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十年来我国道德敏感性研究主要集中于三方面:道德敏感性相关理论的引介;道德敏感性的量化研究;从教师道德到教师伦理的新领域拓展应用研究。今后的研究须关注以下几个问题:道德敏感性的情境性特性,使得质的研究范式更接近于揭示道德敏感性的本质;建立基于四成分模型理论的统一话语体系;完善本体理论以增强理论解释力;积极心理学取向的道德敏感性研究更有利于个体良好品德的形成。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医学类大学生道德敏感性现状。方法:以354名医学院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倾向性道德敏感问卷(DMSQ)进行调查。结果:(1)医学生的道德敏感性均值为2.51,高于中值2.5,说明医学生的道德敏感性居于中等偏上水平,农村医学生在移情内疚维度和移情烦扰维度上得分要显著高于城镇和城市的医学生。结论:医学生道德敏感性水平总体状况较好,但在某些维度上也表现出了较低的道德敏感性,整体水平有待提高。  相似文献   

3.
提升教师道德敏感性能够增强学校德育的实效。教师的道德敏感性是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对道德内容和情境的领悟和解释能力,是教师师德修养的重要内容。教师的道德敏感性的生成有赖于教师提升道德责任意识、加强对德育活动的反思和深化对德育生活的体验。  相似文献   

4.
道德敏感性是产生道德行为的基础,它对大学生的道德行为和道德情感都起着重要的作用。社会转型期的大学生道德行为出现了很多新的变化,情感淡漠、对很多事情熟视无睹,问题就出在大学生道德敏感性不强。这种现象影响了大学生的道德水平和利他能力,高校作为育人的摇篮应该加强对大学生的道德敏感性培养,提高大学生的道德水平。  相似文献   

5.
为了探讨友谊质量在师生关系与农村儿童道德敏感性之间的中介作用,采用问卷法对870名农村儿童的道德敏感性、师生关系和友谊质量进行调查。结果发现:(1)农村儿童的道德敏感性中,规范敏感性最高,责任敏感性最低;同时双亲打工留守儿童的人际敏感性显著低于单亲打工留守儿童。(2)师生关系中的亲密性、支持性、满意度以及儿童的友谊质量均能正向预测农村儿童的道德敏感性,冲突性则负向预测道德敏感性。(3)友谊质量在师生关系与道德敏感性的关系中发挥部分中介作用,师生关系不仅对农村儿童的道德敏感性发展有直接影响,而且还通过友谊质量间接作用于儿童的道德敏感性。  相似文献   

6.
道德敏感性是人对社会环境及他人情感、利益的一种感知行为,并作出合理道德行为的一种能力。当前,青少年道德敏感性偏低,制约了青少年道德能力的发挥。因此,必须提升青少年道德敏感性。由于青少年认知能力及辨别控制能力较低,在培育其道德敏感性的过程中,必须注重四点策略。  相似文献   

7.
蔡雯雯 《林区教学》2022,(6):108-112
通过问卷对石狮地区初中生进行调查,发现当前初中生道德敏感性总体水平高,但存在结构差异。数据分析显示道德敏感性可分离出责任敏感性、规范敏感性、人际敏感性和行动敏感性等四个因子,并受到性别、户籍、父母学历水平等因素影响。提出四项策略:加强家校联动,提升家校共育实效;强化课程思政,构建教师德育共同体;加强爱心教育,构建德育人文环境;聚焦育人初心,营造社会道德情境。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从全人生命教育的宗旨和教育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出发,论述了教师道德敏感性的提出基础、意义和内涵、并对其与相关概念的区别和联系做了具体区分,在对其意义、范畴的基础上论述了教师道德敏感性对于学校德育改善的促进。教师道德敏感性作为教师对于学生的身心需求(外显的或内隐的)做出必要反应的一种重要特质或能力,是学生生命和教师生命成长的基础,更是教育教学艺术的重要基石。在以师生关系为依托的、以教师行为的自我调控为依托的德育中,教师需要通过道德敏感性了解学生需求、把握教学进程并给予及时的适切的反应,以抓住教育契机、促进教学民主,超越德育或教育的表面效果,以抵达真实的德育对于学生心灵的触及,从而达到对于学校德育的改善。  相似文献   

9.
优良的个体道德养成是警察队伍建设的核心内容。但是,部分警察职业道德素质低下,道德敏感性缺失,使得警察暴力、警察犯罪、不作为等现象时有发生,这些现象折射出整个队伍的缺憾。警察院校个体道德养成教育和道德敏感性培育,是从源头育警,铸造忠诚警魂的前提。  相似文献   

