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新闻图片是报纸的窗户、版面的眼睛。有人说:图好一半版。一张好的报纸,应该是文图并茂。而一幅好的新闻照片,则应当是图文俱佳。好照片配上好文字,就如同锦上添花,能起到“画龙点睛”之效,牢牢抓住读者的“眼球”。相反,一张好照片不能配上好的说明文,就会使照片显得平庸。那么,要写好图片配文需要注意些什么呢?  相似文献   

2.
报纸上的照片,怎样使读者感到新鲜、生动,这里面除了摄影技术外,还在于写好说明文。近几年来,《沧州日报》的摄影记者在这方面做了一些探索。一、揭示欣赏角度。一张照片,所含信息极其丰富;由于读者的立场观点不同,文化素养有别,生活阅历不一……常常会产生不同的欣赏角度。譬如看到一张女子滑雪的照片,画家首先注意的可能是她凌空欲飞的英姿,体育健将首先注重的可能是  相似文献   

3.
全国新闻摄影一九八四年作品展览中的获奖作品——“找信息”(银牌奖)(见图),是解放军画报庞永祥同志拍摄的。作者通过现实生活的多侧面,生动形象地反映了开拓者的精神世界,展示了我国十亿人民锐意改革的时代精神,不愧佳作之称。当我们乍看到“找信息”这幅照片时,还没有完全认识它独具的魅力,一是,感到找信息的人歪戴着帽子,不是“理想”中的形象;二是,照片中的光线平淡无奇。经过仔细观看画面,再看照片的说明文写着:“一九八四年五月二十三日,在北京展览馆‘全国旅游商品展销会’大厅里,一位来自辽宁铁岭的鞋厂经理,挤到人来人往的展窗前,轻轻地将新型鞋样摄入镜头。”看完照片说明文,才使人对这幅照片产生亲切、可信之感。这种亲切、可信之感,是来自照片的内涵及表现力的魅力,是摄影与新闻结合的作用。评价一张新闻照片的优劣,应该从“新、真、活、情、意”五个字有机的  相似文献   

4.
1月21日人民日报第一版登了一张照片,标题是《翻译误译引出笑声》。说明为:“1月20日,邓小平在会见挪威首相布伦特兰夫人时说:‘我今年84岁,该退休了。’但翻译误将‘84岁’译成‘48岁’,引得宾主一阵欢笑o”同一天,人民日报海外版登了同一张照片,无标题,说明是“邓小平会见布伦特兰夫人”。看到国内版的读者都说:这条照片新闻真好。照片好,说明好,标题好。正象新华社总编室表扬这张照片的通报中指出的,它“画面生动,形象自然”,“使读者对两位领  相似文献   

5.
细节的威力     
马越舟 《军事记者》2014,(4):I0002-I0002
人们常说,一张好的照片胜过千言万语。而一张照片中精彩的特写细节,能够“秒杀”千万张平庸的照片。  相似文献   

6.
江雪花 《大观周刊》2011,(27):199-199
说明文教学不受重视,甚至被忽略,这是因为说明文一般平平实实,缺乏形象性。老师上课时,再那么一肢解,抽血去肉,剩下“说明对象、说明顺序、说明方法”几块骨头让学生啃,结果学生只能由被动应付变为厌学说明文。另外,中学写作教学对说明文的练习也不够重视,以致不少写作能手虽能写出好的记叙文和议论文,却写不出像样的说明文。就目前三种基本文体教学来看,说明文教学是最为薄弱的环节。那么应该怎样改变这种现状呢?于是,笔者在说明文教学中,运用下面四种教法,来调动学生学习说明文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7.
现在,有些报纸的图片说明文,很乏味。主要存在以下缺点: 一、笔法单一,语言落套,内容呆板。 翻开报纸,不少图片(特别是新闻照片)的说明文近于雷同。去年初,某报用一组照片反映各行各业大干“八五”第一春的形势,四幅照片的说明文分别是:这是机床厂职工在紧张组装机器;这是白洞矿矿工在井下采煤;这是物资公司职工正在发运货物,保证订货单位正常生产;这是西村变电所职工在认真检修线路,确保生产正常用电。四句说明文如此的  相似文献   

8.
摄影记者应该下功夫拍好新闻照片,这是毫无疑义的。然而,照片又脱离不开文字的作用。文字不仅可以补充照片画面形象之不足,而且可以为照片提供“画外音”,两者相得益彰。为什么必须重视新闻摄影的文字手段呢?一。新闻摄影固然有“一图胜千言”之长,却也有“天文不成图”之短。没有文字说明的新闻照片不可能成为新闻照片。“让照片说话”,是强调抓好新闻现场瞬间形象,拍出更好、信息量更大的照片来。绝不意味着可以忽视或轻视文字写作。二、同一幅新闻照片,好的文字说明为照片增辉,文字平平也会使照片失去进力。三、文字可以弥补照…  相似文献   

9.
一张好的新闻照片。应有好的文字说明。但一些摄影记者往往只注重如何构图和画面剪裁等,至于照片说明则常常不被重视。其实,新闻照片文字说明的写作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大提升照片的阅读率和影响力。  相似文献   

10.
这是一张1925年8月陈云与商务印书馆发行所职工会执委的合影照片。在“中国工人运动史料展”、“陈云故居陈列馆”里都有这张照片的展示。看到这张照片,使我想起其中后排右一的姚先生来。上世纪五十年代,我与这位叫姚松柏的先生有过近一年的接触、交往,并断断续续地听他讲述陈云同志年轻时在商务印书馆的一段革命经历。  相似文献   

