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黄玉霞 《鸡西大学学报》2011,11(7):81-82,109
"仁"学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在《论语》英译过程中,不同译者对"仁"做出了不同的翻译。阐释学翻译为分析"仁"学思想在韦利和刘殿爵《论语》译本中的阐释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
"德"对孔子启发很大,他在"德"的基础上进一步阐释"仁",但是孔子所提出的"仁"并不是孔子思想的最高境界,在《论语》中,孔子还为世人树立了一个"圣人"形象。在以往的孔子思想研究中很少涉及到圣和德,而主要将研究重点放在孔子的思想核心———仁上。本文主要论述"德"对孔子思想的启示以及《论语》中仁和圣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春秋末期著名的大教育家、大思想家,但他首先是一个博学多识的学者。他的主要思想学说集中体现在《论语》一书之中,细读《论语》我们不难发现,孔子一生致力于"为学"。本文从好学、会学、博学三个方面论述孔子的"为学"之道。  相似文献   

4.
《论语》不是专门研究言语交际的著作,但是,其中的很多论述都体现了孔子言语交际观,本文试图在前人论述的基础上,对这个问题作进一步探讨。 一、交际语言的选择 孔子生活的时代,已经出现了方言和雅言并存的局面。孔子是鲁国人,他在日常生活中用鲁国方言进行交谈,在课堂教学时,选择雅言作为教学语言。“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论语·述而》,以下只注明篇名)雅言,据清人刘  相似文献   

5.
著名的孔子是世界文化名人之一,他的克己复礼、"仁"者爱人也被广为流传。《论语》收录了孔子以及弟子的主要言行,孔子的道德观念、教育原则以及政治主张在《论语》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本文主要在孔子的学习观和学问观当中探索其对人生的反思。  相似文献   

6.
对孔子的"忠",学者历来分歧颇多。本文通过解读《论语》,站在历史的角度客观公正地认识其"忠"的思想。孔子忠于仁义道德、道义、操守,而不仅指具体的某人或某一阶层。  相似文献   

7.
《孔子》是日本二战后著名作家井上靖的最后一篇历史小说。《孔子》是井上靖读《论语》的心得,从作家在作品中重点讨论"天"、"天命"和"仁"等问题,可以看出井上靖对中国原始儒学的认识存在着误读,这也和儒学在日本传播的历史有关。  相似文献   

8.
有人认为孔子的思想以维护礼乐秩序为目的,所以他是一个复古守旧的"呆"老夫子的形象。其实不然。孔子围绕着周礼和《诗经》,对两千多年来的思想文化进行了总结,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发展和创新,无论是在政治观念还是道德修养,研究学问还是教育弟子,都适应时势,灵活多变。《孔子家语》和《论语》中记录的孔子言行,都说明孔子并不呆板。  相似文献   

9.
一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论语》是记录孔子及门人的言行集,集中体现了他的各种思想。在《论语》中,孔子虽没有明言"诚",但他对信的强调实际上已将"诚"的基本内涵表达了出来。孔子及其弟子关于"信"的论述,其诚信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相似文献   

10.
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曾经认为孔子的学说只是一种常识道德,认为孔子只是一个实际的世间智者,在他那里"只有一些善良的、老练的、道德的教训"。这当然是对《论语》的误解,而这种误读是由地域、语言、文化的隔膜造成的。我们今天的读者,虽然能够认识《论语》中的每一个字,懂得其中每一个句子的字面含义,却未必能够准确地把握孔子本来的意思,这不仅仅是因为时间的隔膜,更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西方文坛“怪才”卡夫卡给后人留下了许多没有结论的话题。作为一位西方作家,他对中国文化显示出了极高的热情,这可以从卡夫卡的日记、书信及谈话中清晰地看到,他的创作在某种程度上也受到了中国文化的影响。作为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大师,卡夫卡对中国新时期作家们的创作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如宗璞、余华、莫言等作家在言语中都表达过深受卡夫卡影响之意,并都将他当作借鉴的榜样。  相似文献   

12.
梅贻琦是现代著名教育家,他的人格精神不仅令人高山仰止,也是他成为一个教育大家的重要基础。梅贻琦的人格精神是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一种典型呈现,即由中国文化建立其基本框架,同时又吸收了西方文化精华。家庭教育与中国文化经典的启蒙教育种下了梅贻琦人格养成的根苗,成年后的体认、践履使其人格不断提升;寡言与清廉是梅贻琦人格精神的外在醒目特征;和谐、稳定、涵容是儒家对理想人格的塑造,也是他全人格的呈现;民主、自由是梅贻琦吸收西方文化后的人格精神体现。  相似文献   

