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目的:探讨团体辅导改善贫困生人际关系的效果;方法:通过推荐招募的方式,以32名贫困生作为实验组,32名同质学生作为对照组,实验组运用团体辅导的方法,进行6次辅导,采用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在辅导前后分别对两组进行评定;结果:团体辅导前实验组与对照组得分无显著性差异,辅导后得分有显著性差异,常态学习下的对照组在各量表下的得分的差异均未达到显著性;结论:团体辅导能有效改善贫困大学生的人际关系。  相似文献   

2.
王琰  孙娟 《科教文汇》2013,(35):188-188,190
为探讨团体辅导对在高校贫困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方面的效果,研究开展了为期7周的团体辅导训练。结果显示,实验组在团辅前后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量表总分与自我评价、信息收集、目标选择、规划制定、问题解决五个维度上的得分均有显著提高(p〈.05),说明团体辅导对于促进高校贫困生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提升具有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团体辅导对大学生自尊的影响过程,检验团体辅导对大学生自尊水平的干预效果,探索提高大学生自尊水平的团体辅导方案。方法:以团体辅导理论为基础,对招募并访谈产生的32名大学生进行成长性、结构化、封闭式的异质团体辅导8次共计24小时。运用《自尊量表(SES)》做干预前后效果评估工具。结果:自尊量表测量前后均值分别是27.45±4.36和29.79±3.77分(t=2.05),前后差异显著。结论:团体辅导能够通过团体氛围促进成员交流、通过人际沟通完善自我意识、通过人际互助和团队合作体现个人价值,进而帮助大学生提高自尊水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团体绘画心理辅导对大一新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方法:选取某高职院校自愿参加心理测评的大一新生60名,组成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30人。首次心理测评结束后,干预组接受6次以“未来不是梦”为主题的团体绘画心理辅导,对照组不给予干预措施。团体辅导结束以后,两组再次进行心理测评,干预组填写本次团体辅导效果满意度调查表。结果:干预组干预后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恐惧、偏执得分显著低于干预前和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团体绘画心理辅导对促进大一新生心理健康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5.
本文在分析了独立学院贫困生的心理问题以及欧文亚隆团体辅导的特点后,探讨了欧式团辅在贫困生中的应用,旨在为高校的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有效的治疗模式,促进贫困生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6.
赵红 《科教文汇》2014,(10):199-199,201
本文在分析了独立学院贫困生的心理问题以及欧文亚隆团体辅导的特点后,探讨了欧式团辅在贫困生中的应用,旨在为高校的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有效的治疗模式,促进贫困生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7.
为探讨团体辅导对提升初中生心理韧性水平、改善学业倦怠心理的有效性和可行性,对92名初中生进行为期6次的干预,干预前后对被试进行《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测查,并通过对被试的主、客观评估判断团体辅导效果。成员接受6周团体辅导后,心理韧性水平得到明显提高,尤其表现在个人力的提高上,本团辅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8.
探讨挫折承受力在大学生自尊与应对方式中的中介作用。采用自尊量表、挫折承受力问卷和应对方式量表对267名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①积极的应对方式如解决问题和求助与自尊和挫折承受力呈显著的正相关;消极的应对方式如自责、幻想和退避与自尊和挫折承受力呈显著的负相关;自尊与挫折承受力存在显著的正相关。②挫折承受力在自尊与积极应对方式之间起到了部分中介的作用;而挫折承受力在自尊与消极应对之间起着完全中介的作用。采取消极应对策略的大学生很可能是因为低的自尊导致较差的挫折承受力引起的。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旨在探索综合实践教学模式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干预效果。采用理论授课和团体辅导干预的方法对河南某民办高校17级120名大学生进行干预,采用实验组对照组前后测的实验设计,验证综合实践教学的干预效果。团体干预前,实验组对照组被试的心理健康水平差异不显著;团体干预后,实验组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显著好于对照组。综合实践教学模式能够有效改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相似文献   

