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赵金  吴飞 《青年记者》2004,(3):54-56
赵:吴教授,您好!近年来,媒体记者因采访被打、遭遇“封杀”的事件层出不穷,新闻媒体甚至把2003年称作是“记者被打年”。今年1月份,中国足协对广州《足球报》“封杀”一事引起媒体和学界对采访权的再次关注。那么,在新闻理论上是如何定义采访权的?采访权的法律依据是什么?  相似文献   

2.
2006年年末闹得沸沸扬扬的“黄健翔大骂《南方周末》”事件,提醒我们研究这样两个问题:一是记者与消息来源应如何互动?二是报道怎样做到客观公正?媒体与消息来源的关系记者接触消息来源是为了获取新闻生产的素材,消息来源接触记者和媒体意在通过大众媒体的曝光,获取公众注意力进而树立良好的公众形象。  相似文献   

3.
音乐人窦唯因不满《新京报》对自己的负面报道,于5月10日下午1点左右,冲进该报社找一名卓姓记者“算账”,该记者不在,无法发泄怒火的窦唯竟然失控动手砸坏了该报社的一台电脑和电视机,三个小时后更是疯狂地放火将该报社某编辑的私家车烧毁。(见5月11日《东方早报》)。乍看此新闻,笔者脑子里最先掠过的反应是:真热闹、真吸引眼球,艺术界又上演了一出武打闹剧,可这是哪门子艺术呀?音乐人窦唯又奉上了一道“艺术大餐”,堪称大手笔、大动作!可这是哪门子音乐嘛?继而自己又有些自责:这岂不是有点“幸灾乐祸”之嫌?冷静想想,笔者对这场纠葛的态度…  相似文献   

4.
记者在采访中要接触各行各业、各种性格的人,因此“挨撅”碰钉子的事是难免的。俗话说:吃一堑,长一智,在被撅被碰之后找找原因,对避免类似事件的再发生,大有益处。一位记者去采访电影演员姜文。见面之后,记者首先问姜文说:“听说你最近又拍了一部片子。”姜文回答:“《本命年》。”问:“什么意思?”答:“你这都不懂还搞采访!”从这件事可以得到下列启示:  相似文献   

5.
王方军 《军事记者》2006,(12):64-64
出差刚回连队,我班的新兵张兵就急匆匆地跑来对我说:“班长,9月30日大队组织点验,刘干事把你那两大叠《军事记者》杂志全没收了。”真有这回事?难道我的《军事记者》杂志也属于违禁物品吗?“什么意思,我得找他去。”“班长,是不是因为上次借书的事得罪了刘干事,故意整你。”也有可能,不知道刘干事从哪儿得知我参加了军报函授学习,上次特地跑来连队找我借阅《军事记者》杂志和函授月刊,因为我在海口出差,就让他找张兵要钥匙拿,结果张兵说非要等我回来,他做不了主。“哎!都怪你这个死脑筋!上次要把这些杂志借给他不就没事了。”“班长,我也是…  相似文献   

6.
孟静 《档案管理》2006,(6):89-90
如今采访王小丫是一件相当困难的事,即使是配合《开心辞典》选男主持人的活动,她也坚持“人间蒸发”。央视经济频道总监郭振玺为他的下属解释说:“像小丫和李咏既是员工,又是公众人物,记者可能会问和工作不是很紧密的问题,我们得考虑她自己的情况,她怕媒体炒她的绯闻,这种顾虑可以理解。”一直以来,只有央视的知名主持人可能拥有做公众人物的权利和脾气。在他们自己的员工看来,男女有别,基本上男主持人会配合采访,而女主持人通常会比较“难搞”。为什么会形成这种局面?他们含糊地说,多是因为女主持人在一些比较重要的饭局上也有表演才能,从…  相似文献   

7.
记者在采访中要接触各行各业、各种性格的人,因此“挨撅”碰钉子的事是难免的。俗话说:吃一堑,长一智,在被撅被碰之后找找原因,对避免类似事件的再发生,大有益处。一位记者去采访电影演员姜文。见面之后,记者首先问姜文说:“听说你最近又拍了一部片子。”姜文回答:“《本命年》。”问:“什么意思?”答:“你这都不懂还搞采访?”从这件事可以得到下列启示: 一,采访之前应做好充分准备,对采访对象要有个比较深入的了解,这样谈起话来富有亲切感。如果采访对象已被报道过,就要选择新的角度,避免因重复而失去新闻价值。  相似文献   