13.
文化遇合与文化选择──论宗白华与中外文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美学大师宗白华的学术生涯映现着中西文化双重影响的独特印记。他在中西文化的两相参悟中实现了对中华文化精神的重新发现,在中西文化的深刻遇合中获得了哲理与诗情的双重启悟,进而以多个领域的学术成就成为比较诗学和比较文化研究的先行者与开拓者。  相似文献   

14.
当代美籍华人学者叶维廉先生的比较诗学理论,从语言和美学两个向度显示的中西方诗学理论差异是:西方文化以逻辑推理把握世界,东方是通过具体经验体悟世界;西方诗歌主要表现智性认识,而中国古典诗歌重在形象感受;东西方文化存在错位现象,东方诗歌在语法和美学上的优点可以补救西方现代诗歌的不足。  相似文献   

15.
严复对中国传统文化由“离异”到“复归”的思想演变轨迹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一是从甲午战争前后至戊戌维新时期,严复基于坚实的西学功底、甲午战局的唤醒、科考屡试不第的愤懑等原因,大力提倡全面西化,批斥中学;二是从戊戌政变后至辛亥革命时期,严复基于对当时西方社会弊病有了初步认识以及早年所受传统文化的熏陶等原因,极力主张中西文化折衷;三是在民国时代及其晚年,基于对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西方文明的深感绝望、所受斯宾塞庸俗进化论的影响以及官运亨通的个人经历等原因,竭力推祟旧学复古。  相似文献   

16.
吴鲁芹是中西合璧的散文大家,身上既有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印记,又有西方文化的浸润。他将起居饮食、生活琐事与自己的人生经历巧妙地融会于散文中,显得生趣盎然。他的散文词短情深,幽默诙谐,闪现着智慧的光芒,读后给人以无穷的回味。这种幽默文风的形成是和他乐观旷达、洒脱随性的人生态度息息相关的。  相似文献   

17.
郁达夫是现代中国文坛一位极具个性的作家。文章首先分析了现代性的两种质素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冲击。进而在分析中国古典文学和传统文化在郁达夫身上留下的不可磨灭的痕迹的同时,分析了西方现代文明给他带来巨大影响。郁达夫终其一生在这两种文化的漩涡中求索和挣扎并在文学上结出了累累硕果。  相似文献   

18.
在现代文学史上,丰子恺由于其独特的精神气质和人生追求,往往使人误认为他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错过了接受新文化洗礼的大好时机,一味徜徉于传统儒家文化和佛学境界中,置中西文化和新旧文化的撞击、交融于身外,思想上疏离于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并直接导致部分作品的落后于时代。这样的论断是经不起推敲的。本文以丰子恺一生及其与其自身价值追求相关的经历为线索,以客观分析其精神气质的态度表明时代文化变革与传统文化精髓在他身上的奇妙结合。  相似文献   

19.
留学生涯对徐訏小说创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讠于的留学生活对小说创作的影响非常深刻。因抗战爆发没有完成的留学生涯和时局一起促使他走上全力进行文学创作的道路,成就了一个著作等身的小说家。在赴法留学之前,徐讠于大量涉猎了中国古典文学,尽情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内蕴和小说的表现形式。留学法国之后,由于受到法国社会政治、思想、文化、文学思潮和生活方式的影响和浸润,他的文艺思想、文学主张以及政治信仰随之发生了变化。异域的思想特质和艺术表达影响了他的小说创作,小说中弥漫着浪漫主义和现代主义的味道。徐讠于把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和西方众多的文艺思潮、文学理念有机地融合起来,二者以互补的方式在小说中散发出无限的活力。其小说综合了现代和传统的价值观念与审美风范,体现了传统与现代的统一,继承和创新的统一。  相似文献   

20.
“五四”新文化运动从实质上说是一场“人的解放”运动,正是出于这一精神的要求,周作人对西方文化人类学充满了浓厚的兴趣.并以此为中心构建了他独特的知识体系。他对中国国民性的富于穿透力的认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所受到的文化人类学的学科滋养,正是文化人类学使周作人突破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家族本位主义”,跟整个20世纪的“人”的觉醒与解放运动完成了精神呼应,它同时也垫高了周作人对中国文化和中国国民性的观照视点,使他在中国现代文化史和文学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