10.
李小庆 《科技风》2014,(17):209-209
文章旨在通过团体心理辅导的模式改善大学生的寝室人际关系,探讨团体心理辅导模式在改善大学生寝室人际关系中的影响与效果。研究选取16名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开展人际关系相关主题的团体辅导活动,并借助量表测试数据分析,对团体辅导的效果进行评估。结果显示,团体心理辅导对改善大学生寝室人际关系有一定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90后"贫困大学生在时代的冲击下,相比"80后"贫困生心理承受能力更低,心理辅导难度更大。在深度剖析当下贫困生的心理状态与生存环境的基础上,如何根据时代特点,运用时代产物来帮助"90后"贫困大学生成长、成才,已成为当下贫困生教育工作的重点和难点。  相似文献   

12.
邓小明  钟芳晖 《科教文汇》2014,(21):109-110
随着职业教育的飞速发展,中职学校招生规模的扩大,来自农村及外出务工人员子女的生源逐渐增多,由此引发的中职学校在校贫困生人数相应增多,目前国家对中职学生有较为成熟的资助体系,现行中职学校贫困生的资助模式主要分为济困型、强技能、扶志型三种,这几种模式各自有着不同的资助理念和资助体系,但都未能有效解决从物质层面到精神层面等综合问题。本文通过构建济困、强技、扶心志的自底向上的三个层次立体化资助模式,综合运用经济资助、学生综合技能训练、学生心理辅导、创业就业指导等多方面立体化的资助从物质和精神上都给予学生全方位的资助。在实际应用中,效果良好,具有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3.
刘歆  赵晓敏 《科教文汇》2014,(14):219-220
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贫困大学生一直都备受社会各界的关注。近年来,由于我国高校的扩招以及教育收费制度的改革,高校贫困大学生越来越多,其面临的困难也越来越多,高校贫困大学生问题,尤其是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也越发突出。笔者试以自己的研究,对高校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状况进行分析,让人们能够对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状态有一个更为全面和深入的了解,以此为根据提出解决之法。  相似文献   

14.
随着精准化资助投入资金不断增加,受资助学生数量也不断增加。与此同时就有许多问题涌现,如高校贫困生评定困难、贫困资助工作质量参差不齐、贫困生出现心理困境,等等。为了更精准化地资助,我们提出通过大数据分析确定贫困生群体,建立信息化动态贫困生数据库,构建网络心理咨询、思想教育平台等方法,真正做到精准资助与育人相结合。  相似文献   

15.
张春霞 《科教文汇》2014,(3):207-208
特困生已成为高校的一个特殊群体,本文结合实践.从多层面分析特困生的思想和心理特点,存在的心理障碍的原因,并提出了解决特困生心理障碍的一些可行方法。建立特困生保障机制,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组织社会实践,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解决特困生心理障碍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6.
王婉  刘晓  刘萍 《科教文汇》2012,(17):186-187
高校助学贷款高违约率引发社会舆论关注。助学贷款政策性和商业性矛盾是高违约率的根本原因。本文认为高校应该以帮助学生成长和发展为资助工作目标,发挥营造诚信校园文化,完善还贷咨询服务,建立健全个人信息,加大对贫困生关爱和帮扶等中介管理者作用,促进教育公平和效率。  相似文献   

17.
袁雨茜 《科教文汇》2013,(30):165-166
高校贫困生作为高校中的特殊群体,不断得到国家和社会的关注。高校助困模式的不断发展显示出国家和社会对高校贫困生问题的重视。但是,我国目前以高曝光率为特征的助困方式,一方面促进了经济助困力度的加强.缓解了高校贫困生的经济压力;另一方面带来新的问题:有的贫困生增加了精神或心理压力、有的贫困生养成了依赖习惯等等。如何在帮助贫困学生完成学业健康成长的同时,保护好贫困学生的个人生活和隐私受到尊重,值得深入思考和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