8.
“业余记者”,故名思义非媒体人矣。自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先后在《人民日报》、新华社、《经济日报》、Ⅸ大众日报》、《济宁日报》等媒体上先后发表稿件300多件,其中有部分稿件获不同层次的奖励。这些稿件浸透着自己的辛勤劳动,在写作过程中更引发了我的思考:但在当今几乎没有通讯员生存空间的形势下,怎样写稿子?如何提高被媒体的选中率?  相似文献   

9.
媒体同行见面相互间打听:“哪里有《收获》2004年第一期?”一本纯文学刊物引发洛阳纸贵这可是近年少见的事。张欣长篇小说《深喉》发表后引发起媒体广泛关注,女作家张欣成了一个公众人物。记者跑了多家书报摊也未找到这期红色封面的抢手杂志,后来还是一位北京朋友援手火速邮来才解了燃眉之急。  相似文献   

10.
朱文轩 《青年记者》2006,(17):51-51
中国目前只有时尚杂志,没有新闻杂志吗?新闻杂志的广告受众和新闻受众一致的环境还没形成吗?“冷风劲吹”——《中国杂志:陶醉在自恋的幻境中》上海《第一财经日报》两记者遭遇富士康索赔3千万,这是全国目前索赔金额最大的名誉侵权案,同时首开大型企业查封记者个人私有财产的先例。此事件虽一波三折,但财大气粗的企业直接针对记者个人,通过财产保全的方式给记者造成压力,是耶?非耶?  相似文献   

11.
报道失实,向来是一件丢脸的事。西方一些新闻机构终于意识到,西方记者在1989年夏中国北京风波的报道中,大大地丢了一次脸。4月2日至12日,澳大利亚“特播电视台”就西方舆论工具去年报道北京“六·四”事件严重失实问题,先后三次组织反思专题讨论。这三次专题讨论的主题是:对北京“六·四”事件的报道为什么失实?西方国家凭错误的情报和失实的报道,匆忙对中国采取制裁措施是否明智?主要责任由谁来负?是否应该对北京“六·四”事件的报道进行反思?有40年驻外工作经验的英国广播公司记者默里·  相似文献   

12.
2006年11月23日,《南方周末》刊发了一组对刚刚辞职的央视原足球解说员黄健翔的采访报道。报道由通讯《狷狂黄健翔》、访谈《“一个人抵抗体制当然遭人讨厌”》以及记者手记《过度防卫与过度阐释》组成。出乎意料的是,黄健翔对这组报道极其不满,认为记者“为了自己的稿子的轰动效应,就把一篇未完成的采访发了”,并且痛骂记者“变态无耻”。当事记者则在自己博客及媒体报道中加以驳斥。正如《南京晨报》所言,事件“开始上升到另外一个高度。在这个故事里,有  相似文献   

13.
今年三八妇女节,两个受欢迎的中国媒体人博客——《三联生活周刊》记者王晓峰和中国博客圈中的娱乐记者袁蕾的博客突然变成空白页,上面只能看到一行字:“因为众所周知不可抗拒的原因,本博客暂时关闭。”这本来是两位记者开的玩笑,没想到一位路透社记者把这件事情和中国正在紧张进行中的“两会”“紧密”联系在一起了,见此消息,如获之宝,随即向全世界发布:“中国两个言辞大胆的博客‘按摩乳’和‘奶猪’被政府下令关闭,这是中国在控制整肃互联网的新一轮行动,尤其目前‘两会’期间”。随后,这篇报道在众多英文站迅速传播,BBC、美国之音等西方主流媒体立刻跟进,至少有200多家国际媒体报道了此亨。 3月12日,新加坡《联合早报》发表了署名张从兴的文章,《“中国博客门”耍了西方媒体》,很快引起了中国大陆媒体的广泛关注,报纸和网站纷纷转载。本刊记者就“博客门”亨件对中外媒体产生的影响专访了新加坡《联合早报》驻中国首席特派员叶鹏飞。  相似文献   