11.
《中国传媒科技》2002,(9):52-54
<正> 最近,偶然翻出了在多年以前去度假农场拍摄的一组幻灯片,其中有不少好照片,但我对最精彩的场面——牛仔赶马的照片不是太满意。这并不是因为我没有拍到,而是因为没有一张照片具有完整的“故事性”。于是,我用PhotoShop对两张底片进行了加工,合成了一幅出  相似文献   

12.
沈阳市开展了“建立家庭档案,传承社会文明”为主题的“档案进家庭”活动。我在参加“档案进家庭”的宣传、指导示范户建立家庭档案的同时,率先建立了自己的家庭档案。在收集整理家庭档案时,引起许多往事的追忆。我的家庭档案中最早的一张照片是一张12寸黑白照片,这是一张1945年7月10日我父母结婚时穿婚纱、礼服与前来参加婚礼的亲朋好友的合影。这张照片距今已57年,照片中的多数人已与世长辞了,但照片中的每个人的家庭都在延续。每个家庭摇篮仍延续着人类生命的永恒。看到这张照片使我有这样的想法,在家庭档案整理就绪后,静下心来,续编家谱…  相似文献   

13.
2012年6月1日,北京某都市报于B02版上刊出一张大幅照片,照片的说明文是这样写的:"当天,北京市第五阶段车用汽油和车用柴油标准正式实施,中石化北京石油所属580余座加油站将在7月31日完成京V油品置换  相似文献   

14.
原新华社记袁克忠,退休以后利用空闲时间,将几十年拍摄的照片整理成册。在“淮海战役”那一册照片资料中,他特别选出两张照片向我们介绍,一张是“露宿老乡门口”,一张是“冒着炮火冲锋”。摄影门金中在他拍完“冒着炮火冲锋”这张照片后就与他失去了联系。关于门金中,他只知道他的名字,家是哪里?年龄多大?他都一无  相似文献   

15.
侯波同志拍摄的“毛泽东主席和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外宾们在一起”,是一张好照片。人们看了这张照片,好像身历其境,亲眼看到了我们伟大领袖毛主席的庄重而又慈祥的仪容,亲耳听到了三大洲不同肤色的人民的共同语言:紧密团结,反对侵略,保卫和平。为什么这幅照片能这样强烈地感动人呢? 我想,主要是作者成功地通过一个有限的画面,表达了  相似文献   

16.
衡量一张新闻照片的好坏,一方面要看它的题材是不是积极的、革命的,是否符合革命实践和体现党在各个时期的方针政策,这是照片的灵魂;但是另一方面也要看它的形式是否能很好地为内容服务,是否能充分地,鲜明地揭示主题思想,是否能打动人、感染人。“题材很好,可惜没有拍好。”这是我们常常听到的一些读者或观众对某些照片的批评。的确,现在绝大多数的摄影工作者对照片的题材和内容比较注意,这是完全正确的,必须竖持。但有一些同志则不大注意或不大讲究表现手法和造型技巧,拍出来的照片往往是平平淡淡,感人不深,即上面所讲的“题材很好,可惜没有拍好”。这里,举两张照片为例。一张题为“里弄妇女大战钢铁”,另一张题为“家庭妇女炼铁”。这两张照  相似文献   

17.
照片与文字的结合作为一则完整报道的有机组成部分,文字弥补照片的不足就象照片弥补文字不足一样。在这一点上,照片和文字是相辅相成的。这不是照片和文字竞争的问题,而是照片和文字怎样配合才能最有效地传播事实和思想。克雷克在研究中发现:图片说明往往着重于提供评述,图片本身往往着重于提供吸引力。虽然图片说明的效果通常能与拍摄者所预期的一致,但有时图片说明产生的含义与照片的原意却是相反的。因为图片说明能改变或修改照片的含义,尤其当照片本身令人费解或模棱两可时。图片说明能使一张照片“快乐”或“悲伤”,“褒”或“贬”。当图  相似文献   

18.
陈力丹  李敏 《新闻实践》2010,(10):17-20
在误读的信息迅速传播的传递环节中,实际上存在三种变异形式:“省略”指的是对内容的判断越传越变得武断,漏掉更多的细节;“突出”是指看到这种解说的人,由于对城管或协警没有好印象,经他再次传播时,就会强调其印象深刻的部分,选择更符合自己想象的那一种说法;与“省略”正好相反,“同化”则指的是照片的接受者以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态度等主观因素,来解说其内容。凡是他认为合乎逻辑的部分就接受下来,同时凭借着自己的想象对其作进一步的加工,添油加醋之后再广为传播,最终使关于一张照片的解读,朝着传播者感兴趣和期待的方向变化。  相似文献   

19.
马拉多纳,阿根廷人士,世界足球明星,球技高超,“誉满全球”。不知联合国秘书长者不少,不知马拉多纳者不多。然而,就是他,去年4月被警方拘捕——指控其犯有贩卖毒品罪。这使我联想到发生在美国新闻界的一件事。有一名记者拍的一张照片被当成“杰作”,轰动一时,这张照片,他是怎么拍成的呢?一天,他看到一个失业模样的  相似文献   

20.
我是一名摄影爱好者.这是我抓拍的一张照片。想请专家给指导指导。我是贵刊的读者,《新闻与写作》使我受益匪浅。谢谢您们给广大读者提供这么丰盛的宝贵精神食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