10.
道德敏感性是指个体对情境道德含意的领悟和解释能力,是道德行为产生过程中逻辑上的初始心理成分。它与个体对情境的自动化加工及在加工过程中所伴随的直觉情绪有紧密的联系。研究发现背景因素(包括社会背景和情境背景)个体对情境的自动化加工、个体的道德图式、角色卷入及大学生人格特点都可能影响大学生的道德敏感性。因此,改善社会背景和教育干预是解决该问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道德敏感性是指个体对情境道德含意的领悟和解释能力,是道德行为产生过程中逻辑上的初始心理成分。它与个体对情境的自动化加工及在加工过程中所伴随的直觉情绪有紧密的联系。研究发现背景因素(包括社会背景和情境背景)个体对情境的自动化加工、个体的道德图式、角色卷入及大学生人格特点都可能影响大学生的道德敏感性。因此,改善社会背景和教育干预是解决该问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道德是衡量一个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重要指标,对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当代,中国已经进入到社会的转型期,各种非道德事件屡屡发生,体现了这些主体人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之间脱节,而道德敏感性作为影响个体道德认同和道德情感发展的重要因素,具有不可低估的价值.  相似文献   

13.
略论道德敏感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道德敏感性角度,针对社会上出现的一些见险、见难不救不助的道德冷漠和麻木现象,分析了其形成的可能原因,并从三个方面提出了几点建议,希望对社会道德建设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14.
教师的道德敏感性是指教师领悟和理解日常的教育场景中所蕴含的道德涵义的能力,它有助于教师抓住良好的教育契机,以及敏锐地意识到自身行为是否具有教育价值,从而避免做出不道德的教育行为。因此,师资培训中应重视教师道德敏感性的培养。具体而言,在师资培训的内容上,应对教师进行一般伦理教育,提高利用伦理学进行分析教育问题的能力;在方法上应采用案例法,增强师资培训的现实感;培训者还应提高教师对自身行为教育价值的反思能力.  相似文献   

15.
教师的道德敏感性是指教师领悟和理解日常的教育场景中所蕴含的道德涵义的能力,它有助于教师抓住良好的教育契机,以及敏锐地意识到自身行为是否具有教育价值,从而避免做出不道德的教育行为.因此,师资培训中应重视教师道德敏感性的培养.具体而言,在师资培训的内容上,应对教师进行一般伦理教育,提高利用伦理学进行分析教育问题的能力;在方法上应采用案例法,增强师资培训的现实感;培训者还应提高教师对自身行为教育价值的反思能力.  相似文献   

16.
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知行不一和道德冷漠现象,那是人们道德行动乏力的结果.道德行动是合乎人的目的具有自足价值的活动,它体现人性的卓越和伟大.从个体角度追究道德行动乏力的原因,主要是道德情感淡薄,体现为道德认同感危机、道德敏感性钝化、道德幸福感缺乏.改变这种现状,既要培养积极和真诚的生活态度,更要做出积极的、有行动的道德努力.  相似文献   

17.
新亚里士多德伦理学借用生物学理论阐释了语境对道德理论的限制作用,哲学的情境主义者使用社会心理学证据揭示了情境对道德行为的巨大影响,应用伦理学研究凸显了语境是实践道德重要来源这一事实。道德在规范伦理学原理层面与应用伦理学实践层面的语境敏感性,决定了实证科学介入道德研究的必要性。而自然化道德研究所取得的丰硕成果在凸显跨学科研究对于道德理论发展重要价值的同时,也暴露了实证科学在推进道德理论方面的局限性。因此,自然化道德研究应当秉承一种开明自然主义的立场,以多元主义的方法论推进道德研究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18.
苗青  施爱民 《广西教育》2012,(11):21-22,38
在道德感知与动机的培养教育中,对生命的感知与敏感性是最为基础性的,因而生命道德教育具有基础性地位和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教师的教学伦理敏感性是教师对教学活动中伦理价值优先的稳定反应倾向与教师对教学活动中潜在伦理问题的觉察能力,是德性教学行为发生的逻辑起点.通过访谈发现,教师移情、角色卷入、伦理图式、教师人格、教师性别以及学校伦理氛围对教师教学伦理敏感性的生成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借助激活教师道德叙事、丰富教学样例示范、体验道德角色情感、创设优良的学校伦理氛围等,维持教师较高水平的教学伦理敏感性,促进教学合伦理性要求与教师职业幸福的实现.  相似文献   

20.
在道德感知与动机的培养教育中,对生命的感知与敏感性是最为基础性的,因而生命道德教育具有基础性地位和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