辛。短消息写的必须是活蹦乱跳的“活鱼”,或者是含苞待放的“嫩绿”。现代社会的新闻竞争,首先是时效性的竞争,如果不“抢”,转眼间,“活鱼”变成“死鱼”,“嫩绿”变成“枯黄”,新闻成了毫无价值的旧闻。“抢”来的新闻,必须抓紧去写,“过了端午不卖雄黄”就是这个道理,否则,“抢”就失去意义。许多体育记者,边看比赛边写稿,比赛一结束,他们便冲出体育场,“抢”着发稿。只有立足于“抢”,消息才能写得短,写得快,才能成为读者的“抢手货”。  相似文献   

19.
李丽 《新闻前哨》2012,(7):60-60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毛泽东创造性地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点,运用到党的领导方法和群众工作方法之中,成为党的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当前,全国新闻战线广泛深入开展的“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正是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征程中,做好新闻宣传工作的科学路径和根本保证。作为跑农业的记者,几年来,我采写出了大量来自基层的鲜活生动有力度的报道。在采访写作中,我深刻体会到,基层是优秀新闻作品的源头活水,是新闻采访的重要阵地。  相似文献   

20.
我采写的消息《小车司机“解放”啦》,在获得“厦华杯”全国副省级党报好新闻一等奖及厦门市好新闻一等奖之后,又被评为2000年度福建省好新闻一等奖。这篇560字的消息是2000年从一个会议中“捡”来的。回顾这条消息的采写过程,我感受到,文山会海虽然枯燥,但众多的文件和会议中确实蕴涵着有用的信息和新闻线索,只要我们多加留心,跳出“会议”抓新闻,就一定能在文山中淘到“真金”,在会海中逮到“活鱼”。身为党报记者,从事新闻工作8年,似乎与党政会议报道结上了不解之缘。采写这条消息时,我刚从家乡闽西北的一家党报调到厦门日报半年左右时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