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对短跑途中跑着地缓冲技术的生物力学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根据着地缓冲时,从脚着地开始到人体质心投影点移到着地点的上方止,支撑腿踝关节角度的变化和脚的运动特点,论证着地缓冲时,从脚着地开始到人体质心投影点移到着地点的上方止,人体有减速运动时期和加速运动时期。得出:着地缓冲开始瞬间的“扒地式”着地技术的好坏对减小人体在着地缓冲时受到与人体运动方向相反的支撑反作用力的水平分力大小和增大步长起着关键性作用。通过对着地缓冲时的生物学特点的分析,解释短跑运动实践中流传的“脚弓越高,着地缓冲速度越快”的感性经验。  相似文献   

2.
就强化脚着地缓冲力量,提高短跑跑技、跑速问题,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对“缓冲模拟意念训练法”和“弯道左前内倒髋训练法”做了阐述。  相似文献   

3.
短跑同中长跑一样都是单支撑与腾空相交替的周期性运动,一个周期就是一个复步。运动员在跑进中经过两个时期:一是支撑时期——从脚着地至脚离地;二是腾空时期——从脚离地至另一脚着地。运动员在跑进中,身体重心移动的轨迹是有上下波动的,这是因为有腾空和着地缓冲动作的必然  相似文献   

4.
运用运动生物力学的基本原理,结合田径运动理论知识,对短跑的动作周期划分为“后瞪”、“着地缓冲”等问题进行了剖析。我们认为在着地缓冲阶段,脚着地点的远近取决于运动员身体形态、身体素质和技术水平,脚着地时的冲量对维持身体平衡作用不大。运动员在后蹬阶段“屈蹬式”技术是伴随塑胶跑道的出现而产生的一种特有现象。无论“以蹬带摆”或“以摆促蹬”,都应强调蹬摆的协同作用,而不能强调某一方面而忽视另一方面。  相似文献   

5.
浅谈短跑途中跑的着地缓冲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短跑途中跑主动缓冲损失动量,耗费能量,浪费时间,影响短跑的向前性。主动缓冲时过分屈膝不利于充分利用伸肌的弹力,影响后蹬的力量和速度,对重心前移无积极作用,不符合前蹬阶段人体转动力矩原理。克服方法是脚着地后在重力和惯性力的迫使下微屈“弹压”。  相似文献   

6.
改进100m途中跑着地技术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针对我国短跑途中跑脚着地技术中强调大腿积极下压、小腿自然放松的传统观念,运动运动生物力学原理,提出在100m途中跑脚下放着地过程的最后阶段“控制大腿下放、积极回摆小腿”的技术改进设想。将首都体育学院2000级运动系统短跑组作业研究对象实验研究,运用生物力学方法和手段对实验对象实验前后的运动成绩、脚着地技术效果等方面进行了比较和分析。实验结果表明:通过改进100m途中跑着地技术,实验组的100m跑成成绩和途中跑脚着地技术效果明显好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7.
划船式短跑途中跑技术脚着地瞬间的力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蒋炜  陈荣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28(12):1720-1722
作者曾在<划船式短跑技术的途中跑动作周期的构成与划分>[1]一文中提出"划船式短跑技术"的途中跑动作周期的构成与划分理论.为了进一步深入探讨"划船式短跑技术",采用与"后蹬式或屈蹬式短跑途中跑技术脚着地瞬间的力学分析经典理论"对比的方式叙述"划船式短跑途中跑技术脚着地瞬间的力学分析理论".  相似文献   

8.
短跑途中跑着地缓冲技术的生物学特点及作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对短跑途中跑着地缓冲技术的生物学及特性分析,得出:着地缓冲时,不管支撑腿的变化特点,人体做加速运动的动力来源于髋关节、摆动腿、骨盆、摆臂等肌肉进行克制性收缩时,对相向运动的施力部位产生向后的作用力,通过支撑腿的作用于地面,产生向后方的水平力,使人体获得向前的水平支撑反作用力不大于肢着地的水平制动冲力。  相似文献   

9.
缓冲与蹬伸是短跑、跳远、跳高三项运动所共有的重要技术环节,身体姿位是影响缓冲与蹬伸质量的重要因素。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问卷法与逻辑分析法,从缓冲时间、着地角、蹬离角、腾起角、髋(膝、踝)关节缓冲幅度及最大缓冲角度与蹬伸角度等几个方面,对短跑、跳远、跳高缓冲与蹬伸过程中的身体姿位进行分析比较,对结果与分析部分进行概括与总结。  相似文献   