14.
2006年12月7日,入狱8年的原山西青少年报刊社记者高勤荣刑满释放。媒体很快给出了充满敬意和同情的高调报道来迎接这位“受难英雄”。在网络上有评论者把高称为“反腐斗士”,“一个注定会载入中国新闻史册的人”“中国的脊梁”等。12月14日《南方周末》和《南方都市报》同时刊登了对高勤荣的专访(《南方周末》:一个记者牢狱8年;《南方都市报》:高勤荣专访:莫须有的罪我不认,我不过是说了句真话)。再次掀起对于高勤荣事件的激烈讨论。  相似文献   

15.
作为我国主流媒体之一的巾央电视台在2005年2月4日、5日的《焦点访谈》中,分别以“合格的记者怎样当”、“合格的主持人什么样”为题对国家广电总局出台的两个行业规范进行了专题报道。虽说这是广电行业自身的事.并且也是从正面对两个“规范”的宣传,但从《焦点访谈》对同一行业同一类事件的连续正面宣传中.我们体会到了广电总局的良苦用心,同时也看到了传媒业加强自律意识的紧迫感。  相似文献   

16.
奔牛 《军事记者》2006,(12):18-18
奔牛报道:如何进一步搞好并创新新形势下的军事新闻宣传?《军事记者》杂志怎样进一步提高学术品位?在11月28日本刊召开的驻京部分顾问座谈会上,大家联系实际深入研讨,提出了很好的意见和建议。作为军队新闻媒体,怎样宣传好“听党指挥,服务人民,英勇善战”这一新形势下党对人民军队的政治要求?《人民海军》报社长李道明指出,要改变以往军事训练报道中存在的某些不实、雷同和肤浅现象,敢于正视训练中存在的问题和矛盾。《人民武警报》副社长刘立献认为,军队媒体要着力反映执勤、训练、管理等工作中的热点问题,贴近官兵火热的生活实际。《中国…  相似文献   

17.
前不久.“王菲生子”引发“狗仔队”小人道的跟拍守候;窦唯因无法忍受媒体记者的骚扰大闹《新京报》摇滚歌手何勇为此感慨道:“名人与媒体的关系是鱼和水的关系——不过是‘死鱼’和‘开水’”大众媒体从自身的利益诉求出发。千方百计争夺有限的注意力资源.是导致“垃圾信息”泛滥的主要根源。然而,是不是只有越刺激性的新闻,才越能吸引老百姓的“眼球”呢?  相似文献   

18.
观点     
《视听界》2013,(1):7-7
有必要冷静思考《南方周末》事件2013年新年伊始,《南方周末》新年献词现多处低级错误.造成《南方周末》名誉受损.南方周末编辑记者通过微博抗议新年特刊被广东省委宣传部改动.在网络上引发了不少讨论的声音,从而酿成一个公共事件。对此,《人民日报》旗下的《环球时报》三次发表社评称.“这是媒体管理模式遭到挑战的突出例子”,  相似文献   

19.
1.在“新”字上下功夫。新闻要“新”,但是真正做到记者、编辑采编的每一条新闻都是新的,实际上很难。也就是:让记者采访一件新近发生的事很容易,但是在新近发生的事中发现新意并加以报道却很不易。那么怎么办?我们引导记者、编辑认识这样一个道理:要善于在重复发生的事件中发现新的变动。俗话说:变动出新闻。真正的好新闻并不是只包含“新近发生”这一个概念。它还包括:报道观点的新变动,报道角度的新变  相似文献   

20.
卫之 《新闻记者》2006,(7):27-29
北京大学一位大四女生在五一游玩中不幸遇难,《华夏时报》一名年轻女记者假装是遇难者以前的同学,进入遇难者宿舍采访,直至走前也没有说明自己的身份。第二天,报纸上的报道令几位室友同学感到受了“欺骗”,于是将这件事公布在北大的BBS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之后多数意见认为,《华夏时报》记者隐匿身份的采访行为缺乏职业道德;但也有意见认为,这恰恰是记者职业素质的表现,“表明她动了脑子”。那么,记者该不该动这样的脑子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