10.
对中外100m优秀运动员途中跑技术的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通过对影响中外优秀100m运动员成绩的主要技术环节途中跑技术的分析,揭示了中国短跑运动员在着地缓冲、后蹬、摆动技术与国外优秀运动员的差距所在,得出,在途中跑技术训练中运动员下肢肌肉离心收缩能力及适宜的缓冲蹬伸膝角是我国教练员应重点关注的问题,只有实现了支撑腿机能节省化,才能解决我国田径界在短跑训练中一直强调的提高运动员放松能力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以国家队10名优秀男子跳板跳水运动员为研究对象,对其同一动作103b的助跑进行了运动学分析,结果表明:跨跳步缓冲动作是采用主动缓冲;主动缓冲动作与制动、主动缓冲与压板的不同程度分离,缓解了动作过程中肌肉工作特点要求的矛盾、降低了系统能量的损耗;长步型跨步有利于缓冲动作本身的分离,助跑后较高的水平动量是完成人体水平缓冲的保证,步长储备和水平速度是主动缓冲赖以实现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女子单人蹦床着网技术的生物力学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对2000年全国蹦床冠军赛女子单人决赛前3名运动员完成自选动作的着网技术进行了详尽的分析。结果表明冠军运动员每次跳着网前身体姿势较好、着网缓冲与蹬伸压网时间比例较合理、对“最佳蹬伸瞬刻”的把握较恰当,且其压网深度曲线呈现高、低、高的总体变化趋势,这与硼床女子网上单人世界水平相一致;与冠军相比,亚、季军蹬伸压网与着网缓冲时间曲线存有较大波动,说明其着网技术有待于进一步改进;入网缓冲阶段3名运动员普遍存有蹬伸压网过早的毛病。  相似文献   

13.
率失真优化技术在视频优化编码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广泛地应用于宏块模式决策,优化量化等编码模块中。本文将率失真优化编码与码率控制结合起来进行研究,通过对率失真关系的分析,提出了基于率失真优化的复杂度可分级码率控制算法,并根据缓冲区操作模型的位分配约束条件调整码率控制的位分配过程,从而使得该算法能够在达到码率控制的同时也能取得较高的编码效率,并能保证缓冲区不会发生溢出,然后结合场景变换、图像内容分类等主观质量问题研究,提出一种恒定质量码率控制编码算法。  相似文献   

14.
张树峰是我国在本世纪第一个越过2.30m的跳高运动员,蝉联了第10、第11届全运会男子跳高冠军,通过对他在第11届全运会越过2.28m的技术动作进行运动学研究,结果表明:张树峰的摆动腿着地点到身体重心的水平距离相对较大;起跳开始阶段的身体重心水平速度有所下降;起跳开始瞬间身体重心高度低于摆动腿最大缓冲瞬间的身体重心高度;在起跳过程中起跳腿在最大缓冲瞬间膝角在背越式跳高膝关节缓冲最佳角度范围之内;起跳阶段的蹬伸距离较小,缓冲时间相对较长,腾起角度比较合理.  相似文献   

15.
建立微芯片电泳-电化学检测技术分析细胞内还原型(GSH)和氧化型(GSSG)谷胱甘肽的新方法. 分别考察缓冲液pH值、缓冲液浓度、SDS浓度、分离电压、进样时间、检测电位等因素对GSH、GSSG分离检测的影响. 在最优实验条件下,在3 min内实现GSH和GSSG的有效分离和检测. GSH和GSSG的线性范围分别为5.0~200.0 μmol/L和2.0~100.0 μmol/L(R2>0.99),最低检测限(S/N≥3)分别为4.87 μmol/L和1.98 μmol/L. 最终将所建立的方法应用于细胞样品中2种物质含量的测定,结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三级跳远技术的分析,提出了跳跃的效果取决于运动员的缓冲能力,并为此进行实验研究,从而进一步提出了如何培养运动员缓冲能力的方法和措施。  相似文献   

17.
着地缓冲对我国男子短跑途中跑技术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运用运动生物力学原理分析中外男子百米运动员途中跑着地缓冲技术特点的差异以及这些差异产生的原因和对途中跑整体技术的影响。得出结论:我国短跑传统技术原理和长期采用的技术专门练习是造成中外短跑运动员途中跑着地缓冲技术差异的原因;也是影响我国短跑途中跑整体技术水平提高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通过录像解析法对跳远运动员起跳过程中身体重心水平速度及垂直速度的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最大缓冲瞬间身体重心垂直速度与离板瞬间身体重心垂直速度的比值是评价缓冲能力的一项重要指标。而水平速度损失率的适宜程度应根据运动员的技术特点以及其身体素质来决定,不能一概而论。  相似文献   

19.
采用单因子法对影响免疫共沉淀结果的各因素进行优化.以hCLP46(human CAP10-like protein46)蛋白和内质网分子伴侣calnexin为例,对相互作用开展研究.通过对细胞裂解液各组分浓度、抗体用量、hCLP46的蛋白量和交联剂DSP因素的优化,验证了hCLP46(human CAP10-like protein46)蛋白和内质网分子伴侣calnexin间的弱相互作用.研究结果为探讨蛋白质之间弱相互作用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